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所得稅新實施細則

  企業所得稅是對我國內資企業和經營單位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徵收的一種稅,納稅人範圍比公司所得稅大。下文是最新企業所得稅實施細則,歡迎閱讀!

  最新企業所得稅實施細則內容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以下簡稱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一條所稱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是指依照中國法律、行政法規成立的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

  第三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二條所稱依法在中國境內成立的企業,包括依照中國法律、行政法規在中國境內成立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

  企業所得稅法第二條所稱依照外國地區法律成立的企業,包括依照外國地區法律成立的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

  第四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二條所稱實際管理機構,是指對企業的生產經營、人員、賬務、財產等實施實質性全面管理和控制的機構。

  第五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二條第三款所稱機構、場所,是指在中國境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機構、場所,包括:

  一管理機構、營業機構、辦事機構;

  二工廠、農場、開採自然資源的場所;

  三提供勞務的場所;

  四從事建築、安裝、裝配、修理、勘探等工程作業的場所;

  五其他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機構、場所。

  非居民企業委託營業代理人在中國境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包括委託單位或者個人經常代其簽訂合同,或者儲存、交付貨物等,該營業代理人視為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機構、場所。

  第六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三條所稱所得,包括銷售貨物所得、提供勞務所得、轉讓財產所得、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接受捐贈所得和其他所得。

  第七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三條所稱來源於中國境內、境外的所得,按照以下原則確定:

  一銷售貨物所得,按照交易活動發生地確定;

  二提供勞務所得,按照勞務發生地確定;

  三轉讓財產所得,不動產轉讓所得按照不動產所在地確定,動產轉讓所得按照轉讓動產的企業或者機構、場所所在地確定,權益性投資資產轉讓所得按照被投資企業所在地確定;

  四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所得,按照分配所得的企業所在地確定;

  五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按照負擔、支付所得的企業或者機構、場所所在地確定,或者按照負擔、支付所得的個人的住所地確定;

  六其他所得,由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確定。

  第八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三條所稱實際聯絡,是指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機構、場所擁有據以取得所得的股權、債權,以及擁有、管理、控制據以取得所得的財產等。

  第二章 應納稅所得額

  第一節 一般規定

  第九條 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以權責發生製為原則,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均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經在當期收付,均不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本條例和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十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五條所稱虧損,是指企業依照企業所得稅法和本條例的規定將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徵稅收入、免稅收入和各項扣除後小於零的數額。

  第十一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五十五條所稱清算所得,是指企業的全部資產可變現價值或者交易價格減除資產淨值、清算費用以及相關稅費等後的餘額。

  投資方企業從被清算企業分得的剩餘資產,其中相當於從被清算企業累計未分配利潤和累計盈餘公積中應當分得的部分,應當確認為股息所得;剩餘資產減除上述股息所得後的餘額,超過或者低於投資成本的部分,應當確認為投資資產轉讓所得或者損失。

  第二節 收入

  第十二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所稱企業取得收入的貨幣形式,包括現金、存款、應收賬款、應收票據、準備持有至到期的債券投資以及債務的豁免等。

  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所稱企業取得收入的非貨幣形式,包括固定資產、生物資產、無形資產、股權投資、存貨、不準備持有至到期的債券投資、勞務以及有關權益等。

  第十三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所稱企業以非貨幣形式取得的收入,應當按照公允價值確定收入額。

  前款所稱公允價值,是指按照市場價格確定的價值。

  第十四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一項所稱銷售貨物收入,是指企業銷售商品、產品、原材料、包裝物、低值易耗品以及其他存貨取得的收入。

  第十五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二項所稱提供勞務收入,是指企業從事建築安裝、修理修配、交通運輸、倉儲租賃、金融保險、郵電通訊、諮詢經紀、文化體育、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教育培訓、餐飲住宿、中介代理、衛生保健、社群服務、旅遊、娛樂、加工以及其他勞務服務活動取得的收入。

  第十六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三項所稱轉讓財產收入,是指企業轉讓固定資產、生物資產、無形資產、股權、債權等財產取得的收入。

  第十七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第四項所稱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是指企業因權益性投資從被投資方取得的收入。

  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按照被投資方作出利潤分配決定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

  第十八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五項所稱利息收入,是指企業將資金提供他人使用但不構成權益性投資,或者因他人佔用本企業資金取得的收入,包括存款利息、貸款利息、債券利息、欠款利息等收入。

  利息收入,按照合同約定的債務人應付利息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

  第十九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第六項所稱租金收入,是指企業提供固定資產、包裝物或者其他有形資產的使用權取得的收入。

  租金收入,按照合同約定的承租人應付租金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

  第二十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七項所稱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是指企業提供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以及其他特許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收入。

  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按照合同約定的特許權使用人應付特許權使用費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

  第二十一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第八項所稱接受捐贈收入,是指企業接受的來自其他企業、組織或者個人無償給予的貨幣性資產、非貨幣性資產。

  接受捐贈收入,按照實際收到捐贈資產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

  第二十二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九項所稱其他收入,是指企業取得的除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一項至第八項規定的收入外的其他收入,包括企業資產溢餘收入、逾期未退包裝物押金收入、確實無法償付的應付款項、已作壞賬損失處理後又收回的應收款項、債務重組收入、補貼收入、違約金收入、匯兌收益等。

  第二十三條 企業的下列生產經營業務可以分期確認收入的實現:

  一以分期收款方式銷售貨物的,按照合同約定的收款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

  二企業受託加工製造大型機械裝置、船舶、飛機,以及從事建築、安裝、裝配工程業務或者提供其他勞務等,持續時間超過12個月的,按照納稅年度內完工進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確認收入的實現。

  第二十四條 採取產品分成方式取得收入的,按照企業分得產品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其收入額按照產品的公允價值確定。

  第二十五條 企業發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以及將貨物、財產、勞務用於捐贈、償債、贊助、集資、廣告、樣品、職工福利或者利潤分配等用途的,應當視同銷售貨物、轉讓財產或者提供勞務,但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六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七條第一項所稱財政撥款,是指各級人民政府對納入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組織撥付的財政資金,但國務院和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的除外。

  企業所得稅法第七條第二項所稱行政事業性收費,是指依照法律法規等有關規定,按照國務院規定程式批准,在實施社會公共管理,以及在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供特定公共服務過程中,向特定物件收取並納入財政管理的費用。

  企業所得稅法第七條第二項所稱政府性基金,是指企業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等有關規定,代政府收取的具有專項用途的財政資金。

  企業所得稅法第七條第三項所稱國務院規定的其他不徵稅收入,是指企業取得的,由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專項用途並經國務院批准的財政性資金。

  第三節 扣除

  第二十七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所稱有關的支出,是指與取得收入直接相關的支出。

  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所稱合理的支出,是指符合生產經營活動常規,應當計入當期損益或者有關資產成本的必要和正常的支出。

  第二十八條 企業發生的支出應當區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在發生當期直接扣除;資本性支出應當分期扣除或者計入有關資產成本,不得在發生當期直接扣除。

  企業的不徵稅收入用於支出所形成的費用或者財產,不得扣除或者計算對應的折舊、攤銷扣除。

  除企業所得稅法和本條例另有規定外,企業實際發生的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不得重複扣除。

  第二十九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所稱成本,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銷售成本、銷貨成本、業務支出以及其他耗費。

  第三十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所稱費用,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已經計入成本的有關費用除外。

  第三十一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所稱稅金,是指企業發生的除企業所得稅和允許抵扣的增值稅以外的各項稅金及其附加。

  第三十二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所稱損失,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固定資產和存貨的盤虧、毀損、報廢損失,轉讓財產損失,呆賬損失,壞賬損失,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損失以及其他損失。

  企業發生的損失,減除責任人賠償和保險賠款後的餘額,依照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的規定扣除。

  企業已經作為損失處理的資產,在以後納稅年度又全部收回或者部分收回時,應當計入當期收入。

  第三十三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所稱其他支出,是指除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外,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合理的支出。

  第三十四條 企業發生的合理的工資薪金支出,准予扣除。

  前款所稱工資薪金,是指企業每一納稅年度支付給在本企業任職或者受僱的員工的所有現金形式或者非現金形式的勞動報酬,包括基本工資、獎金、津貼、補貼、年終加薪、加班工資,以及與員工任職或者受僱有關的其他支出。

  第三十五條 企業依照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或者省級人民政府規定的範圍和標準為職工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基本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准予扣除。

  企業為投資者或者職工支付的補充養老保險費、補充醫療保險費,在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的範圍和標準內,准予扣除。

  第三十六條 除企業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為特殊工種職工支付的人身安全保險費和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可以扣除的其他商業保險費外,企業為投資者或者職工支付的商業保險費,不得扣除。

  第三十七條 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資本化的借款費用,准予扣除。

  企業為購置、建造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經過12個月以上的建造才能達到預定可銷售狀態的存貨發生借款的,在有關資產購置、建造期間發生的合理的借款費用,應當作為資本性支出計入有關資產的成本,並依照本條例的規定扣除。

  第三十八條 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下列利息支出,准予扣除:

  一非金融企業向金融企業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業的各項存款利息支出和同業拆借利息支出、企業經批准發行債券的利息支出;

  二非金融企業向非金融企業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過按照金融企業同期同類貸款利率計算的數額的部分。

  第三十九條 企業在貨幣交易中,以及納稅年度終了時將人民幣以外的貨幣性資產、負債按照期末即期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折算為人民幣時產生的匯兌損失,除已經計入有關資產成本以及與向所有者進行利潤分配相關的部分外,准予扣除。

  第四十條 企業發生的職工福利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14%的部分,准予扣除。

  第四十一條 企業撥繳的工會經費,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2%的部分,准予扣除。

  第四十二條 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過部分,准予在以後納稅年度結轉扣除。

  第四十三條 企業發生的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業務招待費支出,按照發生額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的5‰。

  第四十四條 企業發生的符合條件的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支出,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不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過部分,准予在以後納稅年度結轉扣除。

  第四十五條 企業依照法律、行政法規有關規定提取的用於環境保護、生態恢復等方面的專項資金,准予扣除。上述專項資金提取後改變用途的,不得扣除。

  第四十六條 企業參加財產保險,按照規定繳納的保險費,准予扣除。

  第四十七條 企業根據生產經營活動的需要租入固定資產支付的租賃費,按照以下方法扣除:

  一以經營租賃方式租入固定資產發生的租賃費支出,按照租賃期限均勻扣除;

  二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固定資產發生的租賃費支出,按照規定構成融資租入固定資產價值的部分應當提取折舊費用,分期扣除。

  第四十八條 企業發生的合理的勞動保護支出,准予扣除。

  第四十九條 企業之間支付的管理費、企業內營業機構之間支付的租金和特許權使用費,以及非銀行企業內營業機構之間支付的利息,不得扣除。

  第五十條 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機構、場所,就其中國境外總機構發生的與該機構、場所生產經營有關的費用,能夠提供總機構出具的費用匯集範圍、定額、分配依據和方法等證明檔案,併合理分攤的,准予扣除。

  第五十一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九條所稱公益性捐贈,是指企業通過公益性社會團體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規定的公益事業的捐贈。

  第五十二條 本條例第五十一條所稱公益性社會團體,是指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基金會、慈善組織等社會團體:

  一依法登記,具有法人資格;

  二以發展公益事業為宗旨,且不以營利為目的;

  三全部資產及其增值為該法人所有;

  四收益和營運結餘主要用於符合該法人設立目的的事業;

  五終止後的剩餘財產不歸屬任何個人或者營利組織;

  六不經營與其設立目的無關的業務;

  七有健全的財務會計制度;

  八捐贈者不以任何形式參與社會團體財產的分配;

  九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民政部門等登記管理部門規定的其他條件。

  第五十三條 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不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准予扣除。

  年度利潤總額,是指企業依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計算的年度會計利潤。

  第五十四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十條第六項所稱讚助支出,是指企業發生的與生產經營活動無關的各種非廣告性質支出。

  第五十五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十條第七項所稱未經核定的準備金支出,是指不符合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的各項資產減值準備、風險準備等準備金支出。

  第四節 資產的稅務處理

  第五十六條 企業的各項資產,包括固定資產、生物資產、無形資產、長期待攤費用、投資資產、存貨等,以歷史成本為計稅基礎。

  前款所稱歷史成本,是指企業取得該項資產時實際發生的支出。

  企業持有各項資產期間資產增值或者減值,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可以確認損益外,不得調整該資產的計稅基礎。

  第五十七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十一條所稱固定資產,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出租或者經營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時間超過12個月的非貨幣性資產,包括房屋、建築物、機器、機械、運輸工具以及其他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裝置、器具、工具等。

  第五十八條 固定資產按照以下方法確定計稅基礎:

  一外購的固定資產,以購買價款和支付的相關稅費以及直接歸屬於使該資產達到預定用途發生的其他支出為計稅基礎;

  二自行建造的固定資產,以竣工結算前發生的支出為計稅基礎;

  三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以租賃合同約定的付款總額和承租人在簽訂租賃合同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為計稅基礎,租賃合同未約定付款總額的,以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承租人在簽訂租賃合同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為計稅基礎;

  四盤盈的固定資產,以同類固定資產的重置完全價值為計稅基礎;

  五通過捐贈、投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資產,以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支付的相關稅費為計稅基礎;

  六改建的固定資產,除企業所得稅法第十三條第一項和第二項規定的支出外,以改建過程中發生的改建支出增加計稅基礎。

  第五十九條 固定資產按照直線法計算的折舊,准予扣除。

  企業應當自固定資產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起計算折舊;停止使用的固定資產,應當自停止使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計算折舊。

  企業應當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使用情況,合理確定固定資產的預計淨殘值。固定資產的預計淨殘值一經確定,不得變更。

  第六十條 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固定資產計算折舊的最低年限如下:

  一房屋、建築物,為20年;

  二飛機、火車、輪船、機器、機械和其他生產裝置,為10年;

  三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器具、工具、傢俱等,為5年;

  四飛機、火車、輪船以外的運輸工具,為4年;

  五電子裝置,為3年。

  第六十一條 從事開採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的企業,在開始商業性生產前發生的費用和有關固定資產的折耗、折舊方法,由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行規定。

  第六十二條 生產性生物資產按照以下方法確定計稅基礎:

  一外購的生產性生物資產,以購買價款和支付的相關稅費為計稅基礎;

  二通過捐贈、投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等方式取得的生產性生物資產,以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支付的相關稅費為計稅基礎。

  前款所稱生產性生物資產,是指企業為生產農產品、提供勞務或者出租等而持有的生物資產,包括經濟林、薪炭林、產畜和役畜等。

  第六十三條 生產性生物資產按照直線法計算的折舊,准予扣除。

  企業應當自生產性生物資產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起計算折舊;停止使用的生產性生物資產,應當自停止使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計算折舊。

  企業應當根據生產性生物資產的性質和使用情況,合理確定生產性生物資產的預計淨殘值。生產性生物資產的預計淨殘值一經確定,不得變更。

下一頁還有更多關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