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龍七

藥材名稱:雙腎藤

名稱出處:《四川中藥志》

概況

基源:為豆科羊蹄甲屬植物鄂羊蹄甲的根。羊蹄甲屬全世界有600餘種;中國約40種、4亞種、11變種。

原植物:鄂羊蹄甲Bauhinia glauca(Wall.ex Benth.)Benth.subsp.hupehana(Craib)T.Chen(Benth huphana Craib;B.hupenana Craib.var.grandis Craib.),又名馬蹄(《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形態:木質藤本,被紅棕色柔毛,莖四稜。葉對生、近扁圓形或心形,長5~7(9)cm,寬約6cm,先端2裂,達葉長1/3~1/4,裂片圓形,基部心形,上面無毛,下面被疏柔毛,基出脈9~11;葉柄長2~4cm,卷鬚1~2,旋卷。總狀花序傘房狀,著生於花序軸頂端或與葉對生,花10以上,密集,長5~8cm,玫瑰紅色或紅棕色,具紫色脈紋;苞片與小苞片線形.長04~0.5cm;花蕾被鏽色短毛;花托長1.2~1.5cm,盛開時可長達2cm,被疏毛;萼片卵形,急尖,長約0.6cm;花瓣倒卵形,邊緣皺波狀,長1~1.2cm;能育雄蕊3,花絲無毛,長於花瓣,退化雌蕊5~7;子房無毛,具柄,花柱長約04cm,柱頭盤狀。莢果長1.5~2cm,寬4~6cm,莢縫較厚,扁平無毛,具網紋,果柄長0.6~1cm。種子10~20,卵圓形,極扁,長約1cm。花期4~5月,果期6~7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39卷.194頁.圖版67:10-16)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650~1400m山坡、谷地疏林、灌叢中。分佈於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

生藥

採集:秋季收採,除去地上部分及泥沙,晒乾。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

藥性

性味:苦,平 ①《四川中藥志》:“苦、澀,溫。”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苦,平。” ③《中草藥學》:“苦、澀,溫。”

功效:理氣,消腫,祛風,勝溼。

主治:痢疾,疝氣,睪丸腫痛。 ①《四川中藥志》:“治膀胱疝氣,睪丸腫痛,腎囊風癢。”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防治痢疾,睪丸腫痛,陰囊溼疹。” ③《中草藥學》:“疝氣,睪丸腫痛。防治菌痢,風溼腰痛,勞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50g;或燉肉服。外用:煎水洗。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四川中藥志》:“治風溼痺痛:雙腎藤20g,威靈仙12g,牛馬藤15g。水煎服。”

單方應用:《四川中藥志》:“治崩漏下血:雙腎藤30g,苧麻根30g。水煎服。”

食療:①《四川中藥志》:“治膀胱疝氣:雙腎藤、荔枝核、橘核、小茴、吳萸根。燒豬小肚吃。” ②《四川中藥志》:“治睪丸腫痛:雙腎藤,雞腎草,木姜子,雙腎草,茴香根,氣桃子。共燉豬肉吃。” ③《四川中藥志》:“治咳嗽咯血,吐血:雙腎藤30g,燉豬心肺,或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