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與茶文化的關係視訊

  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禮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

  茶品即人品,茶道即人道

  在茶事體驗中尋求意境,感悟人生的真諦順應時代的進步

  在茶事體驗中尋求意境,代 從中獲得感悟或精神的“純化”等,是人們把茶道局 限在深層次或程式化的認識所作的修正。時代的發 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小橋流水的場景已退縮至公園 或家庭—‘角;人們為趕上經濟大潮適應緊張的了作 節奏,即使留戀,也只能把諸如對傳統文化等恪守深 刻於內心,換之以“淺然”來對待周圍的人與事,花花 綠綠的消遣和娛樂也應運而生。顯然,歷史上文人雅 士式的品茶,會使年輕人感到氣氛頗為嚴肅。它代表 的是延襲—種精深的、有五千年的文化傳統和歷史 沉積。人們對品茶已是小心翼翼,何況是高深或神祕 的茶道。好在歷史的、文化的原因,是中國人就會喝 茶,人們喜歡茶的“可口、可樂”,由此而能帶來的意 境,自然不會拒絕,畢竟,茶香在口,通過認識與引 導,還有助於為生活的詩化增光添彩,何樂而不為 呢!已被人們廣泛接受的當代茶藝,也可理解為在茶 的“可口、可樂”的基礎上,引導茶的意境與茶道相 通,展示“真、善、美”的內涵。

  現代茶科學的發展,難以對歷史上文人墨客或 得道高人專利式茶道的解釋,但倒是有利於作“意 境”式的詮釋。茶之感人是通過茶的色香味形的充分 發揮而紿人帶來舒適的感受,而現代的科學技術可 以通過了解茶的自然科學性,如學習茶的自然品質 特性——茶理.來體會茶給人帶來的妙趣,像如人希 望般的品性和情境——“茶是獨一無二的真正的文 明飲料,是禮貌和精神的化身”***韓素音***。皎然所提 “茶道”詩句中的“全爾真”,可從兩方面加以理解。一 是茶為真正健康文明的飲料。茶的自然科學性表明: 茶無愧於是21世紀的理想飲料,茶有助於養性、靜 心。在健身方而有如中醫般的功效和調理機能。二是 茶與“人的自然天性”相聯絡,也即人性中近於“道” 的本質***有“茶道即人道,茶品即人品”的說法***。有人換了一種角 度說:當人們為諸如人性本善或本惡爭吵不休,茶性 及與此相伴的意境卻給人以啟示:喝茶時人們所體 現的最初的一面卻是最為“自然”的。

  茶的意境,即與茶相伴而來的、給人以清新、淡雅、閒適、悠然,親切而自然;因此,茶才不同於一般 口腹物慾。飲茶可以是一種習慣,給人以助思考、添情趣.如有人稱舉杯飲茶之“舉”,理解為一種期待, 頗為形象;又如某文人所說:“茶之為物,能引導我們進入一個默想的人生世界。”這是由茶中的意境所引 導,讓人們從茶的感覺中放鬆“心靈”,讓人更睿智地領會世界上的人與事,或感受“心原本是一壺茶,包 容百味,因吐納而常新。”這似乎又把茶的意境與“即茶即道”相聯絡了。

  茶與中國文化的關係

  常聽到中國研究民族文化理論家的兩句名話:"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也有人提出異議,說不能概括全貌。我對理論這套玩意不是內行裡手,對這種異議提不出什麼異議,我反而覺得這兩句話是有道理的,中國茶文化就是一個例證。

  茶原本不是姓茶,是姓荼、姓檟,是神農嘗百草而得之,故先為藥用。經過多少人的演化、改進,去粗取精,終於形成了茶。中國唐朝是茶文化的發端,期間不但有陸羽的《茶經》問世和禪宗"吃茶去"公案的誕生,中國茶還漂洋過海到達日本,這也為以後日本茶道的演進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這種說法可能和風行宋朝的"鬥茶"有關,除此之外,在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也記載著宋代對茶之產地、茶季、採茶、蒸壓、製造、品質鑑評等發展情況。

  在公元4-5世紀,中國茶最早傳到了朝鮮***古高麗國***。到了明代嘉靖年間,中國茶文化知識開始在歐洲傳播,這在威尼斯作家拉摩曉寫就的一本《中國茶摘記》裡有詳盡的說明。明代萬曆年間,中國茶開始傳入沙俄。明崇禎年間,英國威特斯船長專程率船從中國購買茶葉。到了清代順治年間,中國茶開始傳入到德國。十九世紀末期,中國茶葉、茶樹、茶種又先後傳入了印度尼西亞、印度、錫蘭、烏干達、馬來西亞等國……中國古代茶文化之花可謂遍地開放,在世界各地顯示出不同的文化風采。於是中國這朵民族文化的奇葩一變成為世界的了,及至今日,這個世界已經變成了沒有不飲茶的國家,沒有不飲茶的民族"了。

  中國茶文化的關鍵不在於茶葉的本身,而在於茶文化的內涵上。從茶文化的內涵上來看,其"精神"層面上的東西最為重要,它是一種行為文化和心態文化,屬於精神文明的範疇,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茶是人生"便由此而發,若再品出更深的境界,就成了"吃茶去"公案的禪宗開示以及茶道的精神之源。茶文化由於有了中國儒、釋、道思想的加盟,形成了茶禮、茶德、茶道、茶藝等等,這就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部分。但是它又不是完全脫?quot;物質文明"的文化,而是兩者相結合。先前,中國老百姓不太注重茶文化,因為每天要飲茶,方知青、紅、黃、綠茶之類,這多半是和自己的飲茶習慣有關。但是,真正喜愛和關心茶文化的人,並不注重茶類之分,茶品之分。茶類、茶品他們早已爛熟於心中了。比如龍井、碧螺春、鐵觀音、君山銀針、毛尖、毛峰、雲霧等,誰人不知?而是注重著這些茶的"味"外之音--感興著一種民族的審美趣尚,浸潤著一派清雅的文化氛圍,涵養著一個廉淨的精神境界,充溢著一縷優美茵蘊詩意,提升著一種道德的精神素質。所以我說,茶文化精神層面上的一切是關鍵。在這一點上,日本的茶道體現的較為深刻。

  星換鬥移,時移勢遷,人們常說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我認為是適用於宇宙間萬事萬物,茶文化何能例外!在舉世審美價值、審美標準、審美觀念劇變的情況下,青年人首當其衝。中國的美食甲天下,然而抵擋不住麥當勞、肯德基等等的衝擊,茶不也難逃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星巴克咖啡等洋飲料的夾擊嗎?遑論茶文化!令人難過的是,時下一些"酒文化"、"咖啡文化"、"可樂文化"等這些不在精神文明範疇的亞文化,倒是充塞在各種媒體的時尚版塊中大放異彩,真叫人看不懂了。振興中國茶文化的呼聲已經響起了許多年,然而,一直到今天,卻收效甚微,有識之士,憬然憂之。我想,現在國內寥寥可數的幾本茶刊,如上海的《茶報》雜誌、杭州的《茶博覽》雜誌、廣州的《茶文化》雜誌等且都是內部刊物,流通範圍太小。唯江西的《中國茶文化》號雖為公開發行,但也只能將就在《農業考古》編輯部的名下。這不能不說是中國茶文化刊物的悲哀,但無論怎樣講,這些辦刊之人畢竟是弘揚中國茶文化的領頭羊,他們真是勞苦功高,讓讀者能深刻而又具體的感悟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文化中有許多細緻的情況,圈外人是難以知識的,通過這些刊物,大大地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我想讀者對此會十分感激的。

  這樣能不能就振興和弘揚中華茶文化呢?我想是能的。自從臺灣"茶藝"匯入大陸,全國各地的茶藝館像雨後春筍不斷湧出,加之近些年來國內外茶文化活動頻繁不斷,這正是弘揚中國茶文化的一個高潮。幾千年來,中國茶文化幾多興衰,其故頗多,大小氣候都有,可以說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振興和弘揚茶文化也就不能操之過急,要求立竿見影是難以辦到,現在我們只能用"潤物細無聲"的辦法,一步一個腳印地,從各個方面進行工作,假以若干年,庶能有成,在這方面,各地茶文化的NGO組織***民間***做出的貢獻不小,其精神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