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包括什麼

  財政作為國家巨集觀調控的重要手段,根據財政政策對經濟執行的不同影響,可分為“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

  “擴張性財政政策”簡介

  擴張性財政政策***expansionfiscalpolicy***擴張性財政政策是國家通過財政分配活動刺激和增加社會總需求的一種政策行為。又稱膨脹性財政政策。擴張性財政政策,是指主要通過減稅、增支進而擴大財政赤字的財政分配方式,增加和刺激社會總需求。緊縮性財政政策,是指主要通過增稅、減支進而壓縮赤字或增加盈餘的財政分配方式,減少和抑制社會總需求。最典型的方式是通過財政赤字擴大政府支出的規模。當經濟生活中出現需求不足時,運用膨脹性財政政策可以使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差額縮小以至達到平衡;如果社會總供求原來是平衡的,這一政策會使社會總需求超過總供給;如果社會總需求已經超過總供給,這一政策將使兩者的差額進一步擴大。

  “緊縮性財政政策”簡介

  政策的鬆緊交替是指一個時期實行擴張性政策,一個時期實行緊縮性政策,二者交替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經濟學家J.M.凱恩斯的繼承者,將凱恩斯的短期靜態分析發展成為長期動態分析,提出補償性財政政策。他們認為,財政政策的首要問題不是謀求收支平衡,而是當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出現差額時,如何通過財政收支安排來彌補這個差額,使經濟的執行恢復平衡狀態。他們還認為,資本主義經濟不是始終處於危機狀態,而是時而繁榮,時而蕭條,財政政策不能永遠以擴張為基調,應根據經濟的週期波動交替使用擴張性政策和緊縮性政策。蕭條時期政府應減少稅收,增加支出,實行赤字政策;繁榮時期政府應增加稅收,壓縮支出,實行盈餘政策,而且盈餘應加以凍結,以備蕭條時期使用。凱恩斯主義還強調財政的自動穩定器作用。如實行累進所得稅,當經濟蕭條時,總收入下降,稅收收入也自動下降,成為增加社會需求並緩解經濟蕭條的一種自動調節手段;經濟膨脹時,總收入上升,稅收收入也自動上升,又成為控制社會需求並緩解經濟膨脹的一種自動調節手段。政府的轉移支出具有同樣的作用。

  政策的鬆緊搭配是指同一時期內不同政策的相互配合鬆緊搭配可以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之間的配合,也可以是財政政策內部各種財政手段之間的配合。如美國R.W.里根在總統任期內***1981~1989***,實行高利率的緊縮性貨幣政策,以對付通貨膨脹。在財政政策上一方面實行減稅和高赤字的擴張政策,一方面又壓縮社會性支出,也是鬆中有緊。

  赤字政策

  英國經濟學家J.M.凱恩斯,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有效需求決定就業的理論,他認為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主要是由三個基本心理因素即消費傾向、靈活偏好和對資產未來收益的預期決定的。而資本主義之所以存在失業和經濟蕭條,就是由這些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凱恩斯提出的相應措施是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主要通過財政金融政策,刺激消費和投資,增加有效需求,實現充分就業。他的政策措施以社會總需求小於總供給為前提,以加強需求管理為重點,以赤字政策為中心內容。60年代凱恩斯的後繼者提倡充分就業財政政策,其基本內容是:當某一年的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小於潛在的***即充分就業的***國民生產總值時,即使在經濟上升時期,仍要通過赤字政策刺激需求,從而實現充分就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凱恩斯主義被西方各國奉若神明,紛紛採取赤字財政政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和一段時間內,赤字財政政策對就業與緩和經濟危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長期的赤字財政政策最終導致通貨膨脹與經濟停滯的交織併發,即滯脹。以美國為例:1952~1957年間,通貨膨脹率一般在2%上下,失業率在4%左右,即表現為低通貨膨脹率和低失業率,這一時期被稱為凱恩斯主義的“黃金時代”;1958~1965年間,通貨膨脹率在1.3%上下,失業率在5%左右,即低通貨膨脹率與高失業率並存;1966~1969年間,失業率在4%以下波動,而通貨膨脹率則從2%左右上升到5%以上,表現為低失業率,高通貨膨脹率;1970~1979年間,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同時上升,使美國陷入滯脹困境。凱恩斯主義宣告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