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學實驗室

[拼音]:yu ke

[外文]:Ulmaceae

雙子葉植物綱金縷梅亞綱的1科。喬木或灌木;頂芽通常早死,由其下的腋芽代替,具芽鱗,稀裸露。單葉互生,稀對生,常二列,羽狀脈或基部3出脈,稀基部5出脈或掌狀3出脈,有柄;托葉常呈膜質,側生或柄內生,分離或連合,早落。單被花兩性、單性或雜性,雌雄異株或同株,少數或多數排成聚傘花序,或因序軸短縮而呈簇生狀,或單生,生葉腋或近新枝下部或近基部的苞腋;花被裂片4~8,常呈覆瓦狀排列;雄蕊在蕾中直立,稀內曲,常與花被裂片同數而對生,花葯2室,縱裂,花粉2~5(~6)孔或溝,扁圓形或扁球形;雌蕊由2心皮連合而成,花柱極短,柱頭2,子房上位,通常1室,具1枚倒生胚珠。果為核果或小堅果,有時小堅果具翅或具附屬物,頂端常有宿存的柱頭;胚直立、彎曲或內曲,無胚乳,子葉扁平、摺疊或彎曲。染色體基數x=10,11,14。本科約16屬230餘種,主要產於北半球,分佈於熱帶至寒溫帶。其中種較多的為樸屬、山黃麻屬、榆屬和白顏樹屬;有4個單種屬,即青檀、刺榆、水榆及Mirandaceltis monoica。 中國有8屬約50種,分佈幾遍全國,其中榆屬佔將近一半,青檀屬為特有屬。分佈偏北的屬種喜溫涼的氣候和深厚的土壤,耐寒和耐旱性較強;分佈偏南的種類喜溫暖溼潤的氣候和溼潤、深厚、肥沃的土壤。榆科植物生於陽光充足的山坡、丘陵或陰溼溝谷的林中,通常根系發達,喜酸性或微酸性土壤,有些能耐鹽鹼(如白榆等)或生於石灰岩山地(如青檀等)。

榆科植物的化石僅發現落葉型,多數葉子邊緣具齒,主要在北半球溫帶、暖溫帶和亞熱帶。最早在晚白堊世,在歐亞大陸和北美的第三紀地層中廣泛地找到過榆樹、朴樹、櫸樹、刺榆、青檀、糙葉樹及Ulminium等屬植物的花粉化石、葉及內果皮。在中國發現榆科化石的地區為東北、華北、山東、陝西、新疆等省區。

分類

前人以形態性狀為依據,將榆科分為兩個族或兩個亞科,近來得到了植物化學家的支援,但對某些屬的歸宿卻有不同的意見,如J.哈欽森根據花、果、胚、子葉等性狀,分榆科為兩族:

(1)榆族,花多為兩性,果為具翅堅果,胚直,子葉扁平或縱向摺疊。包括4屬,即Phyllostylon、Holoptelea、水榆屬和榆屬。中國僅產榆屬,有20餘種,是該屬種類最豐富的國家。

(2)樸族,花單性或雜性,或雌花兩性,果為核果,胚彎曲,子葉常為各種摺疊或內卷。包括12屬,即樸屬、青檀屬、櫸屬、刺榆屬、山黃麻屬、糙葉樹屬、白顏樹屬和Ampelocera、Mirandaceltis、Parasponia、Chaetachme、Lozanella,中國產前7屬。

D.E.詹納西對榆科80多種的葉子樣品作了黃酮化合物的色層分析,表明這種黃酮類化合物可分為兩大類,即黃酮醇苷元(如山奈黃素、檞皮黃素和楊梅黃素)和卜基黃酮 (如芹菜苷元、黃色黃素和金聖草黃素-C-苷)。榆科含黃酮醇的屬有榆屬、Chaetoptelea、Holoptelea、水榆屬 (Planera)、Phyllostylon、刺榆屬、櫸屬、糙葉樹屬、Mirandaceltis、Ampelocera和Barbeya等11屬。含卜基黃酮的有樸屬、青檀屬、山黃麻屬、Parasponia、Lozanella、Chaetachme和Plagioceltis。

榆科種子油脂肪酸成分可明顯地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癸酸10:0(脂肪酸組成的百分比)為主要成分的飽和酸佔絕對優勢,包括榆屬和櫸屬;另一類是以亞油酸18:2為主要成分的不飽和酸佔絕對優勢,包括樸屬、青檀屬、糙葉樹屬、山黃麻屬、白顏樹屬、水榆屬、Chaetachma和Holoptelea。

應用

榆科多數種類的木材堅硬、細緻,耐磨損,韌性強,材質優良,可供傢俱、器具、建築、車輛、橋樑、造船、農具等用;枝皮、樹皮纖維強韌,可代麻制繩、織袋,或作造紙及人造棉原料,中國著名的書畫用紙──宣紙就是以青檀的枝皮和樹皮為原料。有些屬(如白顏屬、樸屬、糙葉樹屬、榆屬等)的種子油可供工業用,榆屬種子油還可供醫藥用及化工原料。某些生長較快、材質優良的喬木樹種可作造林樹種,尤其是榆屬的某些種類(如白榆等)已在樹種貧乏的溫帶地區廣為種植,選育了的優良的無性系,已成為林業生產中的主要用材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