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與茶道茶文化的關係

  飲茶文化是主體,茶藝和茶道又是飲茶文化的主體。茶藝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均小於茶文化。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茶藝與茶道

  目前海峽兩岸茶文化界對茶道的定義也不統一,筆者認為,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包含茶藝、禮法、環境、修行四大要素。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可以獨立於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為載體,依存於茶藝。茶藝重點在藝,重在習茶技藝,以獲得品茗最佳口感和審美享受;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通過茶藝修心養性、參悟大道。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茶道的內涵包容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其外延介於茶道與茶文化之間。茶道的內涵大於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筆者反對將茶藝、茶道視為一體兩面的觀點。

  蔡榮章先生在《現代茶思想集》中說:我認為茶道、茶藝都可以表示茶藝在文化上的內涵,無需因使用的名稱強加解釋其差異。但可以因為使用的場合分開使用不同的名稱:如要強調有形的動作部分,則使用茶藝,強調茶引發的思想與美感境界,則使用茶道。

  王玲女士亦說: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裡所說的藝,是指製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裡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13]蔡榮章、王玲都以為茶藝、茶道的外延一致,兩著相互依存。然而茶藝、茶道的內涵、外延均不相同,應嚴格區別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茶藝與茶文化

  “文化”的定義莫衷一是,因而對茶文化的理解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既有廣義的理解,也有狹義的理解。與茶藝一樣,筆者對於茶文化也取狹義的理解,認為茶文化是茶事活動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不僅如此,筆者還主張,茶文化是茶學的一部分,它與茶科技、茶經貿鼎足而三,共同構成茶學。茶學橫跨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兩大領域,茶文化是茶學中的人文科學部分。在茶文化中,飲茶文化是主體,茶藝和茶道又是飲茶文化的主體。茶藝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均小於茶文化。

  反對將茶藝的內涵和外延無限擴大,以致於等同茶文化,並進入到茶科技、茶經貿領域的理解,而是視茶藝及茶藝文化為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茶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茶藝的用具

  1、 置茶器

  ① 茶則: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壺的用具。

  ② 茶匙:將茶葉由茶則撥入茶壺的器具。

  ③ 茶漏***鬥***:放於壺口上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散落壺外。

  ④ 茶荷:屬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還可視茶形、斷多寡、聞幹香。

  ⑤ 茶擂:用於將茶荷中的長條形茶葉壓斷,方便投入壺中。

  ⑥ 茶倉:分裝茶葉的小茶罐。

  2、理茶器

  ① 茶夾:將茶渣從壺中、杯中夾出;洗杯時可夾杯防手被燙。

  ② 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

  ③ 茶針:用於通壺內網。

  ④ 茶槳***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於通壺嘴。

  3、 分茶器

  ①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壺中的茶湯泡好後可倒入茶海,然後依人數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數少時則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產生苦澀味。茶海上放濾網可濾去倒茶時隨之流出的茶渣。

  4、 品茗器

  ① 茶杯***品茗杯***:用於品啜茶湯。

  ② 聞香杯:藉以保留茶香用來嗅聞鑑別。

  ③ 杯託:承放茶杯的小托盤,可避免茶湯燙手,也起美觀作用。

  5、 滌潔器

  ① 茶盤: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

  ② 茶船***茶池、茶洗、壺承***:盛放茶壺的器具,也用於盛接溢水及淋壺茶湯,是養壺的必須器具。

  ③ 渣方:用以盛裝茶渣。

  ④ 水方***茶盂、水盂***:用於盛接棄置茶水。

  ⑤ 滌方:用於放置用過後待洗的杯、盤。

  ⑥ 茶巾:主要用於幹壺,可將茶壺、茶海底部殘留的雜水擦乾;其次用於抹淨桌面水滴。

  ⑦ 容則:擺放茶則、茶匙、茶夾等器具的容器。

  6、 其它

  ① 煮水器:種類繁多主要有炭爐***潮汕爐***+玉書碨、酒精爐+玻璃水壺、電熱水壺、電磁爐等。選用要點為茶具配套和諧、煮水無異味。

  ② 壺墊:紡織品。用於隔開壺與茶船,避免因碰撞而發出響聲影響氣氛。

  ③ 蓋置:用來放置茶壺蓋、水壺蓋的小盤***一般以茶托代替***

  ④ 奉茶盤:奉茶用的托盤。

  ⑤ 茶拂:置茶後用於拂去茶荷中的殘存茶末。

  ⑥ 溫度計:用來學習判斷水溫。

  ⑦ 茶巾盤:用以放置茶巾、茶拂、溫度計等。

  ⑧ 香爐:喝茶焚香可增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