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

藥材名稱:地耳草

名稱出處:《植物名實圖考》

概況

異名:田基黃(《生草藥性備要》),水榴子、香草(《質問本草》),斑鳩窩、雀舌草(《植物名實圖考》),蛇喳口(《草木便方》)。

基源:為藤黃科金絲桃屬植物地耳草的全草。

原植物:地耳草Hypericum japonicum Thunb.,又名小元寶草、七層塔(江蘇、浙江),小連翹(江西、四川),和蝦草、雀舌草(廣東),奧羅能,屙根夜(廣西苗語)。

歷史:《植物名實圖考》首載:“地耳草一名斑鳩窩,一名雀舌草,生江西田野中,高三、四寸,叢生,葉如小蟲兒臥單。葉初生甚紅,葉背抱莖上聳,老則變綠。梢端春開小黃花。”據其描述和附圖,即為本種無疑。

形態:一年或多年生草本,高10~45cm。莖纖細,四稜形,近地面節處生不定根。單葉對生,無柄;葉片卵形至橢圓形,長2~18mm,寬1~10mm,基部心形抱莖至平截,邊緣全緣,背面散生透明腺點。聚傘花序頂生,花小,直徑4~8mm;萼片5,近長圓形,散生透明腺點或條紋,果時直立;花瓣5,白色、淡黃色至橙黃色,宿存;雄蕊5~30,不成束;子房1室,花柱3。蒴果長圓形,長2.5~6mm;種子淡黃色。花期3~8月,果期6~10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50卷.第2分冊.圖版9:7-11)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2800m以下的草地、溝邊、田邊或撩荒地上。分佈於遼寧、山東及長江以南各地。日本、朝鮮、東南亞及南亞各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及美國的夏威夷群島等均有分佈。

生藥

栽培:宜溫暖溼潤的環境、適於向陽而潮溼的砂壤土或黃泥土中生長。用種子繁殖,秋播或春播,按行株距各26×16cm開穴點播,深約3cm,將種子拌有草木灰或細土後撒入,每畝用種量150g,播後覆薄土,稍加鎮壓,保持土壤溼潤。出苗後結合鬆土除草進行間苗,每穴留苗2~3株,並施人畜糞水,促使幼苗生長。以後每年結合中耕除草,或收穫後施1次追肥。

採集:夏、秋季採收,洗淨,晒乾。藥材主產於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四川。

鑑別

性狀:根鬚狀,黃褐色。莖單一或基部分枝,略呈四稜柱狀,黃綠色或黃棕色;質脆,易折斷,斷面中空。葉對生,無柄,多皺縮,易碎,完整者呈卵形或卵圓形,長0.4~1.6cm,全緣,具腺點,基出脈3~5條。聚傘花序頂,花小,橙黃色,萼片5片,花瓣5片,幹縮或脫落。蒴果紅棕色,長卵形,多裂成3瓣,頂端喙尖。種子細小,多數。氣微,味淡。以色黃綠、帶花者為佳。

顯微 葉片橫切面:柵欄組織1列細胞,柵欄組織及海綿組織中均有分泌腔,圓形,直徑30~65μm。莖(直徑1mm)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其下有2~3層下皮細胞,大部分充滿棕色內含物。皮層窄為3~4層排列疏鬆的細胞;內皮層明顯。維管束成環狀排列,韌皮部窄,細胞多皺縮,木質部寬,由導管、木纖維組成,導管直徑20~75μm;射線1列,中央髓部大多中空。(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圖313)

理化:①取樣品粉末1g,加甲醇適量,置沸水浴中迴流提取3小時,濃縮甲醇提取液,點於聚醯胺G(聚醯胺7g加煅石膏1g,加適量水調製成漿後製板)板上。以甲酸乙酯-丙酮-水-冰醋酸(5∶4∶1∶0.4)為展開劑,展開後,置紫外光燈下檢視,或噴5%三氯化鋁水溶液,在電爐上稍烘烤,再置紫外光燈下檢視。(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422-1) ②取樣品粉末適量,加水煎煮2次,濾過,濾液合併,濃縮至1∶4,加乙醇至含醇量為60%,攪勻,靜置,濾過,濾液減壓回收乙醇,濃縮至1∶8,用20%氫氧化鈉溶液調pH至8.0~8.5後,加入乙醇使沉澱完全,放置,濾過,濾液調pH至5~7,減壓加收乙醇,加蒸餾水稀釋至110,冷藏過夜,濾過,濾液點於以聚醯胺溶於甲酸,加乙醇製成的薄板上,以甲醇-水(3∶1)為展開劑,展開後,噴以三氯化鋁試液,置紫外光燈下檢視。(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422-2)

化學性質

含黃酮類、香豆素、鞣質、蒽醌、氨基酸、酚類[1]、異槲皮甙[2]、維生素B1、B2[3]槲皮素、槲皮素-7-鼠李糖甙[4]等。

從全草的乙醚提取物的酸酚性部位分離得到地耳草素A、B、C、D、(Japonicine A、B、C、D)[5]和Sarothralen A、B[6]。

參考文獻

[1]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13。


[2] 植物藥有效成分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630。


[3] 浙江藥用植物志.下冊.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837。


[4] 植物藥有效成分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1127。


[5] 化學學報 1988;46(3):246。


[6] Planta Med 1986;52(4):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