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滑石

藥材名稱:石香薷

名稱出處:《植物名實圖考》

概況

異名:青香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

基源:為脣形科石薺薴屬植物石香薷的全草。石薺薴屬全世界約22種;中國約有12種,多數藥用。

原植物:正品石香薷為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Orthodor chinensis(Maxim.)Kudo;Mosla fordu(Maxim.)Hand.-Mazz.〕,又名香薷草(南方通稱),細香薷(通稱),小香薷(江西、貴州),野荊芥(陝西、浙江),另有2種少數地區也作石香薷或香薷藥用:石薺薴Mosla scabra(Thunb.)C.Y.Wu et H.W.Li〔Mosla punctata(Thunb.)Maxim.;Mosla lanceolatus(Benth.)Maxim.;Orthoclin punctulatum(J.F.Gmelin) Ohwi〕,又名野土荊芥(南方通稱),痱子草(江蘇、四川、貴州、廣東),野薄荷(湖北、湖南、福建)。小魚仙草Mosla dianthera(Buch.-Ham.)Maxim.〔Orthodon diantherus(Buch.-Harn)Hand.-Mazz.;Mosla remotiflora Sun〕,又名石薺薴(《植物名實圖考》)。

歷史:本品為常用中藥。《植物名實圖考》載:石香薷:“今湖南陰溼處有,不必出崖。葉尤細瘦,氣更芳香。”所述及附圖為本種。藥材主產於廣西桂林、全縣,廣東,湖南長沙、湘潭,湖北孝感、黃崗等地。另浙江、福建、四川也有產,系野生,多自產自銷或供鄰近地區,也有部分出口。

形態:一年生直立草本。莖高9~35cm,纖細,一般自基部多分枝,被白色疏柔毛。葉片細長圓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3~3.3cm,寬2~7mm,頂端漸尖,基部漸狹或楔形,邊緣具疏而小明顯的淺鋸齒,兩面均被短柔毛及棕色凹陷腺點;葉柄長3~5mm。總狀花序頭狀,長1~3cm;苞片覆瓦狀排列,圓倒卵形,長4~7mm,寬3~5mm,5脈,自基部掌狀生出;花萼鐘形,外面被白色綿毛及腺體,內面在喉部以上被白色綿毛,下部無毛,萼齒5,鑽形,長約為花萼長之2/3;花冠紫紅、淡紅至白色,略伸出於苞片,外面被微柔毛,內面在下脣之下花冠筒上略被微柔毛,餘部無毛。小堅果球形,直徑約1.2mm,灰褐色,具深雕紋,無毛。花期6~9月,果期7~11月。(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546頁 圖527)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400m以下的草坡或林下。分佈於華東及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越南北部也有分佈。

石薺薴與石香薷的主要區別為莖密被短柔毛;葉邊緣鋸齒狀;苞片卵形,長2.7~3.5mm,頂端尾狀漸尖;花萼2脣具銳齒,小堅果黃褐色,球形,直徑約1mm,具深雕紋。餘項見“石薺薴”條。

小魚仙草與上述兩種不同之處為葉邊緣為銳尖的疏齒;苞片針狀或線狀披針形,與花梗等長或略超過;花萼長約2mm;花冠為花萼長的兩倍多。

餘項參見“大葉香薷”條。

生藥

採集:夏季採收地上部分,除去根部,晒乾。藥材主產於廣西、廣東、湖南、湖北。

鑑別:莖方柱形或近圓形,多分枝,長26~30cm,直徑1~2mm,基部紫棕色,上部黃綠色,節明顯,節間長3~5cin;質脆,易折斷,斷面纖維性。葉片多皺縮或脫落,完整者呈線狀長圓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3cm,寬2~6mm,灰綠色或綠色,兩面被疏毛及腺點,先端尖,基部漸狹,邊緣有疏齒。總狀花序頭狀。質脆易碎。氣香,味辛涼。以枝嫩、穗多、香氣濃者為佳。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化學性質

含揮發油約0.7%,香荊芥酚(Carvacrol)65%、香荊芥酚乙酸酯6%,還有對-聚傘花素(p-Cymene)、α-側柏烯(α-Thujene)、芳樟醇(Linalool)、龍腦、α-石竹烯等[1]。揮發油中含28種成分,已鑑定的有β-月桂烯(β-Myrene)、檸檬烯、松油醇-4(Terpinenol-4)、荊芥酚、百里香酚(Thymol)、α-香檸檬烯(α-Bergamotene)、橙花烯(Nerolidene)、倍半香茅烯(Sesquicitronellene)、紅沒藥烯(Bisabolene)[2]。

參考文獻

[1] 新華本草綱要.第1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449。


[2] 雲南植物研究 1989;11(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