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功夫何以求

  太極拳是漢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引導術、中醫等的完美結合,它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

  1、易名推手為摸手,有利太極練功夫

  在太極拳推手練功中,由於“推”字作梗,“推”字作怪,“推”字誤導,不少同好,搭手就“推”,用力用勁,欲將對方推倒推翻。筆者提議,將“推手”易名為“摸手”,有利於太極拳功夫修煉。摸者,摸索,揣摸,捉摸之意;“摸太極”與“摸手”,以“摸”一以貫之,可謂一“摸”相承。

  2、陰陽之母無極生,自體混元一太極

  在太極拳走架行功和“摸手”練功中,意想自我為太極陰陽混元之體,源於無極,恍兮惚兮,即圓即球,無斷續,無缺陷,無凹凸,且“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隨曲就伸,無過不及,務必首先思維定位於此。在此大前提下,再用意於區域性、小處,以至毫釐微末之間。如此自可“立如平準,活如車輪”“沾連粘隨,不丟不頂”。

  3、摸得對方四兩處,牽動對方千斤體

  在太極拳功夫求索中,借勢藉機,巧用四兩,撥動千斤,這無疑是正確的。但還應求索“如何摸得對方四兩,牽動對方千斤”?對方四兩之處何在?如何牽動之?對方四兩在微妙處,須摸而求索牽動之。其摸,須輕鬆虛靈,不動聲色,無形無相,不露端倪,“牽一髮而動全身”。摸得其妙處,制其四兩,動其千斤。

  4、小動鬆、靈、敏,大動笨、滯、拙

  “摸”手練功,務須牢記“彼不動,己不動;彼欲動,己先動。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微動,外動不如內動,一切都在內面”。如此有利於有感而應,巧用四兩,牽動千斤。

  5、練功須求鬆,求鬆才是真

  太極拳練功,旨在求鬆。只有求鬆,才是真諦。欲求鬆,須會聽。知其動向速度,明其變化意圖,隨形成象,以象附形,形象一體,天衣無縫。其間人體變化藝術之“著熟”,是前提與關鍵,須認真修煉之,用心細悟之。

  6、摸手並不神,見面就練功。只要天天練,功夫自然成

  “摸手”並不神祕,功夫貴在多摸。“架子天天走,見面就摸手”。久久摸之,功夫自來。太極拳功夫,以“陰陽之母”為本體,以“沾連粘隨”妙用,以“巧用四兩”為手段,以“牽動千斤”為目的,以“友誼健康”為宗旨。

  ?太極功夫“摸”中求。走架行功是“摸”,摸其理,摸其法;“摸手”練功是摸,摸其玄,摸其妙。上述膚淺體會,願與同好共“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