茶文化與和諧社會的關係

  當今世介面臨著“和平與發展”的主題,中國也正在締造和諧社會。與世界和平與和諧社會相一致,中華茶文化的作用顯得格外突出。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茶還能夠傳遞社會理念,並與古老的文明傳統相吻合,通過哲理的感悟,輕輕地融入當代人的心靈。茶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在賦於人們“節儉、淡泊、樸素、廉潔”等人格思想的同時,處處與中國哲學思想交融。比如說,中國孔子茶道就是我國茶文化的承傳方式,它植根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吸收了儒、釋、道三教文化的精華,充滿了智慧的思辯,沉積了厚重的道德倫理和人文追求,它通過茶的滋潤來打動人心,並用一個“和”字來釋放傳統哲學思想理念。當人們通過孔子茶來感悟社會的時候,心情會顯得格外穩定,表現出更多的親和力。

  如果我們穿透茶生活的時空隧道,我們會發現,飲茶本身不但包含著傳統文化的無數細胞,而且攜帶著中國人的博愛準則,這與飲茶活動中所體現的感情交流與禮節文明是那樣天人合一,以至於所有飲茶的中國人都能無形地感受到一種文化的薰陶。飲茶活動往往以自我修養為根基,展示出那種淡泊、寧靜、高潔和樸素的心態,創造出與人為善的氣氛與環境。圍繞著飲茶,中國人啟動過無數的文化智思,開展過各種各樣的茶文化活動,使飲茶最終衝出了飲料的物質層面,轉化成一種社會化的生活方式,而且進入了生活情趣與精神追求的至上境界。

  此外,在茶的飲用過程中,通過文化的加工和提煉,衍生了眾多與茶相關的文學藝術,積存了厚實的茶文化,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們在享受飲茶品茗的樂趣時,更多地追求茶文化的深刻內含,這樣有利於提高人的文化素養和精神境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茶文化的作用

  從功能上講,茶具有健身怡神、醒腦開智的功效,經常飲茶可使人神采煥發;茶還具有明目養顏、涵養神思的作用,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民間有“食怡養身,歌怡養心,茶怡養筋”的說法,這實際上是調養家的養生格言。經過數千年的實踐證明,茶葉本身具有抗衰老、抗幅射、抗癌症、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益神智、美容顏等一系列保健功效。經常飲茶,能調節人的生理機能與心理機能,提高身體素質。況且,茶是一種大眾飲料,人們在日常飲用中即可達到保健效果。加大茶的飲用量,減少其它酒類飲料、碳酸飲料和化合飲料的飲用量,將會有效防止各種疾病的發生。如果我們從人的身體感受方面來觀察飲茶活動,會發現茶本身含有興奮因子,但這種興奮因子不會使人失去理智,相反,還會使人更加明睿。這是茶在物質方面的積極作用。

  人們飲茶,可以體驗茶的平和作用,怒者氣有所消,厲者聲有所減,心情煩悶者能夠得到舒緩,情緒波動者可以調解而靜化。學界曾有“快日明窗閒試墨,寒泉古鼎自煎茶”的聯語,反映出文人儒士的修養情調;又有“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鬥茶”的詩詠,體現出飲茶者知識境界。這說明茶對人的精神有調節作用。中國自古流傳的品茶、點茶的操作模式,從烹茶和茶藝的結合中增加飲茶者的感受。比如說點茶,內容很豐富,早在宋代蔡襄的《茶錄》中,已將點茶技藝分為炙茶、碾茶、羅茶、候湯、

  盞、點茶等程式,每道程式都講究心境的平和。唐代人煮茶已有 “三沸水”之說:一沸,“沸如魚目,微微有聲”;二沸,“邊緣如湧泉連珠”;三沸“騰波鼓浪”。水在剛三沸時就要烹茶;再煮,“水老,不可食也。”***見《茶經"五之煮》***。南宋羅大經認為,點茶應該用“嫩”的沸水,“湯嫩則茶味甘,老則過苦矣。”***《鶴林玉露"茶瓶湯侯》***。因此,他主張在水沸後,將湯瓶拿離爐火,等停止沸騰後,再衝泡茶粉。這樣才能使“湯適中而茶味甘”。正式點茶時,先將適量茶粉用沸水調和成膏,再新增沸水,邊添邊用茶匙擊拂,使茶湯表面泛起一層濃厚的泡沫***即沫餑***,能較長時間凝住在杯盞內壁不動,則為成功。人們之所以這樣用心地對待飲茶,完全是在追求茶的感染力。

  在不同的地區,中國人有著不同的飲茶風習。北京茶人注重民俗風味和文化格調,他們在茶室中不但擺設茶品茶點,還增加曲藝、戲劇和綜藝的表演;在一些茶事中,還有人引入了禪茶模式,利用佛光禪韻來烘托飲茶情調,給人以度身世外、淨化心靈的感覺。北京茶館業主喜歡營造靜心品茗的氣氛。上海在飲茶風格方面更顯 “精緻”,不但對茶葉本身相當挑剔,而且講究茶舍茶具,海派飲茶“精緻”融入到茶生活中的每一處細節之中,就像上海女孩一樣秀美。廣東人所說的飲茶還包括吃點心和聊天的意思,他們理解的“茶”,其範圍要比外省為廣。由於經商成風,人們喜歡到茶樓談生意,茶樓便成了生意圈中的一個聯絡點和接待處,一般說來,廣東大茶樓都修得很氣派,要想在廣東加大茶文化的力度,恐怕還要講究一點排場。然而不管你從哪一個角度看,任何地區的茶文化都是和諧的、文明的。

  中國茶文化的和諧氛圍並非空穴來風,它是在中國儒家文化薰陶下才培養得如此和諧。眾所周知,孔子是中國儒家文化的創始人,他的思想不但在中國社會上進行了千年滋育,而且在人們的行為規範上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們無論從哪一個切入點進入中國文化,都離不開孔子思想的感染。1988年1月,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在法國巴黎發表宣言:“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要從2500年前孔夫子那裡去尋找智慧。”實際上,中國茶始終感悟著孔子思想的的精髓,只要我們穿透茶生活的時空隧道,就一定會發現,飲茶本身包含著傳統文化的無數細胞,孔子倡導的“仁”的博愛準則和“禮”的行為規範,與飲茶活動中所體現的感情交流與禮節文明是那樣天人合一,以至於所有飲茶的中國人都能無形地感受到一種文化的陶薰。孔子之“道”已經穿透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位。因此,我們倡議,用“孔子茶道”來充實中國茶文化,強調茶之有“道”為孔子之“道”,我們於此所得到的,不僅僅是一個歷史的冠名權,更是一種思想理念的張揚。就算孔子當時未飲茶,中國茶文化的生成與發展也從未脫離過先哲定義的軌跡。從這個意義上說,“孔子茶道”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強烈感情與先哲智慧,同時也讓孔子思想在另一個領域內獲得釋放。在茶文化方面多宣揚孔子,應該是一個主渠道,同時也加強文明修養的一個好方法。

  總之,茶對於人民生活的保健作用是多方面的,對人的個性修養是行之有效的。在和諧的環境裡,茶自然會成為文明的調合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