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德施泰納,K.

[拼音]:gan

[英文]:liver

人體最大的腺體,最重要的消化器官、代謝器官和防禦器官,也是胎兒的主要造血器官,人體新陳代謝的樞紐。

肝臟的解剖學

成人肝臟位於上腹和右季肋部,形似橫置的楔形,膈面隆起渾圓,與膈穹隆同高,相當右鎖骨中線第5肋骨,右腋中線第6肋骨;下界自右鎖骨中線下緣,斜向左上方,至第7、8肋軟骨接合處。肝在活體呈紅褐色,正常成人肝臟重約1200~1600g,平均1500g,為體重的1/50。小兒肝較大,約佔體重1/20;新生兒肝臟佔腹腔容積一半以上。肝表面由鐮狀韌帶、圓韌帶和靜脈韌帶分隔為左、右兩葉。右葉大而厚,左葉小而薄。肝臟前方為胸腹壁,後為後腹壁和脊柱,下方(即髒面)與胃、十二指腸、膽囊和結腸相鄰。肝臟面由兩條縱溝和一條橫溝連成“ H”形,橫溝為肝門,右縱溝由膽囊窩和腔靜脈窩組成,左縱溝由肝圓韌帶和靜脈韌帶組成。由“ H”形溝將肝臟面加以分割,右縱溝右方為右葉,左縱溝左方為左葉(與膈面左葉相等),橫溝前方為方葉,後方為尾葉。

肝有雙重血液供應,肝門靜脈輸送來自消化道和脾臟的血液,是肝的功能血管,約佔肝內血流總量3/4;肝動脈為肝固有動脈,其中的血液富含氧,是肝的營養血管,血流量約佔肝內血流總量的1/4。

肝臟的組織學

肝臟外面有結締組織被膜,又稱格利森氏囊,被膜外面大部覆以漿膜,並參與形成韌帶,將肝臟固定於腹腔。門靜脈、肝動脈、肝管、淋巴管和神經,以及少量結締組織從肝門進入肝內,將肝實質分成許多肝小葉,正常成人約有50~100萬個肝小葉,這是肝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又稱經典肝小葉。一般呈不規則的六角稜柱體,長約2mm,寬約0.7mm。中心為一條沿長軸走行的中央靜脈,在其周圍是由肝細胞單行排列的凹凸不平的板樣結構,稱為肝板和肝血竇(見圖)。

關於肝臟基本結構有多種學說,F.基爾南提出經典肝小葉結構之後,F.P.馬爾提出門管小葉概念,拉帕波特(1954)提出肝腺泡學說。門管小葉以門管區為中心,呈三角形稜柱狀體,這個概念強調肝的膽汁分泌,即外分泌腺的特性。肝腺泡以門管區終末微靜脈、終末微動脈和膽管的終末分枝為中軸,以相鄰兩個中央靜脈為兩端,以假想線連線呈卵圓形。其血流方向是從匯管區流向中央靜脈,所以匯管區血運最佳,營養豐富,再生力強;中央靜脈周圍血運差,容易發生肝細胞壞死。

正常人肝細胞呈多面體,直徑約20~30μm。核圓形,位於胞體中央,核仁明顯,有時有雙核。胞體內有豐富的細胞器和包含物。在電子顯微鏡下可見多種微細結構如粗麵內質網和滑面內質網、核糖體、線粒體、溶酶體、戈爾吉氏體及中心體等,此外還有多種不定形物質如糖原、脂滴、脂色素和膽色素等。肝細胞約佔整個肝臟的60%,肝血竇由一層內皮細胞、庫普弗氏細胞(星形細胞)和 Ito細胞(脂細胞)組成。庫普弗氏細胞是一種特定的吞噬細胞,Ito細胞含脂質並貯存維生素A及B2,能製造膠原纖維,在炎症時也能轉變為纖維母細胞,形成纖維組織。正常肝臟纖維結締組織很少,一旦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則預示著肝臟不同程度的纖維化,即肝硬變。由於肝臟在解剖組織學上的特點,不同病因所致的炎症或壞死,最終引起肝功能失代償,甚至出現肝性腦病(肝昏迷)。肝臟的淋巴液來自肝血竇周圍的血漿,沿小葉間血管周圍間隙流向小葉間結締組織,由分佈在肝被膜與小葉間血管周圍的淋巴管吸收形成淋巴液,其量較多且富含蛋白質。肝的神經分佈有來自內臟神經的交感纖維,也有來自迷走神經的副交感纖維,它們大都是無髓鞘神經纖維,沿血管周圍進入肝臟,並逐漸分枝,主要功能為調節血管舒縮。在肝細胞也有神經末梢分佈。肝被膜有感覺神經末梢,其痛覺與被膜張力(肝臟腫大時張力加強)及缺血有關,通常表現為持續隱痛,向後背及右肩放散。

肝臟的生理及病理生理學

肝臟在胎兒期是主要的造血器官,出生後則由骨髓取代。但在骨髓纖維化的病人,肝、脾又會恢復造血功能,這稱為髓外造血。肝臟是人體最重要的代謝器官,對人體新陳代謝具有穩定作用。不僅對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代謝和相互轉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激素、膽色素和膽汁代謝,以及生物轉化(解毒)功能具有重要意義。各種致病因素對肝臟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但由於肝臟具有強大的儲備功能,所以直到嚴重受損時才會出現一系列臨床表現。動物實驗表明,肝臟切除80%,動物仍可存活,肝組織並在短期,內迅速再生。在某些肝癌和肝膿腫病人,以及肝硬變代償期患者,雖然肝組織遭受嚴重破壞,病理變化非常明顯,卻可維持肝功能基本正常。另一方面某些隱性或“亞臨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某些肝功能試驗異常,卻無症狀或體徵。

肝臟與糖代謝

肝糖原合成、分解和糖原異生作用,在肝臟進行。

肝臟與脂肪代謝

食物中的脂肪首先依賴膽汁酸鹽的乳化、吸收,在肝內經過一系列酶的作用,酶化為甘油三酯(TG),若肝損害膽汁分泌減少,臨床可見消化不良、脂肪瀉、厭細膩等症狀;肝內生成甘油三酯過多,或合成磷脂及脂蛋白減少,脂肪轉運能力降低,則可出現肝內脂肪堆積,形成脂肪肝。此時可見脂肪在肝細胞內聚積,擠壓、破壞肝細胞構造,伴隨結締組織增生,形成肝硬變。肝臟是合成膽固醇和膽鹽的主要器官。嚴重肝損害時,血清膽固醇下降;在原發性膽汁性肝硬變時,可有血清遊離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

肝臟與蛋白質代謝

多種蛋白質合成和分解代謝在肝臟進行。肝自身的蛋白質半衰期約為10天,而肌肉蛋白質則為180天,可見肝臟蛋白質代謝極為活躍。肝臟對氨基酸具有脫氨基和轉氨基的作用,是遊離氨合成尿素的主要場所。肝臟合成的蛋白質約佔人體每天合成蛋白質總量的40%以上,如血漿白蛋白、凝血酶原、纖維蛋白原、α2-球蛋白、β-球蛋白等,其中白蛋白合成量每天約12g,為肝臟合成蛋白質總量的25%,或輸出蛋白質的50%。嚴重肝病可使血漿白蛋白下降,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A/G)下降(正常值1.5~2.5:1)或倒置(比值<1)。此時病人可能水腫或有腹水。此外,很多凝血因子如纖維蛋白原(因子Ⅰ)、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Ⅶ、Ⅸ、Ⅹ,以及抑制凝血和抑制纖維蛋白溶解的物質,均由肝臟製造。當肝細胞受損時,上述凝血因子減少,臨床表現為出血傾向及凝血障礙。在蛋白質分解代謝中,脫氨基產生大量氨,通過肝臟合成尿素使氨被清除。

嚴重肝病時,尿素合成減少,血氨增高,同時伴有血尿素氮(Bun)下降。大量氨(NH3)通過血腦屏障,引起精神神經症狀,出現意識障礙,直至昏迷。應用穀氨酸、精氨酸降血氨,可以治療肝昏迷。

肝臟與內分泌激素及維生素代謝

肝臟對某些激素具有代謝滅活作用,如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經過肝臟分解和脫氨基作用滅活;甲狀腺素和三碘甲狀腺氨酸去碘,並與葡萄糖醛酸結合而滅活;睪酮被代謝為異構體,並還原成尿睪酮,再以硫酸鹽形式,從尿排出。雌激素和醛固酮在肝內與葡萄糖醛酸結合而失去其生物活性;垂體後葉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在肝內水解滅活。若肝功能嚴重受損,滅活功能降低,則體內上述激素水平可以相對升高。雌激素、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在體內蓄積,相對含量升高,臨床表現男性乳房發育、 蜘蛛痣、肝掌、腋毛和陰毛脫落、睪丸萎縮以及水、鈉瀦留。

肝臟對多種維生素的吸收、儲存和代謝有關。首先是脂溶性維生素A、D、E、K以及維生素B1、B2、B6、B12,泛酸,葉酸等的儲存場所,在嚴重肝病時,由於維生素K和A的吸收、代謝障礙,而表現出血傾向與夜盲症。

肝臟的生物轉化功能

肝臟對來自體內和體外的許多非營養性物質如各種藥物、毒物以及體內某些代謝產物,具有生物轉化作用。通過新陳代謝將它們徹底分解或以原形排出體外。這種作用也被稱作“解毒功能”,某些毒物經過生物轉化,可以轉變為無毒或毒性較小,易於排洩的物質;但也有一些物質恰巧相反,毒性增強(如假神經遞質形成),溶解度降低(如某些磺胺類藥)。肝臟的生物轉化方式很多,一般水溶性物質,常以原形從尿和膽汁排出;脂溶性物質則易在體內積聚,並影響細胞代謝,必須通過肝臟一系列酶系統作用將其滅活,或轉化為水溶性物質,再予排出。其生物化學反應可分四種形式:

(1)氧化作用。如乙醇在肝內氧化為乙醚、乙酸,再氧化為二氧化碳和水。這種型別又稱氧化解毒。

(2)還原作用。某些藥物或毒物如氯黴素、硝基苯等可通過還原作用產生轉化,三氯乙醛在體內還原為三氯乙醇,失去催眠作用。

(3)水解作用。肝細胞含有多種水解酶,可將多種藥物或毒物如普魯卡因、普魯卡因醯胺等水解。

(4)結合作用。是肝臟生物轉化的最重要方式,使藥物或毒物與葡萄糖醛酸、乙醯輔酶A(乙醯化)、甘氨酸、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PASA)、更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93594.html' target='_blank' >入贅孰牡冉岷稀S械難д吒萏賾械拿趕低常浞治叫停聰啖穹從Γㄍü躉⒒乖Ⅳ腔⒘蜓躉⑷グ貳⑷ヴ腔蚣諄壬鍩Х從Γɑ旌瞎δ苄匝躉福惺被鼓蓯刮薅疚鎦時湮卸荊繅煅屜碌囊陰;┖拖啖蚍從Γㄈ縹⒘L宓畝姿崮蠔塑掌鹹煙親潑復偈鼓承┪鎦視餚┨撬嶠岷仙扇┨撬嵫危閿詿擁ㄖ湍蛑信懦觶S捎詬文詰囊磺猩鍩Х從Γ夾枰蝸赴詬髦置趕低巢渭櫻虼耍諮現馗尾』蠐忻怕齦哐埂⒚牛寰猜齜至魘保μ乇鸌⒁庖┪鋂≡瘢莆佔亮浚苊庠黽癰臥喔旱!3て詵媚持忠┪錚梢雜盞枷喙孛富鈽栽黽櫻澳褪苄浴被頡澳鴕┬浴保忠螄喙孛柑匾煨圓睿敖徊婺鴕┬浴被蛞┪鐨饔茫鵡褪芑蜃饔迷鑾俊Ⅻ/p>

肝臟與膽紅素代謝

正常人血膽紅素80~85%來自衰老紅細胞血紅蛋白,其餘來自肝內非血紅蛋白的亞鐵血紅素(如肌紅蛋白分解)和骨髓未成熟紅細胞破壞(無效性紅細胞生成),又稱旁路膽紅素,意指為亞鐵血紅素代謝的一個支流。從單核吞噬細胞和肝細胞內形成的非結合膽紅素(間接膽紅素),具有脂溶性,易透過血-腦屏障、胎盤、腸和膽囊上皮等,干擾細胞代謝功能,必須與血漿中白蛋白結合(直接膽紅素),才能使其失去原有的脂溶性。在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和排洩過程,任何一個環節發生障礙,均可使血膽紅素增高,引起黃疸。膽紅素進入肝細胞後與胞漿內的Y和Z蛋白相結合,可以防止向外逆彌散。某些藥物可以干擾膽紅素與白蛋白的結合,競爭肝細胞膜受體,或競爭Y蛋白,阻礙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和代謝。新生兒由於血-腦屏障發育不全,血漿白蛋白較低,肝細胞內Y蛋白僅為成人濃度5~20%(出生後5~15個月才達成人水平)。後者是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重要原因。

肝臟與免疫學

肝臟是人體重要的防禦器官,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肝內庫普弗氏細胞屬於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具有吞噬、攝取抗原的作用。在某些疾病,由於抗原抗體、免疫複合物封閉的影響,庫普弗氏細胞吞噬功能降低。臨床表現在嚴重肝病或有門-體靜脈分流時,在血液中腸道桿菌抗體滴度升高;麻疹、風疹、鉅細胞病毒抗原滴度也升高(肝臟攝取的抗原釋放);可能出現或引發革蘭氏陰性桿菌敗血症及原發性腹膜炎,或持續性病毒感染。由此說明肝臟庫普弗氏細胞具有重要免疫功能。

從免疫學觀點分析病毒性肝炎,病毒感染只是始動或激發因素,而自身免疫卻是病變持續和加重的原因。1956年麥凱首次報告“狼瘡樣肝炎”,又稱“漿細胞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現已查明在HBsAg陰性的慢性活動性肝炎病人中,約15%患者可出現紅斑狼瘡樣病變,血中發現狼瘡細胞和自身抗體,在肝、腎、心肌、虹膜睫狀體、關節、甲狀腺和皮膚髮生多系統損害,電子顯微鏡觀察腎小球基底膜有HBsAg、HBsAb和C3複合物沉積。血清IgG和IgM明顯增高,並有多種非特異性自身抗體如肝特異脂蛋白 (LSP)和肝細胞膜抗原(LMAG)的抗體。肝穿刺活檢可見肝小葉及匯管區大量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浸潤,與其他慢性活動性肝炎無特異差別,所以不再列入獨立疾病。

參考書目

徐豐彥等:《人體生理學》,第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9。

參考文章

試述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的特點.產科什麼是乙肝病毒攜帶者?預防及衛生什麼是乙肝兩對半?什麼是“大三陽”和“小三陽”?預防及衛生我是懷孕7個月的準媽媽,我和丈夫都是乙肝攜帶者,請問在這種情預防及衛生如何預防丙型肝炎預防及衛生甲型肝炎主要有哪些症狀?預防及衛生甲型肝炎在流行上有什麼特點?預防及衛生肝炎合併上消化道出血有哪些早期表現面板科與傳染肝壞死的治療原則是什麼面板科與傳染單項轉氨酶升高就是肝炎嗎面板科與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