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種植的技巧

  三七種植宜選坡度在5-15度的排水良好的緩坡地,富含有機質的腐殖質土或砂壤土。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選地、整地:宜選坡度在5-15度的排水良好的緩坡地,富含有機質的腐殖質土或砂壤土。農田地前三七規模種植作以玉米、花生或豆類為宜,切忌茄科作前作。地塊選好,要休閒一至半年,多次翻耕,深15~20釐米,促使土壤風化。有條件的地方,可在翻地前鋪草燒土或每畝施石灰100千克,作土壤消毒。最後一次翻地每畝施充分腐熟的廄肥5000千克,餅肥50千克,整平耕細,作畦,畦向南,畦寬1.2-1.5米,畦間距50~150釐米,畦長依地形而定,畦高30-40釐米,畦周用竹竿或木棍攔擋,以防畦士流坍,畦面呈瓦背形。

  【2】繁殖方法:用種子繁殖。

  ***1***選種種子處理:每年10-11月,選3—4年生植株所結的飽蔭成熟變紅果實,摘下,放人竹篩,搓去果皮,洗淨,晾乾表面水分。用新高脂膜800倍液浸種10分鐘消毒處理***可與種衣劑混用***,驅避地下病蟲,隔離病毒感染,不影響萌發吸脹功能,加強呼吸強度,提高種子發芽率。三七種子乾燥後易喪失生命力,因此,應隨採隨播或採用層積處理儲存。

  播種:用工具劃印行,以行株距6釐米×5釐米進行點播,然後均勻撒一層混合肥***以腐熟農家肥或與其它肥料混臺***,畦面蓋一層稻草,以保持畦面溼潤和抑制雜草生長,每畝用種7萬-10萬粒,摺合果實10~12千克。

  如播種澆水後採取覆蓋銀灰色地膜的方法,可起到明顯的增產和良好的保水節肥等效果。

  苗期管理和移栽:天氣乾旱時,應經常澆水,雨後及時排去積水,定期除草。苗期追肥一般以磷肥為主,通常追施3次,第一次在3月份苗出齊後進行,後2次分別在5月、7月進行。苗期天棚透光度要根據不同季節的光照度變化加以調節。三七育苗一年後移栽,一般在12月至翌年1月移栽。要求邊起苗、邊選苗、邊移栽。起根時,嚴防損傷根條和芽胞。選苗時要剔除病、傷、弱苗,並分級栽培。三七苗根據根的大小和重量分三級:千條根重2千克以上的為一級;千條根重1.5~2千克的為二級;1.5千克以下的為三級。移栽行株距:一、二級為18釐米×15~18釐米;三級的為15釐米×15釐米。

  【3】田間管理

  除草和培土:三七為淺根植物,根系多分佈於15釐米的地表層,因此不宜中耕,以免傷及根系。幼苗出土後,畦面雜草應及時除去,在除草的同時,如發現根莖及根部露出地面時應進行培土。

  淋水、排水:在乾旱季節,要經常淋水保持畦面溼潤,淋水時應噴灑,不能潑淋,否則造成植株倒伏。在雨季,特別是大雨過後,要及時除去積水,防止根腐病及其它病害發生。

  搭棚與調節透光度:三七喜陰,人工栽培需搭棚遮蔭,柵高1.5~1.8米,棚四周搭設邊棚。棚料就地取材,一般用木材或水泥預製行條作棚柱,柵頂拉鐵絲作橫樑,再用竹子編織成方格,鋪設棚頂蓋。棚透光多少,對三七生長髮育有密切影響。透光過少,植株細弱,容易發生病蟲害,而且開花結果少;透光過足葉片變黃,易出現早期凋萎現象一般應掌握“前稀、中密、後稀”的原則,即春季透光度為60%~70%,夏季透光度稍小,為45%~50%,秋季氣溫轉涼,透光度逐漸擴大為50%~60%。

  追肥:三七追肥要掌握“多次少量”的原則。一般幼苗萌動出土後,撒施2-3次草木灰,每畝用50~100千克,以促進幼苗生長健壯。4-5月施1次混臺有機肥***廄肥、草木灰2:1***,每畝用2000千克,留種地塊加施過磷酸鈣15千克,以促進果實飽滿。冬季清園後,每畝再施混合肥2

  000-3 000千克。

  打薹:為防止養分的無謂消耗,集中供應地下根部生長,於7月出現花薹時,摘除全部花薹,並向葉面上噴施藥材根大靈,促使葉面光合作用產物***營養***向根系輸送,提高營養轉換率和鬆土能力,使根莖快速膨大,藥用含量大大提高,提高三七產量。打薹應選晴天進行。

  三七種植技術要點

  生長週期

  從播種到收穫需三年以上***3年價值最高***,且同一塊區域收穫後5-8年才可栽培。

  春三七:摘除花籉後採挖的三七,一般三七花是8月份採摘,就是採摘三七花後採挖的三七叫春三七,這個時候採挖的三七飽滿,質量高。

  冬三七:就是留種後採挖的三七,三七花7,8月份現蕾,如果8,9月份採摘乾燥就是我們常說的三七花,但三七花如果不採摘長到11.12月份,三七花就會變成紅色的三七紅籽,俗稱三七種子,留種後採挖的三七就是冬三七。

  種植週期

  三七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每年有一個生長週期。通常,兩年以上的三七在一個生長週期內有兩個生長高峰,4—6月的營養生長高峰和8—10月的生殖高峰。三七種子的發芽溫度為10—30℃,最佳溫度為20℃,種子的休眠期為45d—60d,種苗在休眠過程中需要經一段時間的低溫處理才會萌發,而且對光的反應非常敏感;傳統認為需要自然光照30%才能正常生長髮育,故三七蔭棚有“三成透光,七成蔽蔭”之說。

  選地整地

  宜選坡度在5-15度的排水良好的緩坡地,富含有機質的腐殖質土或砂壤土。農田地前

  作以玉米、花生或豆類為宜,切忌茄科作前作。地塊選好,要休閒一至半年,多次翻耕,深15~20釐米,促使土壤風化。有條件的地方,可在翻地前鋪草燒土或每畝施石灰100千克,作土壤消毒。最後一次翻地每畝施充分腐熟的廄肥5000千克,餅肥50千克,整平耕細,作畦,畦向南,畦寬1.2-1.5米,畦間距50~150釐米,畦長依地形而定,畦高30-40釐米,畦周用竹竿或木棍攔擋,以防畦士流坍,畦面呈瓦背形。

  種子繁殖

  選種種子處理:每年10-11月,選3—4年生植株所結的飽蔭成熟變紅果實,摘下,放入竹篩,搓去果皮,洗淨,晾乾表面水分。用新高脂膜800倍液浸種10分鐘消毒處理***可與種衣劑混用***,驅避地下病蟲,隔離病毒感染,不影響萌發吸脹功能,加強呼吸強度,提高種子發芽率。三七種子乾燥後易喪失生命力,因此,應隨採隨播或採用層積處理儲存。

  如播種澆水後採取覆蓋銀灰色地膜的方法,可起到明顯的增產和良好的保水節肥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