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銅器

[拼音]:Qi Sihe

中國歷史學家。字致中,山東省寧津縣人。1927年入南開大學,次年轉入燕京大學攻讀歷史。1931年畢業後被選派赴美留學,1935年在哈佛大學歷史系研究院獲博士學位。歸國後,歷任北平師範大學、燕京大學、中國大學歷史系教授,並曾兼任燕京大學歷史系主任、文學院院長。1952年轉入北京大學任教,直到1980年逝世。他執教四十餘年,所授課程包括中國史商周至秦漢諸代,世界史從古至今諸段、英美國別史及史學史、思想史等十多門,為國家培養出一批史學人才。

齊思和學術精湛,方面廣博。早年研究中國古代史,40年代末,將研究範圍延伸到中國近代史。先後發表《戰國制度考》(《燕京學報》1938年第24期)、《魏源與晚清學風》(《燕京學報》1950年第39期)等論文。50年代起,他的研究方向轉到世界史方面,為建立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體系而努力。在世界史教材建設、資料選輯和工具書編纂等方面都作出貢獻。他編寫的《世界中世紀史講義》(1957)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的這一學科的第一部教材,書中兼採蘇、美、英著作的長處,並具有自己的特點。主編中國第一部多卷本《世界通史》(1962)上古部分,悉心擘劃、盡力寫出中國特色。此外,他還選譯了《中世紀初期的西歐》、《中世紀晚期的西歐》等資料,與翦伯贊等合編《中外歷史年表》(1958)。他撰寫了《英國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過程》(《歷史研究》1964年第1期)等論文,為史學界留下了珍貴遺產。他注重比較研究的方法,主張“將古代史與近現代史,中國史與外國史聯絡起來,進行比較,發現特點,找出聯絡”。認為“研究世界史應當注意中國文化和世界各國文化間的相互聯絡”。《孟子井田說辨》(《燕京學報》1948年第35期)和《中國和拜佔廷帝國的關係》(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為這方面的代表作。

齊思和在北平淪陷時期,拒絕日偽之聘,大節凜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謝絕國外大學重金禮聘,願將所學報效祖國。1949年建國後,他熱愛社會主義,熱愛教育事業,直到病重仍念念不忘教學工作,是一位深受尊敬的愛國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