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科學上冊《抵抗彎曲》教學反思

小學六年級科學上冊《抵抗彎曲》教學反思

  《抵抗彎曲》是小學科學教科版教材六年級上冊關於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第一課。這一課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紙的寬度、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動。透過在不同寬度、厚度的紙上放硬幣,比較不同寬度、厚度的紙抗彎曲的能力。第二部分:研討長方形截面的橫樑平放好還是立放好。這個活動是對第一個活動結論的應用。透過觀察,學生認識到增加紙的厚度比增加紙的寬度更能增強紙的抗彎曲能力,由此推理出橫樑立著安放的道理。學生在實驗中逐步學會控制變數,採集資料和記錄資料,運用資料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對現象作出合理解釋。

  我認為上好這節課的關鍵在於讓學生把握好控制變數。因此,在學生做不同寬度的紙上放硬幣實驗之前,我先讓學生討論這個實驗應控制哪些量不變。經過討論,有的學生說:“兩本書之間的架空距離應保持不變。”有學生補充說:“紙的厚度、長度不變,墊起的高度不變。”還有的說:“硬幣要放在不同寬度紙的中間,紙橫樑以接觸到桌面作為彎曲標準。”透過討論,不但鍛鍊了學生的思維,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接著,我讓學生先預測再分組實驗。隨後學生用四張不同寬度的紙進行實驗,邊實驗邊觀察記錄。實驗結束後,學生對記錄進行討論分析並交流。然後學生彙報交流,得出結論:紙越寬,抗彎曲能力越強。教學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之間的關係時,同樣先讓學生考慮要控制哪些變數,然後預測,最後再實測。透過觀察學生總結出:紙的厚度增加,抗彎曲能力越強。接著讓學生比較紙的寬度、厚度增加,抗彎曲能力增強這兩種效果哪個更好一些。學生不約而同地說是增加紙的厚度,抗彎曲能力更好一些。為了證明自己的理由,學生想出了不同的辦法,有的採用了透過實驗資料的對比,有的想到了用彎一彎格尺的方法來驗證,透過比較和驗證學生確實明白了橫樑立著放的道理。這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既發展了學生樂於動手、善於合作、不怕困難的品質,從中也使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感受到了科學技術對社會的作用,對生活的影響,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從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來看,我能基本按照“猜測——預測——實驗——分析資料——總結”這一過程進行教學,目標基本明確;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對這一課的內容掌握得較好,這是本堂課的成功之處。

  不足之處:

  1、深度不夠:其一是對每組報告的實驗資料差別大的原因沒有做進一步的分析;其二雖然橫樑的厚度比寬度抗彎曲能力強,但橋的厚度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教師忽略了這一點,沒有做進一步的說明。

  2、與生活聯絡少:學完課後,沒有讓學生聯絡生活,想哪些地方橫樑是立著放的,哪些地方橫樑是平著放的。

  總而言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的總結經驗,研究教法,使科學課上得有聲不色,讓學生真正地喜歡科學課,熱愛科學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