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莓
藥材名稱:喜樹
名稱出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概況
基源:為珙桐科旱蓮木屬植物喜樹的果實或根。
原植物:喜樹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又名旱蓮木(《植物名實圖考》)、千丈樹(四川)。
形態:落葉喬木,高20~25m;樹皮灰色。葉互生,紙質,長卵形,長12~28cm,寬6~12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全緣或微呈波狀,上面亮綠色,下面淡綠色,疏生短柔毛,脈上較密。花單性同株,多數排成球形頭狀花序,雌花頂生,雄花腋生;苞片3,兩面被短柔毛;花萼5裂,邊緣有纖毛;花瓣5,淡綠色,外面密被短柔毛;花盤微裂;雄花有雄蕊10,兩輪,外輪較長;雌花子房下位,花柱2~3裂。瘦果窄矩圓形,長2~25cm,頂端有宿存花柱,有窄翅。(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985頁圖3699)
生境與分佈:野生或栽培。分佈於中國華東、中南。
生藥
栽培:宜溫暖溼潤環境,不耐嚴寒、不耐乾旱。以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為好。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3~4月播種,按行距33cm於苗床上開溝,深3cm左右,將種子拌有細土後稀撒於條溝裡,覆土蓋草,澆水保溼。出苗時揭草,結合中耕除草進行間苗,每隔20cm留苗1株,培育2年即可移栽。於春季或初冬時栽植,行株距各3.5m,每穴栽苗1株。栽後覆土壓緊,澆水定根。幼林期注意整枝修剪及中耕除草,每年追肥1~2次。蟲害有鑽心蟲,用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防治。
採集:秋季果實成熟尚未脫落時採收果實,晒乾。藥材主產於浙江、江蘇、江西、湖北、湖南。
鑑別
性狀:果實披針形,長2~2.5cm,寬5~7mm,先端尖,有柱頭殘基,基部變狹,可見著生在花盤上的橢圓形凹點痕,兩邊有翅;表面棕色至棕黑色,微有光澤,有細縱皺紋,有時可見數條角稜和黑色斑點。質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內有種子1粒,幹縮成細條狀。氣微,味苦。
理化:取樣品粉末2g,用80%乙醇30ml迴流30分鐘,放冷,濾過,濾液減壓蒸去乙醇,放冷,濾過,濾液用含有10%乙醇的氯仿溶液提取,濃縮至氯仿提取液,點於矽膠G板上,以喜樹鹼和10-羥基喜樹鹼對照,以氯仿-丙酮(7∶3)展開,展距13cm,於紫外燈下檢視,喜樹鹼顯藍色斑點,10-羥基喜樹鹼顯紅黃色斑點。(圖見《中藥志》.第3冊第2版.634頁.圖404)
貯藏:置乾燥處。
化學性質
全株含喜樹鹼(Camptothecine),根中一般得率約0.008%,根、根皮、樹皮、果實、樹枝含量為1∶2∶1∶2.5∶0.4;另從幹木中分得羥基喜樹鹼(Hydroxycamptothecine)、甲氧基喜樹鹼(Methoxycamptothecine)。根中除分得喜樹鹼外,尚有喜樹次鹼(印度鴨腳樹鹼,Venoterpine)、鞣花酸3,3′,4-三甲醚(3,3′,4-Tri-O-methylellagic acid)及β-谷甾醇。果實中除分得喜樹鹼、羥基喜樹鹼、去氧喜樹鹼(Deoxycamptothecine)、喜樹次鹼外,尚含樺木酸(Betulic acid)及喜果甙,喜果甙經鑑定與長春甙內醯胺(Vincoside-lactam)為同一物質[1]。從果中分到5個微量吲哚生物鹼,其中兩個為新生物鹼,分別為喜樹亭(Camptacumotine)和喜樹寧(Camptacumanine),另外3個為已知生物鹼:烏檀辛(Naucleficine)、狹花馬錢靈(Angustoline)和新天然產物二氫異喹胺(Dihydroisoquinamine)[2]。最近,從果實中還分到1新的吲哚生物鹼19-O-甲基狹花馬錢靈(19-O-Methylangustoline)[3],和英國櫟素(Pedunculagin)[4],從種子分得10-羥基去氧喜樹鹼(10-Hydroxydeoxycamptothecine)[5]、22-羥基尖喜樹亭(22-Hydroxyacuminatine)、19-羥基馬比木辛(19-Hydroxymappicine)[6]、18-羥基喜樹鹼[7]。從木材分到喜樹鹼的生物合成前體[3s-(3α,4β,4aα,5aβ)]-4-乙醯基-3-(β-D-葡萄吡喃糖氧基)-4,4a,5,5a,6,12-六氫-3H-吡喃並[3′,4′ 6,7]中氮茚並[1,2-b]喹啉-11,14-二酮[8]。
參考文獻
[1] 南京藥學院.中草藥學.中冊.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695。
[2] 化學學報 1988;46(12)∶1207。
[3] CA 1991;114∶78600n。
[4] Chem pharrnBull 1988;36(6)∶2017。
[5] 化學學報 1989;47(5)∶506。
[6] Phytochemistry 1989;28(4)∶1295。
[7] 藥學學報 1988;23∶186。
[8] Tetrahedron 1990;46∶2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