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擠出效應圖

  社會財富的總量是一定的,政府這邊佔用的資金過多,又會使私人部門可佔用資金減少,經濟學將這種情況,稱為財政的“擠出效應”。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的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

  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是指,政府開支的增加引起了私人開支的減少,從而以政府的開支替代了私人開支。這樣,擴張性財政政策對經濟的刺激作用就大大減弱。產生擠出效應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又會引起私人投資和消費的減少。在政府支出增加,從而國民收入增加的過程中,人們對貨幣的交易需求增加了,而貨幣供給量沒有改變,LM曲線沒有移動,所以就造成利率的上升,進而抑制了私人投資,使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增加成為對私人支出的替代,並沒有起到預想的增加國民收入的作用。這就是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

  擠出效應會被高估嗎?

  對影響擴張性財政政策可持續性的因素,人們通常從債務負擔和擠出效應兩個角度進行考察。在債務負擔不那麼嚴重的情況下***如我國當前情況***,人們尤其注意擠出效應。實際上,由於判定擴張性財政政策可持續與否的關鍵之一在於實際利率與經濟增長率的關係,而經濟增長率又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擠出效應的大小,因此從長期來看,擠出效應對國債政策的可持續性來說可能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由於擠出效應強,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可持續性就弱;擠出效應弱,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可持續性就強,因此從政策研究的角度分析,正確評估擠出效應的強弱至關重要。

  從理論研究的角度看,現有的一些分析框架可能存在著高估擠出效應的傾向。而高估擠出效應又必然導致對擴張性財政政策可持續性的低估,從而影響對赤字政策的充分運用,最終影響經濟增長,因此有必要從理論上進一步討論。

  一、儲蓄———投資恆等式與擠出效應

  對擠出效應的討論,流行經濟學教科書通常都是以儲蓄———投資恆等式為基礎展開的,我們的分析也以此為開端。

  薩繆爾森是世界上近幾十年來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他所撰寫的《經濟學》是當代最流行、最具有代表性的經濟學教科書之一。書中對儲蓄與投資的關係作了清晰的描述:“國民儲蓄總是等於國民投資。投資的組成部分包括國內的工廠、裝置存貨上的投資、國外投資或淨出口。儲蓄的來源是私人***家庭和企業***儲蓄和政府儲蓄***政府預算盈餘***。無論經濟處於穩定時期還是正進入蕭條或處於戰時景氣,這種恆等關係都必然成立。”

  薩繆爾森的上述論斷可表為儲蓄———投資恆等式:

  國民投資總額=總儲蓄***1***

  由於國民投資總額被定義為國內總投資與淨出口之和,而總儲蓄被定義為私人儲蓄與政府預算盈餘之和,因而又可得到:

  國內總投資+淨出口=私人儲蓄+政府預算餘***2***

  如不考慮進出口因素,則可得到:

  國內總投資=私人儲蓄+政府儲蓄***3***

  很明顯,按上述恆等式,當政府儲蓄為負值,即政府稅收收入小於其採購及轉移支付之和從而出現赤字時,***3***式又可表示為

  國內總投資=私人儲蓄-財政赤字***4***

  ***4***式中財政赤字對國內總投資的負面影響通過其使總儲蓄水平降低而明顯地顯現出來:財政赤字越大,國內總投資也就越小。正如薩繆爾森教授在分析美國總儲蓄水平下降時所指出的:“國民儲蓄下降大多是因為個人部門以外的因素,其中主要是由於預算赤字增加導致政府儲蓄減少。”多恩布什和費希爾也有類似的論述:“簡而言之,當赤字上升時,政府必須借款來支付其過度支出。政府借款使用了部分居民儲蓄,供廠商借款來作為投資支出的儲蓄剩餘部分因而減少。”根據儲蓄與投資的恆等式,總儲蓄水平降低必然導致國內總投資水平降低。對於投資水平降低的後果,薩繆爾森教授指出:“長期中,一國資本存量主要取決於國民儲蓄率。當一國儲蓄率很高時,它的資本存量就會快速增長,從而潛在產出也會迅速增長。當一國儲蓄率很低時,其裝置和工廠就會逐步老化,基礎設施也開始老化。儲蓄、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這一密切關係正是經濟學家關注儲蓄率的主要原因所在。”另一本流行經濟學教科書曼昆教授也說得斬釘截鐵:“由於投資對長期經濟增長是重要的,所以,政府預算赤字降低了經濟增長率。”這就是所謂的赤字的擠出效應,其本質含義是財政赤字擠出了投資,從而對經濟增長有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