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1

  猴子一想:“對!我就是聽了它們的話,改了又改,最後一棵樹也沒有種成。” ……

  課上到這兒,或許留下了太多值得思考的問題了。就這個續編故事來說,孩子們續編的情節之中折射出他們對文字不同的理解:做事要有耐心;聽取符合自己心願的建議;採納別人正確的建議;把失敗歸於別人……猴子聽了別人的話,就改變了自己的主意,便一事無成。故事本身所要闡述的道理是:正確對待別人的意見或建議,要有自己的主見。而歸於“耐心”似乎就停留在已有的認識水平上了。因為誰都知道猴子沒有耐心,《猴子下山》裡,猴子丟了玉米摘西瓜,丟了西瓜追兔子,最終一無所獲。但文中的猴子堅持種果樹,問題是沒堅持自己最初的主見“種梨樹”,一換再換,最終落得兩手空空。兩個故事情節相似,但蘊含的哲理是有差別的。

  當然,任何故事的意義都有其規定性,但讀者可以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和價值觀念等,作出屬於自己的理解和判斷,所謂個性化解讀、多元解讀。孩子們的解讀正是多元的,上述列舉的是有自己見解的發言,還有一些孩子的想法尚未說出來。由此,我在想,閱讀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在哪裡?一個文字,孩子自己閱讀和在教師指導下的閱讀有何區別?每篇課文都蘊含著思想,蘊含著價值觀念,語文教學在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發展的同時,也需要擦亮學生的精神世界,在他們的心裡從小種下“價值”的種子。也許,一個故事中隱含的價值觀念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一個人的一生!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正在於此吧! 由此,我反觀自己的教學過程,學生能化用課文的段落結構,續編故事,這屬於語文能力的實踐活動;而所續編的故事內容,則屬於對事物的價值判斷,體現學生的認識水平。我們要重視能力的提升,也要重視認識水平的提高。認識提高了,其表達就會更入人心。如果學生套用語段結構,胡編亂造內容,那麼無論其表達能力有多高、多強,我們總覺有很深的遺憾。

  課雖然教完了,但留給我的.思考卻遠沒有清晰的答案。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2

  這篇課文文字比較簡單。它的簡單,一是課文結構相似,三次對話意思略顯重複,文字也是差不多。二是課文的語言淺顯,沒有多少嚼頭的詞語。三是猴子沒有種成果樹的原因非常清楚,學生一看就明白。於是,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一、指導學好第一節,讓學生體會到猴子的勤勞與等吃梨子的急切心情,為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二、文章的第二、三節是寫猴子聽了烏鴉的話,拔掉了梨樹,改種杏樹,結構與第四、五節、第六、七節相似,只要指導他們會學了這兩節,就為自主學好下文打好基礎。因此,在教學這兩節時,我以扶為主,指導學好這兩節。三、以放為主,指導學好第四、五和第六、七節。

  原來以為,自己的教學層次設計得挺清楚,課文又淺顯易懂,在課堂上應該沒有多大問題。可一上完課,給我的感覺是,學生的表現比我精彩。我認為的學生的精彩之處有:

  1、在學習第一自然段,請學生交流自己對本段的體會時,別的小朋友認為小猴“天天澆水施肥”是猴子急著想吃梨子,沒有耐心的表現。有一學生卻提出與別人不一樣的看法,認為這也是猴子有耐心的表現,講得有道理,值得肯定。

  2、學完課文,請小朋友談談,如果以後猴子還要種果樹,你會怎樣提醒小猴?有的說小猴不要光聽別人怎麼說,就怎麼做,應該相信自己,一定能種好果樹;有的乾脆說,要是烏鴉、喜鵲等還來出主意,就捂起耳朵不要聽,……有個女孩的看法使人眼前一亮,她說:“我會告訴小猴,你可以在別的地方分別種上杏樹、桃樹、櫻桃樹,這樣每年都能吃到果子。”她的回答使人不得不讚嘆。

  3、學生對本文的分角色朗讀興趣濃厚,並有聲有色。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3

  《猴子種果樹》是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一篇課文,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寫一隻猴子因為沒有耐心不斷改種果樹,最終一事無成。全文共有9個自然段,課文情節曲折,語言生動形象,極富兒童情趣,適合兒童誦讀。因此我制定的第一課時目標是:

  1、學會本課的生字、農諺,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3、初步理解故事內容,懂得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見。

  低年級語文教學以識字寫字為重點,而文字就是識字寫字的載體,所以面對低年級童話故事教學,我們首先要把識字寫字作為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教學本課時我採用隨文識字的方法,將識字貫穿在課文中。透過記憶字形,記憶口訣幫助識字。例如在教學“拔”時,透過析形編口訣,以及換偏旁,幫助學生牢記生字。詞不離句,句不離文。將詞語放在語言環境中幫助孩子理解,例如教學“農諺”時,我讓孩子們自己去課文中找,自己總結經驗理解“農諺”的意思,完成了我的第一個教學目標。

  我根據課文內容相近和敘述形式相似的特點,先扶後放,滲透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因此學習第二自然段的時候要以扶為主,提出問題:猴子一開始天天給梨樹澆水、施肥,可是後來居然拔掉梨樹改種杏樹,是什麼原因呢?讓孩子們產生閱讀期待,自己讀一讀第二三自然段。教學時我還抓住動物的特點讓孩子們練習讀出不同的語氣,懂得做事要有主見、有耐心。以導“說”、導“讀”、導“疑”的過程來讓學生學習本文。充分利用朗讀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讀出烏鴉的擔心,猴子急於吃果實,沒有一點耐心的情態。

  反思這節課的問題,我覺得在朗讀指導上還有所欠缺,沒有充分讓學生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另外在指導孩子讀出烏鴉和猴子的不同語氣時,我沒有做到範讀的指導,也沒有做到全員參與,在以後的課堂上如何真正的做到以生為本,這是我需要努力的方向。另外朗讀評價也要有層次,有目的,評價要精準,在本節課上讓孩子們自主學習的時間還不夠,自主學習的能力還有待於訓練和提升。希望在今後的課堂上能落實這一自主學習的目標,真正做到讓孩子們學有所得。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4

  本課是一篇簡短的寓言故事,寫一隻猴子因為沒有耐心不斷改種果樹,最終一事無成。全文共有9個自然段,課文情節曲折,語言生動,極富兒童情趣,適合兒童誦讀。教學中能透過各種方式的朗讀、表演,理解課文內容,感悟寓意。本課的教學要求是: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做事要有耐心、要有主見,否則什麼事也做不成的道理;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在教學本文時,我指導學生先從看圖入手,揭示課題,並就題設疑:猴子是怎樣種果樹的?結果怎麼樣?讓學生帶著問題,藉助拼音自課課文。要提示學生正音,比如說“櫻”是後鼻音;“耐”的聲母是n,不要讀成lai。在學生基本讀通、讀順課文後,再讓學生回答前面的問題,使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當教學課文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細讀課文,瞭解猴子種果樹的經過和結果,明白做事如果急於求成,沒有主見,到頭來什麼事都辦不成的道理。在學習課文的第二至八自然段時,要根據課文三層意思內容相近和敘述形式相似的特點,先扶後放,滲透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我認為在學習第二自然段的時候要以扶為主,提出問題:正當梨樹成活的時候,烏鴉是怎麼對猴子說的?猴子是怎麼想、怎麼做的?讓學生先讀,再讓他們思考,學生在讀完後,都積極地進行思考,我發現他們個個都搶著回答問題,只是在回答的過程中,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的能力還比較差,但是其他學生能及時地給予理更正。本文中有三句農諺:“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櫻二”,對這三句農諺的理解學生基本上都能用自己的話來說,用自己的感覺去理解。

  教學時抓住動物的特點練習有感情朗讀課文,懂得做事要有主見、有耐心。以導“說”、導“演”、導“讀”、導“疑”的過程來讓學生學習本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朗讀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讀出猴子急於吃果實,沒有一點耐心的情態,同時注意讀出三種鳥的語言個性。

  在學習過程中,對這篇課文的內容,孩子們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教師在尊重學生個性化理解的前提下,可以啟發引導,展開討論,對猴子的評價可以多元化。

  透過對本文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明白一個道理,讓學生以這個寓言故事來教育自己,使自己不會犯小猴子的錯誤。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5

  《猴子種果樹》是一篇簡短的寓言故事。寫一隻猴子因為沒有耐心,一味聽別人意見不斷改種果樹,最終一事無成。

  整篇課文圍繞猴子種果樹展開情節,先寫猴子怎樣種果樹,再寫猴子種果樹的結果,教育學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見,不能急於求成。

  由於文章結構大致一樣,所 以我在教學的時候,採用由扶到放的方法,重點教學了第一,二,三小節。第一小節從“天天”感受到猴子很心急,想早點吃到梨子,也為後面猴子的沒有耐心做了鋪墊。二三節主要抓住猴子聽了烏鴉的話,心裡會想什麼,來體會到猴子“等不及”的感覺,然後讀好猴子的想法,讀好烏鴉的話。

  之後幾次種樹,我教給孩子自己去學讀,孩子們已經有了前面的經驗,學習起來並不困難。此外,本課還有兩個教學重點,一是擬聲詞的運用,讓孩子感覺到用了這樣的擬聲詞,讓人聽起來覺得生動了許多。二是對於三種鳥兒三個不同的問句,提出相同意思的問題,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奇妙與魅力。最後,孩子們自然而然的會想到:如果 猴子不把樹拔掉,就算改種別的樹也不會有問題,面對這個孩子突然的質疑,我引導孩子理解為:猴子正是因為缺乏耐心,等不及了,所以他根本不會去思考,這樣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這是一隻沒有耐心的猴子,感覺教學效果也不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