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的成長事例

  成長是一朵開放著的鮮花;成長是一本富含哲理的書;成長是一場精彩的表演;成長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經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1:

  蔡良勇:一個溫州商人的巴黎奮鬥史

  一位17歲就闖蕩巴黎的溫州人,在生存壓力和致富夢想下不斷創業,又不斷受挫,最終歷練成了一位成功的商人。他的故事,是15萬溫商在巴黎的生存縮影

  蔡良勇近兩年一直頻繁地在國內晃盪。每到一個城市,他最先去的地方總是當地的電子產品市場。這已經成了他多年養成的一個習慣。

  他今年42歲,長著一個獅子鼻,面相忠厚,總是在店鋪密集的街道上低著頭走路。一般人很難想到,他是個在巴黎闖蕩了25年的溫州商人,還在國內擁有自己的工廠、眾多的合資公司,並投資於房地產業。

  在巴黎的複雜經歷,讓他對命運這個東西一直感到不可捉摸。最近的一天,他在巴黎遇到一位神祕的算命先生。這位算命先生曾經是商界的風雲人物,一日破產,改行研習占卜。他面色凝重地告訴蔡良勇兩個祕密:人的錢財富貴是前世註定的;你命裡有橫財。

  “這兩件事我都相信。”蔡良勇咧著嘴呵呵笑了。他笑的時候總是盯住你的眼睛,笑臉伴隨著身體無聲而持久地搖晃,直到確認他的快樂資訊已經抵達了你的感知系統。

  但在20年前,他怎麼也不會有這種笑容。“那時巴黎的街道永遠是霧濛濛的,看不到很遠;人走路的時候是輕飄飄的,心慌得很。”他回憶說。

  “天堂”裡沒有陽光

  蔡良勇25年前萌生去法國的想法,完全是由於同鄉的鼓動和誘惑。他那時才17歲,在溫州一家建築公司工作。那時單在法國巴黎的溫州人就已經有15萬之多,同鄉們不斷寄明信片回來,讓他無法安心。

  那是1982年,他終於說服父母,從他們手中蹭到了飛往巴黎的機票。

  第一次坐飛機去巴黎,那份緊張與激動,他現在仍記憶猶新,他說現在每年仍然在兩地往返飛行,卻已經沒了感覺,但他那時沒有想到的是,就從他走下飛機的那刻起,漫長的窮日子就正式開始了。

  在到達的第一年裡,他不但沒看到想象中的“天堂”,就連巴黎的太陽都沒見過。他坐在親戚家灰暗的皮包工廠裡,望著眼前的剪刀、繩子、膠水,終於發現了現實的殘酷。他也從此背上了跟所有海外溫州人一樣艱鉅的使命包袱——當老闆、發大財。

  “我的青春是在苦悶中度過的。”瘦弱的蔡良勇此前根本沒動過車衣機,更經受不起日夜趕工的折騰。他做的活兒,質量差、速度慢,根本無法讓當老闆的親戚滿意。畢竟親戚接他出國安排他進廠,也是計算了成本的。

  一年後,在親戚的埋怨聲中他告別了那家皮包工廠。他先是借了別人的裁縫機,又問其他鄉親借了一點皮,自己設計了一個包,拿到街上去賣。但根本沒有人買,他只好挨個找雜貨店去推銷。一個金邊老闆抵不過他的軟磨硬泡,收下了這個包,付了幾個法郎。

  “出了店門,我直奔一個食品店,買了一包山楂片,在路上一邊吃一邊跳。”這是他在巴黎做成的第一筆生意。以後的無數樁生意,都沒有這次交易更激動人心。

  但他的皮包夢很快落空了,他接下來做的包都無人問津。房租和生活費的壓力開始逼得他在街上亂轉。他先是發現了一家法國人的成衣工廠,就跑去那裡縫衣服,但他天生不是踩機器的料,笨手笨腳地幹了幾天就被老闆趕走了。好在講信譽的法國人還是給了他50法郎***一週的工資***。

  他後來又找到了一個金邊人的工廠,幸運地遇到了同為工友的大玲、小玲兩姐妹,兩個姑娘雖然技藝不錯,卻也跟他同病相憐,就想辦法保護他。一個月過去了,老闆看到蔡的工作狀況不佳,想趕他走,兩姐妹就挺身而出,她們威脅老闆也要辭工。老闆無奈,只好勉強留了他半年。兩姐妹於是開心地拉著他去歌舞廳慶祝,可到了地鐵口,他卻很難為情地站住了——口袋裡的錢連買地鐵票都不夠。

  蔡良勇發現:成衣工廠在巴黎有很多家,大家都要吃工作盒飯。於是他就跟老闆們毛遂自薦,說自己是國內來的大廚,可以供應晚飯。每個晚上到別人的成衣工廠送菜,他都精神抖擻地跟別人說自己是開車送來的。然後,出了廠門,趁人不注意,拐個彎跳上公共汽車就回家了。可惜一個星期後,他做的菜味道差又變不出什麼新花樣,很快就被揭穿了真相。只好再次面臨失業的窘迫。

  一次次創業,一次次破產

  到巴黎兩年後,他跟另外一個製衣技術嫻熟的同鄉一起看中了一處店鋪,終於打算要合夥開一家服裝店,各出一半資金。

  溫州人當中有個非常流行的“標會”制度,就是大家出錢幫助一個想做生意的人,省去他積攢原始資金的時間,然後這個人再以每月固定的額度還給其中一人,直至還掉全部負債。這種方式在貸款困難的民營小企業中非常有效,同鄉之間也互相信任。

  蔡良勇絞盡腦汁,把所有認識的人都找到了,標了一個會。但他籌到的錢距離投資的需要還差5萬法郎,無奈之下,他把自己租來的一房一廳以每月300法郎的價格租給了別人,條件是對方要出押金5萬塊。

  他出的租價實在非常低,但收押金的主意卻解決了他的燃眉之急。新的店鋪日後也可作為臨時住所。出租合同終於在他的租店鋪合同簽約的前一天落實了,不過按規定,新房客要在搬進去之後才最終付錢。

  為了能順利簽到第二天的店鋪,他決定提前一天搬出去,讓房客入住。那是一個難熬的無家可歸的夜晚,他揣著押金,提著行李,在巴黎燈火閃耀的大街上整整走了一晚。

  店鋪落實了,但買裝置的錢還不夠,他就跟廠家爭取到了分期付款。然而,由於沒有開店經驗,他們還是吃了虧。當時店裡請來的工人都是“黑工”***沒有申報工作合同的僱傭工***,由於工人不報稅,完全以現金的形式支付工資,而收入的貨款基本上是法國人明碼標價的支票。一年下來,公司賬面上的利潤非常高,需要上繳高額的稅款。扣除成本費用,基本上沒賺到什麼錢。

  那位合夥的同鄉認為這樁生意的利潤還不如自己以前的收入,決定放棄跟蔡良勇的合作。但蔡此前標會的負債還未還清,如果退出就喪失了還債的機會。於是他咬牙退還了對方的資金,一個人把這間店撐了下來。但這種掙扎是沒有意義的,他的經營如雪上加霜,沒多久就把店鋪關門賣掉了。還了剩下的債,就已身無分文。

  “我從那天起非常理解地鐵裡的乞丐。”蔡良勇後來說。他那時坐在地鐵的過道里,抱著膝蓋,呆呆地看著那些悠然自得、彈唱討錢的乞丐。

  但他還是很快振作起來,重新租到了一個工廠,仍然加工衣服。這時,他發現自己陷入了管理困境中。他給的工資低,工人做工就很慢,效率上不去。後來,他提高了工資,速度馬上快了起來。但工人們的心眼兒也隨著經驗在積累,有時他計件算好了工人的工作量,但趁他出去接電話的幾分鐘,有的工人又偷偷拿回來幾件,算在新一輪的工作裡。

  生意慢慢發展起來,他手頭開始有了十幾萬法郎的資金,想發展更大的工廠做自己的產品。他在華人集中的巴黎3區晃了幾圈,就決定生產男士游泳褲。因為他看到泳褲店的生意很好,特別是縫剪非常簡單,不用請設計師,只要選好花布就行了。

  但就在他雄心勃勃地展開自己製造成衣的計劃之時,卻發現他新租的大工廠原來是一家猶太人的工廠,猶太人就是因為僱用黑工加逃稅被警察局查封的,這裡自然成了重點監督物件。他的工廠沒多久就被查抄,工人全部被趕走。他的工廠再次走到了資金週轉不靈的末路。

  這次將鑰匙交給別人,除了身無分文,還背上了不少的債務。但對他來說,這反正不是第一次破產了。

  從天而降轉瞬即空

  一個人的時候就去街上轉,這已經成了他的習慣。他也不知道街上有什麼,總之他覺得命運就像個捉迷藏的遊戲,只有不停地觀察,不停地找,才會發現裡面的玄機。

  這一天,他走進了一家法國人開的電器店。“我可以代銷傳真機。”看著那些實用便捷的電子產品的介紹資料,他就動心了。

  那時候他連進一臺傳真機的成本都沒有,他決定先拿一些資料去推銷。那是1988年光景,華人區幾乎還沒有人認識傳真機。

  他的第一臺傳真機賣給了做褲帶生意的段先生,他苦口婆心地跟人家解釋:“您這麼大的批發生意,每天要給歐尚、中心百貨寄送樣品,多複雜啊!以後有這個機器就好了,只要把樣本放進傳真機,對方馬上就收到了,不用派人過去了。”

  對方疑惑地接受了他先試用幾天的建議。然而不到晚上,他的電話就爆響起來:“蔡先生啊,你怎麼連同鄉都欺騙,我怎麼找不到把皮帶放進傳真機的***?!”

  他費盡口舌解釋了半天,對方終於明白傳真機是怎麼回事了。接下來,他每天坐在段先生的門口等著他把貨款付清。他是個不善言談的人,又礙於同鄉情面,怎麼都無法開口要錢。這樣一等就是三天,誰都趕不走。段先生終於明白了,於是把貨款付給了他,而這筆錢正是他需要用來進第二部機器的。從這次開始,一個月賣一兩臺傳真機的生意,能讓他勉強吃飽飯了。

  2:

  香港雖小,彈丸之地卻藏龍臥虎。

  香港是世界上超級富豪聚集密度最大的地方。

  要問香港有多少超級富豪?扳起指頭夠你數一氣的。李嘉誠、包玉剛、李兆基、霍英東、鄭裕彤、邵逸夫、胡應湘……這些金光閃閃的大

  名在香港,乃至在華人世界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謂擲地有聲,如雷貫耳。

  他們的創業傳奇廣為流傳。他們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經常出現在大眾傳媒上,成為公眾注意的焦點。這些商界英雄是香港的驕做,也

  是人們崇拜的偶像。他們比那些演藝明星還要惹人注目,更加廣為人知。而這個人,他是誰呢?

  六七十年代他崛起於馬來西亞,成為亞洲糖王,或許也是世界糖王。在其糖業鼎盛時期,他控制了國際市場上每年食糖貿易總量的1/10。

  70年代中期他大舉進軍香港,同時環繞著太平洋建立起他龐大的“香格里拉”酒店王國。

  80年代他進軍電視業,成為香港無線電視的最大股東。

  90年代他又購得了《南華早報》的控股權,通過報紙和電視,他幾乎掌握了香港人每日的喜怒哀樂。

  近年來他大舉投資內地,投資總數達50億美元之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坐落在北京市的“中國國際貿易中心”。它被認為是北京現代

  建築的代表。

  在最近的一次香港超級富豪排行榜上,他排名第三,僅次於李嘉誠和李兆基。

  在1995年美國最權威的財經雜誌《福布斯》的全球最富華人排行榜上,他名列第八。而有人認為這種估計還是保守了一些,他的財力其實

  可以和李嘉誠一比高低。然而,他究竟是誰呢?

  香港人只知道他叫郭鶴年,而對於其他進一步的情況,則一無所知。而專業經濟人士對郭鶴年的瞭解,也僅僅限於上述這些。雖然近年來

  郭氏企業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力不斷增強,使人們明顯地感覺到他的存在,但當人們碰到郭鶴年的名字時,頭腦中仍然一片茫然。

  他的模樣?報章上絕少刊出他的照片,他的身影幾乎從不在電視上出現。

  他的經歷?

  他的家庭?

  他是如何發家的?

  他的發達祕笈?關於這些,在傳媒上幾乎找不到任何報道,即使有,也只是零星半點,記者想採訪他,簡直比登天還難。他亦極少在公開

  的社交場合露面。

  相對於人們津津樂道、耳熟能詳的香港富豪所展現的傳奇色彩來說,郭

  鶴年給人們更多的是神祕感,因此,他得了一個“神祕富豪”的雅號。郭鶴年給人的印象就像007影片中那位M先生一樣,始終在幕後操縱著一

  切,卻從不肯顯身。郭鶴年,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

  第一章 富豪隱者 神祕低調少人知

  他是如此的為人所知又是如此的不為人所知,他保持低調的作風使記者的採訪難於上青天。他在人們心目中是個謎樣的人物,總帶著幾分

  神祕色彩。一位記者巧遇他,竟然不知他的身份,因為他對記者說他是個“賣米佬”。

  郭鶴年在人們心目中一直是個謎。他的身世之謎。他祖輩來自中國的哪個省份?出身如何?是出身名門,還是白手起家?他的身份之謎。

  最常見的提法是稱他為亞洲糖王,但為什麼又有報刊稱他為酒店業大王?有的還稱他為先驅工業家、銀行家、航運家?他的國籍之謎。他究竟

  是屬於哪個國家或地區的人?為何這些國家和地區都把他歸入自己這一邊?在馬來西亞,他被認為是堪與美國的艾柯卡以及日本的松下幸之助

  相媲美的人,是馬來西亞的驕傲,是馬來西亞在國際經濟及商業舞臺上一顆光芒四射的明星。1985年,他獲選馬來西亞十大企業家之一,並被

  饅於最高榮譽金字塔獎;***錦上添花,再次當選為馬來西亞傑出的董事。在新加坡,當地的報章都習慣地把他稱為新加坡企業家,新加坡

  政府在80年代向他頒獎,讚揚他對新加坡旅遊業作出的貢獻,新加坡人普遍認為他屬於新加坡。***,香港頗具影響力的中文財經雜誌《資

  本》在其四月號中羅列的100位香港富豪中,郭鶴年榜上有名。當時,他徘名第11位,排在賭王何鴻桑及紡織業大亨陳廷華之後。既然是香港富

  豪,那當然是香港人了,郭鶴年也的確從1978年起就定居香港。光是一個身份就引起這麼多說法,無怪乎有些傳媒把他稱為“神祕大亨”

  了,而關於他的個人生活,人們更是幾乎一無所知了。一位富豪如此為人所知又如此地不為人知,的確讓人覺得有些疑惑。其實箇中的原因很

  簡單,那就是郭鶴年本人非常低調,幾乎從不接受傳媒的採訪,亦很少在公眾面前亮相,在一般社交場合甚少看到他的身影。舉個例子來說,

  在 1985年他被選為馬來西亞十大企業家之一,他卻沒有出席該次的典禮,而由別人代為領獎。1985年2月中旬在馬來西亞最傑出企業家的領獎

  典禮中,人們才得以一睹他的尊容。許多人是第一次從電視上看到這位超級富豪的模樣。同樣,人們很少有機會在報章上看到他的照片,而新

  聞界要訪問他,也是難於登天。這一方面是因為他的空閒時間很少,整日飛來飛去,照顧他的世界範圍內的龐大的商業王國的生意,另一方面

  也是因為他喜歡保持低調,不願意在公眾面前曝光的性格使然。1988年他看好電視業,購入了香港電視大約三成股權,在傳媒業大展拳

  腳,即使這樣,他也自始至終沒有召開記者招待會。記者如果致電他的公司想得到一些他的個人資料,其結果往往是不得要領。公司的公關人

  員會委婉地表示,若想了解本公司的一些情況他們非常歡迎,但若想了解老闆的私人情況,他們愛莫能助。記者想打108臺查詢郭氏的電話號碼

  是徒勞的,因為無論是郭鶴年還是 他的兒子的電話號碼都是保密的。最近香港報刊捕捉到郭鶴年一則打電話的小新聞,可以從側面說明郭鶴

  年的低調作風。

  話說1994年1月28日,郭鶴年突然有急事打電話找聯合集團的行政總 裁歐康納,而祕書小姐偏偏不知道郭鶴年的英文名,弄得她非常著急

  ,因為她不知道怎樣向歐康納通傳,這位洋老闆可是隻知道別人的英文名的。當然經過一番周折之後,祕書小姐終於知道郭鶴年的英文名其實

  叫羅拔。香港受英國人統治,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英文名,這些富豪不但本名出名,他們的英文名也廣為人知,而聯合集團行政總裁的祕書

  小姐竟然不知郭鶴年的英文名,也可見他的低調。郭鶴年的低調作風在1978年出現一次例外,這次例外使人們若隱若現地看到了郭鶴年的影子

  。這一年他接受了香港英文雜誌 《洞察》的訪問。這次訪問是在對方千方百計安排下才得以進行的。能獲得這次採訪機會是《洞察》在競爭激

  烈的新聞界打的二個大勝仗,從此許多報紙雜誌介紹郭鶴年,一般都要引用這次訪問得來的資料作為背景。自此之後的10餘年中,再也沒有記

  者能夠敲開郭宅的大門。人們以為那一次訪問會成為絕響了,直到1992年,即10多年後,他又接受了香港《文

  彙報》記者的一次訪問。1986年,有一位記者曾擁有一次打破這個紀錄的機會,然而卻輕易地讓它溜走了。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當時馬華公

  會的前總會長陳群川因涉及新泛電事件而在新加坡受審,這是1986年東南亞很出名的一個事件。當時法庭上座無虛席,許多人對這件事非常關

  注,自然也吸引了大批的記者,這是他們搶新聞的好時機。一位中年人悄悄地出現在法庭裡。他看上去大約50來歲,個子不高,系

  一條銀灰色領帶,頭髮梳理得很整齊,他的到來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他看到後排還有一個座位,便靜靜地走到那裡坐下。坐在他身邊位子

  上的正好是一位老記。他對這位中年人點點頭,繼續關注著法庭上的發展。過了一會,這位老記大概覺得法庭上沒什麼新進展,於是在百無聊

  賴之中和身邊的這位中年人小聲閒聊起來。這位中年人態度很隨和,聊了幾句,老記覺得這位起初看起來貌不驚人的中年人言談中透出一種斯

  文淡定的大家氣度,不由得對他產生了興趣。憑著記者的職業敏感,他問了一句:“請問

  您是幹哪一行的?” “賣米的。”中年人很鎮定地國答。 “哦,原來是一個米店老闆。”老記心中想。兩人甚至還聊了一下米市的行情。過

  了片刻,休庭,中年人站起身,同他打了個招呼,走出去了。不久,法庭上傳出新的訊息,郭鶴年出2000萬新幣保釋陳群川。一時間,

  記者們的注意力都轉移到郭鶴年身上。這位老記回到報社後,立刻著手查詢郭鶴年的資料,當他看到郭鶴年的照片時,不禁拍一下大腿,大叫

  一聲:“哎呀,走寶!”

  這位記者大嘆自己“有眼不識泰山”,甚為遺憾:不過這回倒也讓他歪打正著地弄到一條花邊新聞。這個故事比《洞察》雜誌刊載的事蹟

  流傳廣泛得多。一位大名鼎鼎的超級富豪竟然不為記者所認識,這個故事正說明了郭鶴年的曝光率之低。那麼,郭鶴年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

  他的身世如何?他如何致富,又如何把他的商業王國拓展到世界的名個角落?他的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究竟怎樣?還是回到上面的故事吧。當

  那位記者問郭鶴年是從事何種職業時,郭鶴年說自己是一個賣米的。郭鶴年撤謊了嗎?沒有。說起來,整個郭氏家族的發跡正是從賣米開始。

  “集沙成塔,集腋成裘”。想當年,郭氏祖先遠渡重洋,開創大業,今天,巍峨矗立的郭氏商業大廈正是由一粒粒米奠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