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功夫

  原傳的太極拳的技擊元素非常豐富,吳圖南先生曾論及少侯先生的拳架:“凌空抖摟,哼哈呼吸,鉤掛抖彈,點選推按,分擺踢蹬,踏踩銷勾,進退顧盼,截絡切脈,掐筋閉穴,蕩氣封喉,啄劈碰搓,吸引拿放。”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是否使用擒拿和反關節的問題上爭論十分激烈,學院派主張要禁止使用擒拿和反關節一類的招式,原因是容易致傷、致殘;傳統武術代表則堅決反對,普遍認為:擒拿和反關節是中國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不讓使用擒拿和反關節就體現不出來傳統武術的特點。的確,中國武術在技擊上的特點就是講究接手,借對方的進攻,順勢貼身制敵;這也是中國功夫與西方搏擊在技術特點上的最大區別。在太極拳出現之前,已經有武當門的沾衣十八跌和松溪派的擒摔等內家功夫,都是以柔克剛;接手之際,或借力反關節,或分筋錯骨。

  國際動作巨星史蒂文•史格的看家功夫是合氣道,但在他後期的作品中亦融入了陳式太極拳的元素。合氣道的創始人植芝盛平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曾兩次來到中國東北,接觸過少林拳和,回日本後糅合了柔道技術,才創立了合氣道。這種集擒拿、反關節、摔跌為一體的新型技擊功夫,其心法與太極拳很相似;整體技術動作要像大樹的葉子一樣,在氣流的作用之下,產生出無窮無盡的變化。

  原傳的太極拳的技擊元素非常豐富,吳圖南先生曾論及少侯先生的拳架:“凌空抖摟,哼哈呼吸,鉤掛抖彈,點選推按,分擺踢蹬,踏踩銷勾,進退顧盼,截絡切脈,掐筋閉穴,蕩氣封喉,啄劈碰搓,吸引拿放。”然而自從太極拳演變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後,其技擊功夫逐漸被推手所取代。適當的練習一下推手,對觸覺神經有一定好處,但推手於搏擊無補,也不是一種準技擊技術,只能算是一種遊戲。有人說:太極拳就是制人而不傷人。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理論,如果不使用擒拿和反關節等方法,僅靠借力借勢把對方發出個幾十米遠,或者摔個趔趄,這能算是制人嗎?給你一根繩子,你都未必能捆住一個活蹦亂跳的人,更何況對方是一個訓練有素的搏擊高手!如果有心將太極拳當做技擊功夫來進行,就千萬不要沉迷於推手。

 

  行拳走架只是太極拳的基礎,跟其它傳統武術一樣,太極拳也有著非常完整的功力訓練體系,只是一直處於祕傳的狀態。太極內功竅要跟丹訣一樣,是不行於文字的,你在所有的拳譜中都找不到。如正宗的武式太極門內一直祕傳的太極樁、五行功、太極大杆和太極硃砂掌。而更深層次的內功則是源自李家兄弟與峨眉山高人交流拳學、丹道後所得到“子午小週天和兩孔穴法”,目前恐怕已成了絕響。武式內門講究:“靜中之動為功,動中之靜曰侯。”,“出玄入牝,若存若亡,”這種行功之金鑰,非嫡傳難解其中奧妙。真正的太極內功心法能使修煉者將百鍊鋼化作繞指柔,而要想徹底地制服對手,只有具備一擊必殺的真功夫才有可能,否則就是空話、大話。

  得了真傳和祕傳的老前輩們,究竟能把積柔成剛的修煉到什麼程度?當年閻志高來瀋陽收徒時,我的師傅們都還年輕,非常好奇,就想方設法的要試一試這位在民國初年就享譽武林的太極大師是否有真功夫。請師父吃飯的時候特意弄了幾盒肉罐頭,又不帶開罐頭的工具,就是想看看師父能不能用手把罐頭開啟。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生產的罐頭密封得很好,鐵皮很厚,閻志高早就看明白了弟子們的那點小心眼,一笑,僅用領勁指一點,鐵罐頭就出了個窟窿;然後把手指伸進去一拉,罐頭就打開了。後來我讀了介紹牛春明先生的書,書中說牛先生也有這種功夫,看來真正的太極大師都不是吹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