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文獻

[拼音]:tailou

[英文]:spotting during pregnancy

妊娠期間陰道下血(血量少於月經)、下腹或腰部重墜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婦科常見病證。又稱胎漏下血、妊娠下血。屬於西醫的先兆流產範圍。多由血熱、氣虛或跌僕損傷引起。以止血為基本治療方法。

胎漏在漢代《金匱要略》中稱做漏下,隋代《諸病源候論》稱做漏胎,並指出多由妊娠後不能節制房事,以致胎元不固,如不及時治療,則可進一步發展為墮胎、小產。宋代《婦人良方大全》始確立胎漏病名。

胎漏多由妊娠後房事不節,肝腎虧虛,精血衰少,不能養胎;或勞倦氣虛,不能攝血;或飲食物辛辣燥熱,或情懷不暢怒動肝火,導致血熱妄行,或重體力活動等所致。但須指出:有極少數婦女,妊娠以後仍按月行經,不過經量很少,且並無病態者,古代中醫學文獻稱做激經,應注意與胎漏相鑑別。

胎漏的治療以止血為主,氣虛者益氣止血,血虛者養血安胎,血熱者清熱涼血,腎虛者補腎固胎。其主要證型有:

(1)血熱。證見血色鮮紅,量較多,口乾,心煩,手足心熱,舌紅,脈滑數。治宜涼血止血,常用芩連四物湯加減。如兼肝氣鬱滯,兩脅脹痛者,用丹梔逍遙散加減。

(2)氣虛。證見血色淡而量多,面色蒼白,疲倦乏力,飲食少,舌淡而邊有齒印,脈虛。治宜益氣養血,常用歸脾湯加減。

(3)腎虛。證見陰道少量出血,頭暈,耳鳴腰痠,精神倦怠。治宜補腎固胎,常見千金保孕方加減。

(4)跌僕損傷。證見下血,腹痛,腰痛。有負重、跌僕損傷病史。治宜活血安胎,常用佛手散加黃芩、白朮、川斷、阿膠、艾葉、杜仲。

現代經驗用安胎散(黃芩、白朮)為基本方,加黨蔘、黃芪、杜仲、續斷、仙鶴草、旱蓮草、白芍、炙甘草。下墜者加升麻、柴胡,腰痠重者加菟絲子、桑寄生、熟地,出血不止加陳棕炭、地榆炭、艾葉炭、阿膠。效果良好。

參考文章

胎漏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