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尚往來之我見的散文

禮尚往來之我見的散文

  禮尚往來是一種民間約定俗成的遊戲規則。親朋好友之間,你有喜事我去賀喜,我有喜事你就得還禮,喜事就要有一個喜慶的氛圍,沒有人來賀喜,這喜氣又從何體現呢?

  老祖宗留下的遊戲規則沿襲到今天,人們已經失去了往日的熱情,互相賀喜成了被動的金錢交換,我給你賀喜就像放帳,我給你還喜好像還債。隨著人們經濟收入的增加,賀禮的數目也越來越大,動輒就是百元以上大鈔,並且參加的人數賀禮的多少,成了衡量喜事好壞的一個重要標誌。有那麼一些人,熱情依然不減,無論大小事,一味用大操大辦來顯示自己的人氣旺盛。而有的權貴之人也趁機大斂錢財,辦一次喜事收的賀禮,足夠普通人家生活一輩子。而前來賀喜的人們,又有幾個是心甘情願的掏腰包的呢?有的有事相求讓領導行個方便,有的是怕領導找麻煩,更多的是人情債不得不還。對那些中下等收入的人群來說,越來越多的賀禮已經形成沉重的負擔。賀喜成了要錢的代名詞。特別是節假日喜事集中的日子,更叫人談喜色變,苦不堪言。常聽到因賀禮而發的滿腹牢騷,一月工資行禮不夠,常看到那因委屈而抱怨的臉。我的一個同學沒有工作,而老公的單位不景氣,每月只有三百五十元的工資,你說這錢除過賀喜外,自己的生活該怎麼安排。現在像這樣的`家庭,又何止一家?

  聽慣了人們賀禮之後的滿腹牢騷,我決心向這個遊戲規則進行挑戰。每逢喜事,堅持儘量不增加別人的負擔,儘量縮減到最小範圍,家庭困難的親戚,則封鎖資訊,對曾經有過禮尚往來的同事,也羞於以賀喜名義通知來還禮,但這樣做的結果卻產生了一個新的矛盾,自己的良苦用心卻常常被人誤會,因此常常被朋友指責為不講禮節不懂路數的馬大哈,被親戚指責為瞧不起窮人。但我不為所動,仍然我行我素。前天孫子過歲,正好三九寒天,大雪漫天,親戚朋友一個也沒有通知,只想兩親家坐在一塊簡單的吃頓飯了事。但是預料之外的是親戚一個也沒有少的冒雪來為孫子賀歲,我在感動的同時又不由得發出感慨,這千年的習俗不是說不要就不要了的。

  春節的遊戲規則沿襲到現在,已經變得相當的乏味,每到春節來臨,人們近乎瘋狂的採購各種禮品,商家也看準時機在這時濫竽充數大撈一把,一到大年初一就開始互送禮品,而這些禮品一旦送出去,就再也居無定所,不停的被人們轉移到各個親戚家,等所有的親戚家都光臨一遍以後,就已經面目全非,無人問津了。所以每年的春節我都要呼籲,我的親戚朋友,來我家不要不帶禮品,只是集中在一塊吃飯,交流,放鬆。但總是得不到親戚朋友的響應,因為春節送禮已經成了人們的習慣。可見這個遊戲規則的根深蒂固。

  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這天經地義的遊戲規則,本來也無可厚非的。況且我一介平民,人言微輕。但我卻希望人們在具體操作這個規則是把握好度,不是有句古話,禮輕仁義重嗎,我相信喜慶的氛圍靠人們衷心的祝福而不是被動的還債來形成的。我相信隨著社會的進步,一定會有更好的喜慶形式來代替這古老的遊戲規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