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蘊初(1891~1953)

[拼音]:qianneng yu xianshi

[英文]:potentiality and actuality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用以說明世界生成變化的哲學範疇。《形而上學》第 9卷專門討論了潛能與現實的含義及二者的關係。

潛能的本義是能力或力量,亞里士多德認為,這個詞有3種含義:

(1)能力或能,包括“能作用於他物”,“能被他物作用”,“不能受他物作用”;

(2)“可能”的意思,例如坐者可能站起來,站者可能坐下去;

(3)指同現實相對應的“潛能”,是“能力”與“可能”兩個含義的綜合,例如半條線與整條線、木頭與雕像。半條線與木頭有能力也有可能分別成為整條線與雕像,但它們還不是實際存在的整條線與雕像,這就叫做潛能。亞里士多德把形式和質料的學說同潛能與現實的理論結合起來,認為質料只是潛能的存在,形式才是現實的存在。

現實原義是活動、工作,都有“正在做”意思。亞里士多德的“現實”範疇,意指潛能獲得了形式,達到了目的,成為實際存在的東西。現實與“運動”這一哲學範疇不同,運動是指潛能轉化為現實的過程,例如“正在走”、“正在建築”等。為了區別運動、活動和現實,亞里士多德又用“隱德萊希”來表達“現實”的範疇。

隱德萊希原義為在目的中。亞里士多德用它表示達到了目的的、完成了的實在、潛能的“實現”。亞里士多德受了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目的論的思想影響,他認為現實在定義上(邏輯上)、時間上、本體上都先於潛能,正象形式先於質料一樣。

亞里士多德認為,潛能與現實是“存在”的樣式。事物生成變化的過程是從潛能轉化為現實的過程。這一關於潛能與現實的論述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