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皮耶羅,G.F.

[拼音]:Wei Yuan

中國清代地主階級主張革新的愛國主義思想家。字默深,湖南邵陽人。曾兩入陶澍(1779~1839)之幕,協助籌議漕運、票鹽、水利等問題,後歷任知縣、知州。一生著作豐富,主要有《古微堂集》、《聖武記》及《海國圖志》等,並受江蘇布政使賀長齡(1785~1848)之聘編輯《皇朝經世文編》(見《清經世文編》)。

魏源生活在鴉片戰爭前後中國社會開始發生轉變的動盪時代。他的經濟思想基本上仍然屬於封建主義思想體系的範疇,但是在他的革新思想中卻帶有某些資本主義的傾向,具有強烈的反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

本末論

魏源有傳統的農本觀念,認為在一般情況下,“食先於貨”(《聖武記·軍儲篇一》)。他把農業生產看作“本富”,而以貨幣財富為“末富”;把“有田富民”(地主)看作國家財富和力量的主要基礎,要求政府對之實行保護政策。他雖然重視“本富”,但是對待“末富”,即“無田富民”,並不主張抑制。他在關於漕、鹽、礦等方面的論述中,都明顯地反映了利商、用商思想。例如,在漕運方面,他主張改河運為海運,改官運為商運,藉助海商的力量,革除官運的積弊。在鹽政方面,主張改綱行票,輕鹽稅以敵私等。在鴉片戰爭時期,他提出在當時的形勢下,“貨”比“食”更為重要的觀點,指出:“語今日緩本急標之法,則貨又先於食”(《軍儲篇一》),這是本末觀點的一個新發展。這種思想在當時是有利於資本主義因素的發展的。

奢儉論

魏源認為儉是美德。但是黜奢崇儉只能在統治者的上層和貧民中提倡,因為上層統治者如果尚奢,就會由於不足而生攘奪;貧苦人民則應該安分守己,不應有過分要求。只有對於富民,才可以容許一定程度的奢侈,因為富民尚奢,可以增加消費,使貧民能夠向富民提供更多的勞動產品和服役,從而可以“通工易事,澤及三族”(《古微堂內集·治篇十四》)。魏源這一觀點,多少接觸到增加消費對促進生產的作用。

學習西方的思想

魏源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明確提出向西方學習的思想家。為了尋求富國強兵、抵禦侵略之道,他繼林則徐之後,更明確地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海國圖志敘》)的主張。他認為,首先應學習西方近代軍事工業技術,即“堅船利炮”。開始他的注意力還只在向西方買進船炮,後來逐漸主張在本國設官辦船炮局製造,以擺脫對外洋的依賴。這些官炮局已不是舊式手工業兵器工場,而是效法西方的新式近代工業。它所製造的船械,可以賣給商人。而且除製造船炮以外,還可以製造一些屬於民用的龍尾車、風鋸、水鋸、火輪舟等工業產品。這就意味著官炮局,已不單純是官辦軍事工業,還包括一部分屬於商品生產的民用工業。更為重要的是,魏源提出除官辦廠以外還可以允許民辦,這實際上已表現出他有要效法西方,發展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近代工業的意圖。

對外通商觀點

魏源堅決主張嚴禁鴉片貿易,防止白銀外流,但是也堅決反對閉關鎖國的保守做法,主張開展正常的對外貿易,以“自修自強”。因此,他認為凡有利於國計民生、生產發展和國防的物資都可以允許進口。在出口方面,他主張積極組織絲茶等輸出。在《海國圖志》中,他還多次提到“補貨價”,這實際上已接觸到對外貿易中平衡貿易差額的理論。

貨幣觀點

魏源認為權衡萬物輕重的貨幣,必須是“五行百產之精華”,“天地自然之珍”,即量小值大的珍貴物資。白銀恰巧具有這個特質,事實上又久已成為廣泛流通的貨幣,所以貨幣必然歸結為白銀。從金屬論出發,魏源駁斥了王瑬的無限發行不兌現紙幣的“廢銀行鈔”論,指出國家發行貨幣,應該“一主於便民,而不在於罔利”。濫發紙幣,久之必然貶值,物價騰踴,百貨滯而不行。他對不兌現紙幣,採取絕對否定的態度,至於以“官錢為本”的兌現紙幣,則認為還是可行的。針對當時貨幣的流通情況,他建議採取兩點措施:一是“採金”,鼓勵商民開採銀礦,以增加銀的來源。二是“更幣”,“仿番制以抑番餅”(《聖武記·軍儲篇三》),即仿效西方鑄造銀幣,以抵制外國銀元。魏源這一建議,反映了中國貨幣由稱量貨幣向計量貨幣推進的要求,也反映了他力圖抵制外國金融掠奪,維護民族利益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