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體系職教論文論文

職業教育體系職教論文論文

  一、大職教觀理論

  由於職業教育在當前形勢下佔據著越來越多的角色,使得在大職教觀的背景下出現職業教育定位不合理現象。特別是作為大職教觀下透過職業學校與現代生產技術聯絡在一起,將本國的特色產業技術融入到職業學校中,從而使得職業教育體系更加完善。在大職教觀理念下,職業教育針對的是國家的一些高科技技術為主的職業教育,需要學校要根據勞務市場就業的情況和需求的人才及時地作出調整,只有這樣,職業教育才會在大職教觀下可持續發展[2]。近年來,許多職教理念與實踐的工作者都在不停地探索大職教觀理念下職業教育的發展路徑,也提出了不少的有價值和意義的建議和措施。這些建議大部分集中在如何提高職業教育的教學水平,教學條件和專業設定等方面,但這些措施似乎對當前職業教育的發展困境幫助甚少,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如何結合職教與勞動力市場發展方向和趨勢來及時地調整職業教育體系[3]。職業技術教育以勞動力為載體,透過勞動力培訓,把生產過程中的工作崗位所需的知識技能等轉移到勞動力身上。勞動力接受培訓後,透過社會就業機制,被安排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實現生產過程中人的因素與物的因素的結合。勞動力進行勞動,把儲存在他們身上的知識、技能使用出來,產生出經濟效益,發揮出職業技術教育的經濟功能。這是工業發達經濟地區職業技術教育,特別是第二產業職業技術教育經濟功能發揮的主要機制。下面,再來看看農村職教經濟功能發揮的機制[4]。目前,國際社會習慣地把“職業教育”理解為“職業和技術的教育與訓練”,它包括:以在校生為主要物件的職業準備教育,其中有普通學校的“職業基礎教育”與職業學校的“職業教育和培訓”;以在職人員為主要物件的崗位培訓;以及以失業人員為主要物件的再就業培訓[5]。就職教形式而言,包括學校本位的職教模式、企業本位的職教模式、社會本位的職教模式以及“學校一企業”綜合模式。隨著終身教育思想的深人人心,職業教育成了貫穿於個人職業發展全過程的一種教育:職業準備教育———就業培訓———崗位培訓———晉級/轉業/再就業培訓。這就是現在所說的“大職業教育觀”。在大職業教育觀下,職業教育要依據這一規律正確地進行專業配置和教育體系的構建。

  二、當前職業教育體系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而當前職業教育是建立在初中畢業的基礎上,可以看出在這種模式下對學生過早分流而產生一定的影響。由於初中生還處在對社會懵懂的階段,讓他們過早的透過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術培訓而接觸社會,這樣不利於其自身的全面發展,過早的將自己的職業定型,這樣會限制和約束到初中生的思維和處事理念,而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不同之處正是在於,前者是主要在於專,職業性,專業型,後者在於全,全面性,綜合型。這是社會所需要的兩種不同型別的人才,都是在中國夢實現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不能說職業教育就是一線員工,而普通教育就是管理層,這是一種誤導。職業教育在大職教觀理念下發展越來越完善,但這還要時間來對職業教育中的一些弊病進行調整和改革。隨著我國生產力水平的不提高,特別是當前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勞動力密集型正在向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轉變,這就要求職業教育畢業生要具有更深厚和更廣泛的文化基礎理念知識,同時在大職教觀下,由於理論知識和實踐教學之間存在一定的時間矛盾,兩者之間不能取其一而斷其二,兩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進的關係,沒有理論的實踐是不永恆的,職業教育除了加強學生的技能培訓外,更需要對其文化基礎理論知識進行完善,只有這樣才不會影響到職業技術教育的教育質量,才不會影響到學生將來畢業後,在複雜的社會環境和職業場出現束手無策的現象。此外,在現代生活中由於經濟條件越來越優越,自然也會給現代生活帶來更多的高質量、高品質的理念,面對這些職業教育就更要注重學生除了職業知識以外的文化理論知識,才能夠可持續發展[7]。職業技術教育在大職教觀視野下主要透過有針對性地一系列相互銜接的一地構成完整機制來實現,這一機制的動作不僅僅與每一環節有關,更需要每一環節影響相結合。由於工業生產過程中,職業的需求存在大量勞動力市場中,基於此,不同學生的能力表現有早晚之分,有些學生的學術能力在初中階段沒有表現出來,到高中階段才表現出來;同時也可能有些學生,最初表現出較高的學術能力,到後期卻不能跟上學校的教學。這就需要學校給學生提供一個職業探索的機會。分軌制模式很難實現這一職能,因為它透過一定的選擇機制對學生分流後,學生往往很難重新選擇。雖然從理論上講,我們可以建立某種機制,允許有的學生從一類學校轉到另一類學校,但事實上,由於不同學校的課程差別很大,學生要轉學是很困難的。在這種情況下,就會造成教育浪費、人才損失。

  三、大職教觀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發展與創新

  (一)政策支援與經費體系層面

  受訓者在勞動力市場中的就業機會和就職後的發展前景,是職教發展最關鍵的因素;因此,他就提出了“職業教育必須以勞動力市場的就業需求為出發點”,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受訓者找不到工作;只有當受訓者所學知識和技能在實際職業生活中得到充分應用,才能稱得上是“成功的”職業教育。否則,即使培養出的“合格人才”能達到某個技術等級,若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對口的工作,這隻能說是失敗。因此,他認為,對職教來說,“就業需求”是第一位的,“技術目標”是第二位的。福斯特把所培訓的“合格人才”找不到工作的現象稱之為“技術浪費”,並指出應把這種“技術浪費”列為職教計劃評估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所以,他提出,開展職教不能只考慮“技術目標”,只有在就業的前提下再考慮技術要求,才能避免上述職教“技術浪費”現象的發生並減少失業[9]。由於職業教育不僅在就業前進行職業技術培訓,也有在再就業後進行職業技術再培訓,這就需要國家政策進行支援。社會要為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與發展創造和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要對這些職業教育進行規範,對職業教育培訓的人員進行正確的引導,除了在職業教育學習的學生,還要針對社會工作人員,讓他們在工作之餘能夠再學習,從而提高工作人員的職業技術能力,能夠更加適應社會工作的發展。學校的職教課程並不能影響學生的職業志願(影響學生職業志願的是學生對勞動力市場就業機會的看法);學校的職教並不能減輕社會的失業狀況,反而加重就業危機;這就是因為職校畢業生比普通學校畢業生更難找到高薪工作,而且許多職校畢業生選擇了與其所受培訓無關的工作,造成了“技術浪費”。因此,就結果而言,福斯特認為職業學校在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中並不能發揮有效作用,職業學校是一種“謬誤”;所以他主張發展正規學校教育之外的職業教育,即私營企業的內部培訓。福斯特的這些反主流派觀點,儘管在當時未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這樣的國際組織的應有重視,但在國際學術界卻引發了一場長達幾十年之久的大論戰。學校裡校長、教師間形成了一種上下級關係,官本位思想在學校同校存在。這種管理方式對教育有其不足之處。讓全體教師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建立科學全理的教學管理機制,成立由教師、學生、教育專家、學生家長共同組成的校務委員會,健全以教師為主的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加強學校的民主管理和監督,使廣大教師能夠以一種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參與到學校日常管理工作。同時,還可以建立民主評議、競爭上崗制度、協商對話制度、家長聯席會、學生代表會等,讓廣大教師學生都成為學校的主人,在學校教學改革和教學管理中發揮主人翁職責和作用,讓管理服務於教學。

  (二)政府層面

  在這種大職教觀這種教育模式下,職業學校都執行統一的教學目標,開設相同的課程,使用相同的教科書;各學校都按相同的規定的學科課時、教學進度和教學週期進行教學;教師執行規定的教育教學過程。基礎教育學校的基本職責是傳遞知識,並且為社會需要的規範化人才做好基礎工作。在教學上基本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學校缺乏鮮明的自我特色,學生無個性。儘管在新中國成立後,對中職學校作了很多改造和改革,中職學校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變化主要體現在學校的領導權、培養目標的社會主義轉向和教學內容的變革。但是,由於新中國成立以後的半個世紀中,儘管在工業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整個國民經濟上依然以農業經濟為主,國家沒有完成工業化,加之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由於人口的急劇增長造成適齡學生人數龐大,學校無論在整體形態、內在性質,還是在日常教學上,都沒有進行轉型性的改革,學校仍是近代性質,並未完成現代化的轉變。自建國初至今,大多數學校的課堂教學,基本上保留著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追求升學率、學生負擔重一直是中國基礎教育的頑疾。學校缺乏鮮明特色,中學生缺少個性,因此“我國基礎教育到目前為止,仍有近代教育屬性。”

  (三)學校與企業層面

  為了讓學生更快掌握更多的知識,提請課堂的學習效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多采用演繹法。演繹法教學是從“一般到特殊”,屬於接受學習方法之一,它有利於學生聚合思維的培養。這種方法可使學生少走彎路,使其能系統完整地掌握一門門學科知識。它的優點是學生可以很快地繼承前人積累的知識。但這種教學也“天生”就存在不足和缺陷,它是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重視學習的結論而忽視學習的過程,重理論掌握而輕實踐操作,重接受而少創新,形象地說是注重給學生“魚”,而沒有授予學生“漁”,課堂學習中缺少教與學的互動,學習注重對知識的記憶,忽視對能力的培養,阻礙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思維的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使學生感到教師所講的、課本上所記錄的一切都是正確的,必然的。於是,在科學課程中,公理和原理主宰了一切;在社會課程中,對經典的引用主宰了一切,充其量還有一些對己有結論的證明和說明。長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逐漸失去了思考的動力,養成了思考上的“惰性”,學習中記住這些公理、公式和結論就成為他們的目標和任務。如何發展自我在書本上是找不到標準答案,只能讓教師未來在具體的工作和生活中去感悟、自律和自我完善。它希望未來的教師應該認識在教師和學生之間首先建立精神層次的關係,只有建立這樣的關係教師才能有可能真正地瞭解學生的本質,以及跟學生進行心靈溝通。其次,教學和處理中學生的問題就是教師發展自己的載體,教師把學生的成長和問題帶進自己本能的生活中去,學生的成長過程就成為教師幫助自己實現內在成長和完善的過程。透過學校與企業之間的相互協作,建立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職業教育體系,職業學校在對學生進行文化理論知識期間,企業能夠幫助職業學校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培訓,將文化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教學中去,才會讓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的生活,進而將學習的文化理論知識應用到職業技能中去,從中能夠更好地掌握知識點,讓自己的技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在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之間,要由原來的“替代關係”轉變為“互補關係”,實現大職教觀下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理念。科學的發展和研究日益邁向綜合化的趨勢,各種交叉知識不斷湧現。職業學校課程發展改革就需要在課程設定上矯正傳統分科課程所存在的不足,從而適應科學發展綜合化的趨勢。由於當前職業學校過早地進行專業定型和分流造成的知識分界人為地限制了學生的視野,並削弱甚至破壞了他們對客觀世界全面的、整體的認識,同時也造成了他們把學習知識、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實際需要分離。透過職業學校與企業之間的這種橋樑的搭建,使得職業教育體系能夠得到很好的完善,企業在其中除了教會學生如何將文化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操作中去,更教會學生在面對社會這個大環境中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特長,在自己的專業技能上有所建樹,並能將職業學校的文化理念帶到企業中,又將企業文化理念帶到校園中去,這樣相互影響,相互協作,讓大職教觀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立更有效果。

  三、結論

  總之,職業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也有待於進一步加強,尤其是要研究職業教育的專業設定、課程設定,以市場為主導,科學構建符合職業教育規律,適合本地經濟、社會、科技發展需要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為辦好職業教育,辦出高職特色作出應有的努力。在大職教觀視野下職業教育要朝著適應市場經濟、適應人才勞動力市場的方向發展,要由原來的“學校本位的職業教育”轉變為“企業本位的職業培訓”,這樣才會讓職業教育在當前的形勢下打下堅實的基礎,為自己定好位,確定好實現中國夢的角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