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利政策的優缺點

  股利政策是指公司股東大會或董事會對一切與股利有關的事項,所採取的較具原則性的做法,是關於公司是否發放股利、發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時發放股利等方面的方針和策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股利政策的型別以及優缺點

  1、剩餘股利政策:在企業有良好投資機會時,根據公司設定的目標資本結構***在此資本結構下,綜合的資本成本將降到最低水平***,確定目標資本結構下投資所需的股東權益資本,先最大限度地使用保留盈餘來滿足投資方案所需的所有者權益資本,然後將剩餘的盈餘作為股利發放給股東。

  【優點】有利於公司保持理想的資本結構,充分利用籌資成本最低的資金來源,使綜合資金成本降至最低。

  【缺點】會造成股票價格波動

  2、固定股利政策:企業將每年發放的股利固定在一定的水平上,並在一定時期內保持不變

  【優點】

  ***1***有利於樹立公司良好的形象;

  會造成股利的支付與盈餘脫節,當企業盈餘較低時,仍然要支付固定的股利,這可能導致資金短缺,出現財務狀況惡化。

  ***2***有利於投資者安排股利收入和支出;

  ***3***有利於向市場傳遞企業正常發展的資訊,穩定股票價格。

  【缺點】

  會造成股利的支付與盈餘脫節,當企業盈餘較低時,仍然要支付固定的股利,這可能導致資金短缺,出現財務狀況惡化。

  3、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企業確定一個股利佔盈餘的比例,即股利支付比率,並在一定時期保持不變。

  【優點】發放的股利隨著企業經營業績的好壞而上下波動,體現了“多盈多分,少盈少分,不盈不分”的原則。

  【缺點】導致各年股利不穩定,波動較大,不利於穩定股價,容易使股東產生企業發展不穩定的感覺。

  4、低正常股利加額外股利政策:企業在一般情況下,每年發放數額較低的股利,當盈餘較多時,企業再根據實際盈餘向股東發放額外股利的政策。

  【優點】

  ***1***有利於公司靈活掌握資金的調配;

  ***2***有利於維持股價的穩定,從而增強股東對公司的信心;

  ***3***有利於吸引那些依靠股利度日的股東,使之每年可以得到比較穩定的股利收入。

  【缺點】無

  股利政策理論

  傳統理論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學者們研究股利政策

  理論主要關注的是股利政策是否會影響股票價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鳥在手理論、MM股利無關論和稅差理論,這三種理論被稱為傳統股利政策理論。

  "一鳥在手"理論

  "一鳥在手"理論源於諺語"雙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該理論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M.Gordon 1959年在《經濟與統計評論》上發表的《股利、盈利和股票的價格》,他認為企業的留存收益再投資時會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並且投資風險隨著時間的推移將不斷擴大,因此投資者傾向於獲得當期的而非未來的收入,即當期的現金股利。因為投資者一般為風險厭惡型,更傾向於當期較少的股利收入,而不是具有較大風險的未來較多的股利。在這種情況下,當公司提高其股利支付率時,就會降低不確定性,投資者可以要求較低的必要報酬率,公司股票價格上升;如果公司降低股利支付率或者延期支付,就會使投資者風險增大,投資者必然要求較高報酬率以補償其承受的風險,公司的股票價格也會下降。

  MM理論

  1961年,股利政策的理論先驅米勒***Miller,MH***和弗蘭克·莫迪格利安尼***Modieliani,F***在其論文《股利政策,增長和公司價值》中提出了著名的"MM股利無關論",即認為在一個無稅收的完美市場上,股利政策和公司股價是無關的,公司的投資決策與股利決策彼此獨立,公司價值僅僅依賴於公司資產的經營效率,股利分配政策的改變就僅是意味著公司的盈餘如何在現金股利與資本利得之間進行分配。理性的投資者不會因為分配的比例或者形式而改變其對公司評價,因此公司的股價不會受到股利政策的影響。

  稅差理論

  Farrar和 Selwyn1967年首次對股利政策影響企業價值的問題作出了回答。他們採用區域性均衡分析法 ,並假設投資者都希望試圖達到稅後收益最大化。他們認為 ,只要股息收入的個人所得稅高於資本利得的個人所得稅 ,股東將情願公司不支付股息。他們認為資金留在公司裡或用於回購股票時股東的收益更高 ,或者說 ,這種情況下股價將比股息支付時高;如果股息未支付 ,股東若需要現金 ,可隨時出售其部分股票。從稅賦角度考慮 ,公司不需要分配股利。如果要向股東支付現金 ,也應通過股票回購來解決。

  疊現代理論

  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資訊經濟學的興起,使得古典經濟學產生了重大的突破。資訊經濟學改進了過去對於企業的非人格化的假設,而代之以經濟人效用最大化的假設。這一突破對股利分配政策研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財務理論學者改變了研究方向,並形成了現代股利政策的兩大主流理論--股利政策的訊號傳遞理論和股利政策的代理成本理論。

  訊號傳遞理論

  訊號傳遞理論從放鬆MM理論的投資者和管理者擁有相同的資訊假定出發,認為管理當局與企業外部投資者之間存在資訊不對稱。管理者佔有更多關於企業前景方面的內部資訊,股利是管理者向外界傳遞其掌握的內部資訊的一種手段。如果他們預計到公司的發展前景良好,未來業績將大幅度增長時就會通過增加股利的方式將這一資訊及時告訴股東和潛在的投資者;相反,如果預計到公司的發展前景不太好,未來盈利將持續性不理想時,那麼他們往往會維持甚至降低現有股利水平,這等於向股東和潛在投資者發出了不利的訊號。因此,股利能夠傳遞公司未來盈利能力的資訊,這樣導致股利對股票價格有一定的影響。當公司支付的股利水平上升時,公司的股價會上升;當公司支付的股利水平下降時,公司的股價也會下降。

  代理成本理論

  股利代理成本理論是由Jensen and Meckling***1976***提出的的,是在放鬆了MM理論的某些假設條件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是現代股利理論研究中的主流觀點,能較強解釋股利存在和不同的股利支付模式。Jensen和Meckling指出:"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間的代理關係是一種契約關係,代理人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如果代理人與委託人具有不同的效用函式,就有理由相信他不會以委託人利益最大化為標準行事。委託人為了限制代理人的這類行為,可以設立適當的激勵機制或者對其進行監督,而這兩方面都要付出成本。"Jensen和Meekling稱之為代理成本 ***agencycost***,並定義代理成本為激勵成本、監督成本和剩餘損失三者之和。

  疊行為理論

  到了20世紀90年代,財務理論學者們發現美國上市公司中支付現金股利的公司比例呈現下降趨勢,這一現象被稱作"正在消失的股利",隨後時期在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也相繼出現了類似的現象,蔓延範圍之廣,堪稱具有國際普遍性。在這種背景情況下美國哈佛大學Baker和紐約大學Wurgler提出了股利迎合理論最初來解釋這種現象。

  Baker和Wurgler指出,由於某些心理因素或制度因素,投資者往往對於支付股利的公司股票有較強的需求,從而導致這類股票形成所謂的"股利溢價",而這無法用傳統的股利追隨著效應來解釋,主要是由於股利追隨著效應假設之考慮股利的需求方面,而忽略供給方面。Baker和Wurgler認為有些投資者偏好發放現金股利的公司,會對其股票給與溢價,而有些投資者正好相反,對於不發放現金股利的公司股票給與溢價。因此,管理者為了實現公司價值最大化,通常會迎合投資者的偏好來制定股利分配政策。

  Baker和Wurgler先後完成了兩份實證研究檢驗來檢驗他們所提出的理論,在Baker和Wurgler***2004a***的檢驗裡,他們通過1962-2000年COMPUSTAT資料庫裡的上市公司資料證明,當股利溢價為正時,上市公司管理者傾向於支付股利;反之,若股利溢價為負時,管理者往往忽視股利支付。在Baker和Wurgler***2004b***的檢驗裡,他們檢驗了上市公司股利支付意願的波動與股利溢價之間的關係,檢驗樣本期間從1962年至1999年,Baker和Wurgler同樣發現,當股利溢價為正時,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的意願提高;反之,如果股利溢價出現負值時,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的意願降低,以上兩項均支援了股利迎合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