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創業的故事

  在創業過程中,如果說壓力,我認為選擇什麼不做是非常大的壓力。因為在這過程中受到的誘惑太多了,每一個新的概念都可以做很大的東西。在商業上的策略不是決定做什麼,而是決定不做什麼。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比爾·蓋茨放棄哈弗創立微軟

  比爾·蓋茨是微軟公司主席和首席軟體架構師。微軟公司在個人計算和商業計算軟體、服務和網際網路技術方面都是全球範圍內的領導者。在2008年6月截止的上個財年,微軟公司的收入達620億美元,在78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全球的員工總數超過91000人。

  蓋茨出生於1955年10月28日,和兩個姐姐一塊在西雅圖長大。他們的父親,William H.Gat es II,是西雅圖的律師。蓋茨已故的母親,Mary Gates,是學校教師,華盛頓大學的董事以及United Way International的主席。

  蓋茨曾就讀於在西雅圖的公立小學和私立的湖濱中學。在那裡,他發現了他在軟體方面的興趣並且在13歲時開始了計算機程式設計。

  1973年,蓋茨考進了哈佛大學。在和現在微軟的執行長史蒂夫·鮑爾默結成了好朋友。在哈佛的時候,蓋茨為第一臺微型計算機–MITS Alt air開發了BASIC程式語言的一個版本。

  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蓋茨離開了哈佛並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他與孩提時代的好友Paul Allen在1975年建立的微軟公司中。在計算機將成為每個家庭、每個辦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這樣信念的引導下,他們開始為個人計算機開發軟體。蓋茨的遠見卓識以及他對個人計算機的先見之明成為微軟和軟體產業成功的關鍵。在蓋茨的領導下,微軟持續地發展改進軟體技術,使軟體更加易用,更省錢和更富於樂趣。

  篇二:霍英東的創業故事

  在港臺的億萬富翁中,霍英東的知名度可以說是最高的。這不僅因為他個人資產大約有130億港元,在1993年又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然而,霍英東的出身,也許要算億萬富翁中最苦的一個!

  霍英東的父母靠著一隻小駁船,在香港做駁運生意,也就是從無法靠岸的大貨輪上,將貨卸上自己的駁船,再運到岸邊碼頭。霍英東7歲那年,在一次風災中,他的父親因為翻船被淹死了。

  僅僅過了50多天,霍家的小船又一次翻在大海里,兩個哥哥葬身魚腹,連屍體都沒有找回來!母親死命抱住一塊船板,僥倖被過路的漁船救下一條命。當時霍英東因為在海邊找野蠔,不在船上,才躲過了這場災難。

  霍英東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艘舊式的渡輪上當加煤工。可是他的身體實在太單薄了,顧得上剷煤就顧不上開爐門,剛上崗就被辭退了。那幾年中,霍英東簡直像俗話說的“倒黴人喝水都牙痛”。不過,早年的艱辛和挫折,並沒有打垮霍英東,他在不斷的失敗中,取得了經驗,積蓄起力量,等待著機會,他堅信自己總有崛起的一天!

  賺到第一筆大錢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霍英東終於以敏銳的眼光,捕捉到了一個發財的機會。日本侵略軍投降後,留下了很多機器裝置,價錢很便宜,但稍加修理就可以用,也可以賣出不錯的價格。霍英東很想做這種生意,於是他成了個讀報迷,專門注意報紙上拍賣日軍剩餘物資的訊息,及時趕到現場,以內行的目光挑選出那些有價值的,大批買進,迅速修好後賣出。

  由於缺少資金,他難以放手大幹。有一次,他看準一批機器,並且在競買中以1.8萬港元中標。有一個工廠老闆也看中了這批貨,願意出4萬港元從他手中買下,霍英東淨賺了2.2萬港元,這是他在那幾年中賺到的最。大一筆錢了,為他積累了最初的資本。

  香港的“土地爺”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霍英東就預料到,香港航運事業的繁榮,必然會帶來金融貿易的發展,而這又將促進商業及住宅樓的開發。於是他搶先把經營重點轉向了房地產開發。1954年12月,霍英東拿出自己的120萬港元,另向銀行貸款160萬港元,在香港銅鑼灣買下了他的第一幢大廈,並創辦了“立信建築置業有限公司”。開始,他也和別人一樣,自己花錢買舊樓,拆了後建成新樓逐層出售。這樣當然可以穩妥地賺錢,可是由於資金少,發展就比較慢。

  一個偶然的事件,令霍英東得到了啟發,他決定以採取房產預售的方法,利用想購房者的定金來蓋新房!這一創舉使霍英東的房地產生意頓時大大興隆起來,一舉打破了香港房地產生意的最高紀錄。當別的建築商也學著實行這個辦法時,霍英東已經賺到了巨大的財富。他當上了香港房地產建築商會會長,會內有會員300名,擁有香港70%的建築生意。所以有人把霍英東稱為香港的“土地爺”!

  篇三:騰訊五兄弟的創業故事

  這是一個難得的兄弟創業故事,其理性堪稱標本。12年前的那個秋天,馬化騰與他的同學張志東“合資”註冊了深圳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之後又吸納了三位股東:曾李青、許晨曄、陳一丹。這5個創始人的QQ號,據說是從10001到10005.為避免彼此爭奪權力,馬化騰在創立騰訊之初就和四個夥伴約定清楚:各展所長、各管一攤。馬化騰是CEO執行長,張志東是CTO首席技術官,曾李青是COO營運長,許晨曄是CIO資訊長,陳一丹是CAO首席行政官。

  之所以將騰訊的創業5兄弟稱之為“難得”,是因為直到2005年的時候,這五人的創始團隊還基本是保持這樣的合作陣形,不離不棄。直到騰訊做到如今的帝國局面,其中4個還在公司一線,只有COO曾李青掛著終身顧問的虛職而退休。

  都說一山不容二虎,尤其是在企業迅速壯大的過程中,要保持創始人團隊的穩定合作尤其不容易。在這個背後,工程師出身的馬化騰從一開始對於合作框架的理性設計功不可沒。

  從股份構成上來看。5個人一共湊了50萬元,其中馬化騰出了23.75萬元,佔了47.5%的股份;張志東出了10萬元,佔20%;曾李青出了6.25萬元,佔12.5%的股份;其他兩人各出5萬元,各佔10%的股份。

  雖然主要資金都由馬所出,他卻自願把所佔的股份降到一半以下,47.5%。“要他們的總和比我多一點點,不要形成一種壟斷、獨裁的局面。”而同時,他自己又一定要出主要的資金,佔大股。“如果沒有一個主心骨,股份大家平分,到時候也肯定會出問題,同樣完蛋”。

  保持穩定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就在於搭檔之間的“合理組合”。

  如果說,其他幾位合作者都只是“搭檔級人物”的話,只有曾李青是騰訊5個創始人中最好玩、最開放、最具激情和感召力的一個,與溫和的馬化騰、愛好技術的張志東相比,是另一個型別。其大開大合的性格,也比馬化騰更具備攻擊性,更像拿主意的人。不過或許正是這一點,也導致他最早脫離了團隊,單獨創業。

  可以說,在中國的民營業中,能夠像馬化騰這樣,既包容又拉攏,選擇性格不同、各有特長的人組成一個創業團隊,並在成功開拓局面後還能依舊保持著長期默契合作,是很少見的。而馬化騰成功之處,就在於其從一開始就很好地設計了創業團隊的責、權、利。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權力越大,收益也就越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