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編目

[拼音]:Liao-Jin bihua

[英文]:mural paintings of Liao and Jin Dynasties

中國遼代壁畫,較之傳世繪畫,能更多地顯示出契丹族繪畫的民族特色。金代壁畫遠不及遼代為多。

遼代壁畫

遼代壁畫發現於內蒙古的首推林東三陵,即聖宗耶律隆緒、興宗耶律宗真、道宗耶律洪基分葬的東、中、西三陵,總名為慶陵。3座陵墓內原都有壁畫,但陵已殘毀,僅東陵的壁畫儲存有摹本及照片資料,可資查考。在許多遼墓壁畫中,以此為最精,人物和四季山水場面巨集偉,當系集中了當時漢、契丹兩族畫師通力合作而成的。東陵中室的四季山水,畫面上繪有云彩、坡石、湖水、小花、雜樹、鳥獸。其中《春》以梨樹、野花、鵝群、水鳥作為主題,陪襯柳條于山坡起伏處。《夏》、《秋》、《冬》諸畫面,也出現了飛禽、雲彩,野花繁茂、林中有松柏和單復夾葉樹,鹿群在花木叢中悠閒往來。四季壁畫的坡石用墨線勾出,不用皴染;鹿群生動有致,其中,秋季一幅,接近中原畫法,尤以枯樹、鬆乾等在一般遼墓壁畫中,實屬罕見,展示出了契丹族和漢族畫師的藝術才能。

教漢旗康營子墓壁畫、白塔子墓壁畫、北三家 1號墓壁畫多以人物為主,描繪宴飲、起居、庖廚等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內容。翁牛特旗解放營子墓壁畫則直接畫在周圍用圓木疊砌的多邊木槨上,內容有門神、氈車出行場面,唯出行圖技法幼稚。另外,此墓留下了幾幅較為完整的花鳥畫面。上面彩繪鳳鳥隔荷葉對鳴,振翅欲翔;後面佈滿各類花草,構圖充實豐滿。另一面彩繪海青在野地上對立而鳴,周圍野花點綴,上空蝴蝶成雙飛舞,生意盎然。構圖採用對稱手法,裝飾味頗濃。整個墓上的畫面,似乎並非一人手筆,有上下之分;畫中寫生均屬本地風物,可能作者為契丹族畫師。

克什克騰旗二八地石槨內壁的彩色壁畫頗具特色。其題材是狩獵、車輛、帳子、主人坐騎等。圖中還畫有夾葉樹和飛鳥、平原坡嶺以及雜草等,是當時狩獵生活的再現。形象真實,富有遊牧民族的生活氣息,作品於樸素中見靈巧,具有一定的藝術魅力。

值得提及的還有哲裡木盟庫倫旗1號遼墓壁畫,聯壁大幅,描繪了墓主人生前的豪華生活場面。墓道南北兩壁所畫出行和歸來的場景,皆長22米,氣勢巨集大。壁畫中展現了契丹貴族及屬下(有漢人和契丹人)的形象和生活情態,人物栩栩有神,場面聲勢煊赫,線描挺勁而利落,畫車馬技法極為純熟,墨線所過之處,如行雲流水。人物的神態生動,對不同年齡、性別、民族的人物都著重內心描繪,筆筆不苟,是遼代壁畫中不可多見的佳作。

屬於遼寧境內的遼代壁畫,數量較多,再加上石刻畫,更為可觀。不過,具有代表性的卻為數寥寥。朝陽市內耿延毅墓壁畫,因積水所浸蝕,畫面已模糊不清。北票縣小塔鄉蓮花大隊耶律仁先家族3座墓中的壁畫,以人像為主,高達2米以上。其中1、2號墓門南側繪有山、樹、雲石點綴畫面,看不出是一幅完整的畫面。倒是人物的描繪技巧頗高,可與慶陵媲美。義縣奉國寺大雄寶殿,是現存遼代寺廟建築僅存的幾處之一。殿中壁畫為元以後所補,但是,殿頂樑柱上的遼代壁畫依然儲存完好,光彩奪目。其中飛天造型極佳,猶存唐代風韻。

河北因地處漢文化發達地區,其境內的遼墓壁畫藝術水平較高,雖多出自漢族畫師手筆,仍應屬遼代繪畫之列。發現於北京南郊的趙德鉤墓壁畫,內容多為現實生活題材,技巧純熟,不亞於一般卷軸畫。但原壁畫大部分剝落,所存無幾,左中室東側一幅,繪9人立像,左3人穿紅袍,戴展角襆頭,正在欣賞一畫軸;右面6人為童僕,畫面結構緊湊,人物神情各異。此外,各前室還保留壁畫2幅,均描繪女僕製作麵食和進麵點的畫面,線描雖不經意,形態卻較真實。建於遼天慶六年(1116)宣化張世卿墓壁畫,內容豐富,儲存基本完好。其中《散樂圖》長近2.55米、高1.72米,人物與真人等大,神態各殊,生動地表現了當時樂舞表演場面。天井有壁畫4層,繪有人物、花卉、鶴竹、荷塘,似在表現四季的不同變化,具有寫生性。另外,天井頂上的《星象圖》,是研究中國古代天文史的珍貴資料。

山西大同是遼國西京,漢族與契丹族雜處,契丹墓葬近年時有發現。許多墓室壁畫中都畫有家庭生活及飲宴場面,如大同西南郊新添堡29號墓壁畫:西壁畫出行、飲宴,東壁畫家庭生活,北壁畫走廊和欄杆。大同北郊臥虎灣1號墓壁畫:北壁西側畫侍女,西壁畫2名穿漢服戴直腳襆頭的官員飲宴,其後上方備有車馬,作出行之狀。2號墓東壁畫奏樂,西壁畫飲宴及車馬出行,墓門東西側畫執戟門衛,北壁東西側畫男女童侍各1人。4號墓東西壁皆為宴飲圖,北壁為花卉屏風,墓門東西側畫衛士。5號墓壁畫西有車馬出行圖,墓門兩側有衛士,皆執戈戟。大同十里鋪村東27號墓壁畫:東壁為生活圖,西壁為車馬出行圖,北壁畫花卉圍屏,兩側畫侍女,西側有執標衛士。這些遼墓壁畫內容大同小異,發現有契丹族人物形象,其製作時間,當屬遼代後期。

金代壁畫

金代寺院,幾經兵戈,多數廢毀,有的則經改建,已非本面,至今壁畫遺蹟不多。尚存的寺觀壁畫之中以山西省繁峙縣巖山寺壁畫最為精采。其寺創建於金代正隆三年(1158),殿壁四周皆有畫,以西壁儲存較完好,系描繪釋迦牟尼一生的佛傳故事。其內容雖宣傳佛家教義,但所描繪的生活場景及宮廷城闕、市街建築形制、不同階層人物的衣冠服飾,生動地反映了金、宋時期的社會生活和當時的典章制度。北壁畫 500商人被風吹墮羅剎國故事。東壁中間畫佛像,兩側畫經變故事,也頗為精采。勾線重彩,瀝粉堆金,連壁大幅的巨集偉構圖,人物、山水、界畫等描繪技巧,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水平。另外在西壁上方還留有畫工題記,書明“大定七年□□二十八日畫了靈巖院普□畫匠王逵年陸拾捌”。另據該寺碑刻載,壁畫作者還有王逵的“同畫人王道”。巖山寺壁畫雖表現宗教內容,但畫中人、神雜處,反映了社會生活和眾多的人物形象,落筆穩健,結構嚴謹,繪畫手法繼承中原傳統。如此具有明確作者和絕對年代的鉅製,誠屬稀世之寶。

金代習俗薄葬,墓室壁畫數量及規模不及遼代。山西絳縣金墓四壁皆有壁畫,繪墓主人夫婦對坐和男女侍僕,以及炊事、挑水等雜役的活動。又繪有郭巨、孟宗、董永等行孝事蹟。金代自熙宗時起尊孔崇儒,統治思想受漢人影響很大,因此,二十四孝壁畫雕磚、畫像石在墓室中紛紛出現。遼寧朝陽城南發現的馬令墓壁畫,畫面有些剝落,西壁畫面比較完整,內容為備膳圖。東壁為出行內容,除人物外,還繪有兩匹紅、灰的馬,長鬃束尾,頸下垂韁,揹著鞍鐙。南壁墓門左右各繪一人物,左一人有須,戴黑色方巾,身著窄袖長袍、長褲、穿靴,袍前襟撩起紮結於腰間,雙手合於胸前,身後上角墨書“馬合得寫來”,右有榜書:“(時)大定貳拾肆年貳月貳拾伍日歿後捌拾貳日□名擇選葬□□吉地埋扶風馬令使藏記耳”。門右一人,短衣僅及膝部,腰帶下垂,束口褲,皮靴。立像左側墨書:“扶風馬令妻……”。北壁繪有兩位仕女立像,殘缺較大。此墓葬時間在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壁畫較為豐富,為了解金代繪畫提供了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