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雞飼養管理技術論文

  雛雞的育雛階段一般指從出殼到6周齡。雛雞具有代謝旺盛,生長快,敏感性強,絨毛稀少,體溫調節能力差,消化機能弱,抵抗力低等特點,因此,育雛期的飼養管理、衛生消毒和防疫工作顯得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雛雞飼養管理技術,一起來看看。

  雛雞飼養管理技術

  1、育雛前的準備

  ***1***育雛方式養殖戶根據飼養的數量按計劃修建育雛室,育雛室要求有窗戶,使空氣流通和採光充足,可以建成磚木結構也可建大棚。

  網床育雛

  網床立體式三層為宜,網床的多少以養殖雞的數量來定,按每平方30—50只來計算,網床第一層離地面高40釐米,網床高30釐米,上下層之間的距離20釐米,一、二層網床頂部應擱置盛糞板,網床的骨架部位用木條或竹子四周和底部用1釐米×1釐米網目的塑料網固定好,合理配備好飼料桶和飲水器。修建“立體式網床”育雛溫室,節約空間,育雛量大,適合專業化規模養殖。

  ***2***平面育雛

  在地面上鋪上1寸長左右的草節為墊料,厚度約2公分,3—5天追加鋪墊草,保持墊草乾燥,直到雛雞脫溫,放養時徹底清除墊草,適合剛起步的農戶。

  育雛用品的準備

  全價的雛雞配合飼料、飲水器、飼料桶、乾溼溫度計、噴霧器、保溫裝置、常用藥物等。

  ***3***全面消毒

  對第一次養雞場地作常規的噴霧消毒即可,以後用燻蒸消毒法,具體方法是消毒前關閉雞舍門窗,堵嚴所有縫隙,再按雞舍的容積***長×寬×高***計算出藥品的總用量,10個立方雞舍需用福爾馬林***甲醛***250毫升***約4兩***和高錳酸鉀15克***約3錢***,水50克***1兩***。操作時要先將水倒入耐腐蝕的陶器或搪瓷容器內,後加入高錳酸鉀,並攪拌均勻,最後加入福爾馬林,人立即離開緊閉雞舍門窗。

  2、育雛的基本要求

  ***1***育雛溫度剛出殼的雛雞體溫比成年雞低2度—3度,因此保溫工作很重要,雛雞第一週溫度要求達到32度—34度,第二週溫度要求達到30度—32度,以後每週降溫不超過3度,4周後20度即可。要隨時觀察溫度變化,在育雛室的四角和中心位置分別放一支溫度計,可以瞭解室內溫度是否均衡。另一種方法是觀察小雞是否均勻安靜地分散在網床上或墊料上,如果擠在一起***打堆***說明溫度低了,如果小雞分散張嘴哈氣,說明溫度高了,需要調整溫度。

  ***2***適宜的溼度

  雛雞由相對溼度70%的出雛器孵出,如轉入溫度高、墊料乾燥的環境,會引起雛雞體內水分的大量散發,使羽毛生長不良、腳趾幹以及引起呼吸道疾病。因此10日齡內的雛雞育雛室內的相對溼度要求保持在65%—75%,10日齡後保持在60%左右。

  ***3***適時飲水和開食

  雛雞進入育雛室應立即飲水,1—3日齡可飲用萬分之二***水呈淡粉色***的高錳酸鉀水,對於長途運輸的雛雞在飲水中要加入葡萄糖和電解多維。開食在飲水後2—3小時進行,待有60%—70%***三分之二***的雛雞可隨意站立行走時即可開食,飼餵的次數1—10日齡每日6—8次***晚上2—3次***、11—20日齡每日5—6次***晚上1—2次***、21—30日齡每日4次***晚上1次***。

  ***4***飼養密度

  飼養密度要求1—2周齡雛雞每平方米50只,3—4周齡雛雞每平方米30只,5—6周齡雛雞每平方米15—20只;每小群的飼養數量以70只—100只為宜。飲水器***每50只雛雞配一個***和飼料桶***每50只雛雞配一個***的數量要充足,放置的位置要適當。

  ***5***光照育雛室第一週採用24小時連續光照,用強光可防各種惡癖,每15平方米舍用40瓦燈泡離地約2米高,第二週逐漸減至19小時,換25瓦燈,第三週起可用自然光。

  ***6***空氣和衛生條件育雛室要保持良好的通氣,如果通風不良,舍內空氣汙濁,會產生大量氨氣、二氧化碳、硫化氫等有害氣體,不但影響雞的健康,嚴重時會誘發呼吸道疾病,甚至造成死亡。衛生的好壞是影響雞群健康和生產效能的重要因素。要求每天刷洗飲水器具,定期清理喂料器具,打掃舍內衛生,並消毒。定時通風換氣,定期清理地面雞糞。

  ***7***疫病防治小雞出殼後按照免疫程式進行預防注射;兩週內的小雞用藥物預防雞白痢、球蟲病。

  雞的傳說

  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遠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模樣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時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漢人東方朔的《佔書》上說:“歲正月一日佔雞,二日佔狗,三日佔豬,四日佔羊,五日佔牛,六日佔馬,七日佔人。”六畜日排完了,才輪到初七是人日。為什麼有這麼個排法呢?古時有本叫做《農家雜事》的通俗書上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按人類馴六畜的次序排,雞最先馴養成家禽,狗次之,其他依此類推。另一種說法是按牲畜的大小排,小的排在前面,所以雞排在第一,其他依次排後。還有一種說法是按六畜和人的遠近排列,雞、狗養在屋裡,接近人,豬羊次之,牛馬另有欄廄,離居室最遠,所以排在後面。看來後一說似乎有些道理。為什麼人反而排在六畜之後呢?這問題古書上沒有提及,古人雖不曾發現進化論的道理,但作為能創造工具、有思想的高等動物的人類要比低一等的動物出現的較晚,是合乎生物進化的原理的。春節人們畫雞可能因為初一是雞日。

  晉朝人著的《玄中記》裡講到前面說的度朔山上的這隻天雞,說是當太陽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所剪的雞,其家就象徵著天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