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根式的除法》教學反思

《二次根式的除法》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次根式的除法》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二次根式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1

  初次進行“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課程的實驗,首先感到的一個字就是“累”。也許是缺乏經驗的原因。儘管課前進行充分的準備,可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大概是傳統的單一型課程印記太深刻的緣故吧,總是擔心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會產生問題!有意思的是一開始學生面對課堂上大量的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也感到不會用。部分小組的學生缺乏動手探索的精神,總在觀察其他小組的進展,或是期待教師的提示。寄希望於有了現成的樣板後再進行模仿。使我猶感“二期課改”的`必要性,絕不能再以“一言堂”、“啟發和灌輸”為教學模式了。

  其次,變課堂上一對多的教學結構為學生之間鏈式學習結構,更能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特別是其中一組同學,起初都不敢上機操作,你推我讓。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互相確定的了自己的優勢與劣勢,進行了分工。有的負責搜尋、有的負責整理、有的做筆記等等。在一段時間以後這個小組也能夠獨立的完成課題學習的任務。我想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能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和見解,也是一種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

  在尋求學習資源的過程中,學生們在互相指點和幫助下,鞏固了計算機操作,並能100%應用搜索引擎進行查詢,在交流心得體會的過程中,進一步學習別人的點滴經驗,逐步提高資訊科技的素養。

  時間的緊迫仍舊是整合課程中的一個矛盾,由於小組內同學的資訊科技水準參差不齊,如果僅有一兩個同學進行操作,雖然表面上也實現了小組的要求,可是又把學生之間的差距暴露了出來。因此只能夠人人進行嘗試,互相幫助,共同完成目標。當然由於事先已經考慮到這一問題,因此部分教學內容可以留待下節課的解決。儘量保證學生獨立探究的時間,又要保證一定學習效率,這對教師的組織教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我感受到學生學習方式和習慣的小小變化,更感到自己在實驗課題方面研究上屬於較淺層次。自己也要多學習相關科研文章,設計好下一堂系列課。

  《二次根式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2

  這是八年級第十六章第三節,學生是在已掌握最簡二次根式、合併同類二次根式以及二次根式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同時為以後學習二次根式的混合運算作鋪墊。首先,情景引入:透過將大正方形中已知兩小正方形的面積,求剩下的長方形面積的問題引入二次根式的乘法及乘法法則;其次,透過例題1利用總結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則進行計算同時注意結果要化簡;再次,利用乘除法關係引入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則並用之計算;最後,透過二次根式的乘除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總而言之:在二次根式的乘除法運演算法則的學習和應用的過程中,滲透分析、概括、類比等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學習興趣。

  此節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對二次根式的乘除法法則理解上問題不大,但常常忘記運算結果需要化簡,此外被開方數是多項式的乘除法運算上容易出錯。象練習冊第3題的(3)小題儘管課堂上練過一題,但還是有人錯。

  2003年初的一天,吳亞萍教授來學校指導,學校要求我準備一節新基礎的研討課。於是,我按我的理解與想法上了一堂形似的新基礎教學研討課,憑我的功底,課當然獲得了同事的好評,但吳教授的當頭一棒讓我震驚了。吳教授對“學生討論”的講述,評點讓我感覺到耳目一新。是的,教學這麼多年,讓學生討論、活動卻沒有認真思考過它的價值。總是認為討論是一個教學的環節,也是研討課的需要,卻不知道還有“假討論”、“白討論”一說。更不要說什麼叫開放,如何開放,開放到什麼程度的問題。那一天我被吳教授的評課折服了。課後,我再次回憶反思這堂課的問題,我深深感覺到差距。我再一次仔細閱讀了葉瀾教授和吳亞萍教授的相關著作。才真正體會到新基礎教育的理念要求是相當高的。可以說是理想化的教育狀態。至今,我都不敢說我領悟了新基礎教育。我只是明白了新基礎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有紮實的功底,還要求教師對整個初中教學的內容要理解,甚至小學、高中的教學內容也要了解,這樣才可以為學生建立網狀的知識結構。更要求教師有靈活的應變能力,以靈活處理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不可預測的資源。對備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備書本知識,更要備學生,對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都提出不同的要求。要預測不同學生可能出現的不同的問題。此時,我感覺自己是多麼的貧乏。俗話說,知恥而後勇,我要努力去改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