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勞動關係學》綜合教學改革論文

基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勞動關係學》綜合教學改革論文

  【論文關鍵詞】教學改革教學設計教學模式考核方式

  【論文摘要】本文提出了高校《勞動關係學》課程教學改革應突破傳統思維,確立立體化的課程教學設計理念,建立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課程教學模式,構建適應創新人才培養需要的課程考核方式。

  創新是當代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的主題,進行教學改革,實施創新教育,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是時代賦予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歷史使命。隨著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變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創新、網路技術和現代教育技術快速發展,課程教學設計、教學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應隨之進行改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關注學生對知識的自我意義建構,注重培養學生在複雜、不確定性的環境中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與我們應用性創新人才培養目標是一致的。《勞動關係學》課程應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突破傳統思維,進行綜合改革。

  一、更新教學設計理念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透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透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資訊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物件。

  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課程教學設計應改變過去以課堂為主要載體的狹隘教學設計模式,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目標,對課程教學進行整體設計,確立以課堂教學為中心,以網路輔助教學課程建設為平臺,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立體化教學設計理念。

  二、改革課程教學模式

  由於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透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課程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在立體化的教學設計理念指導下,教師應創設立體化的課程學習環境,堅持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實現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能力培養的有機融合,滿足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得到教師的幫助與支援,而且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協作和支援。為提高學習效果、共享學習成果、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個性特點、興趣愛好和學習基礎等條件因素組建多個學習共同體。

  (一)堅持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傳統的教學模式雖然也重視和強調學生的課外學習,但由於技術手段和其他現實條件的限制,學生的課外學習主要由學生自主完成,學習過程中缺乏及時有效的指導、學習效果也缺乏及時客觀的評價。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充分利用網路教學平臺和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實現課內與課外的有機結合。

  1.課內教學

  根據應用型創新人才既要有寬厚的理論基礎又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的要求,本課程在教學內容的組織和知識點的選擇上突破傳統的理論知識體系,以企業勞動關係為主線,構建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能力培養相結合的教學內容結構體系,並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學習環境,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

  (1)課堂講演。重要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主要採用教師課堂講授的方式進行,一般概念和理論可由學生在提前準備的基礎上上臺講演。如在勞資合作策略章節,斯坎隆計劃、拉克計劃和工作生活質量計劃等內容就由學生自己課堂講演。透過課堂講演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信心。

  (2)案例分析。案例教學是本課程的主要教學方法,本課程收集了大量典型案例並根據教學內容進行了整理分類。課程學習開始階段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案例分析,瞭解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思路。課程學習進行到一定階段後,教師課堂上提供案例,學生課後透過查閱資料進行案例分析,再到課堂上相互交流、討論,教師最後進行點評。透過案例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分組討論。對有爭議的觀點、熱點等問題則採用分組討論方式進行,問題既可以是教師提出的也可以是學生自己提出的。討論主題提前l一2周釋出,課後由共同體先進行內部討論,再在課堂上展開小組問討論,討論結束後教師進行點評。如在學習產業行動章節後,對我國是否有罷1二、罷工是否合法等問題就組織分組討論、辯論。透過分組討論、辯論可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2.課外教學

  對於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要充分利用和發揮課外的人才培養功能。

  (1)利用網路輔助教學平臺。利用網路輔助教學平臺,教師可以網上佈置作業、輔導答疑、檢查學生課外學習情況。學生透過平臺提交作業、相互交流討論;可以共享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經驗,可以查閱以前同學相關討論內容、案例分析報告、課外調查報告和研究報告等。同時能滿足學生課外自主學習需要,提供各種資訊資源,便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式探索。並對相關資訊資源應如何獲取、如何有效利用等問題進行解答,培養學生獲取資訊、利用資訊的能力。 (2)開展研究性教學。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一些理論性問題採用研究性教學的方式進行。教師根據課程教學進度安排,佈置研究性課題,要求學生透過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和實地調查研究,撰寫研究計劃、實施方案和研究報告。如在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章節,佈置學生調查研究我國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現狀和發展趨勢,探討我國勞動關係協調模式。透過研究性教學和專題研究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

  (二)堅持校內與校外相結合

  隨著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創新,校企合作的不斷深化,課程教學實現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已成為可能。《勞動關係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性課程,學校應儘量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學習情景和實踐鍛鍊機會。本課程利用我校人力資源專業的校外HR講師團(成員人數相對同定在15位左右,主要來源於相關企業、行業和主管部門)和專業實踐教學基地有效地實現了課程教學的校內與校外相結合。

  1.請進來

  請進來是指學校聘請相關企業、行業和主管部門資深專家作為學校兼職教師參與學校人才培養過程。對於應用性、操作性和政策性很強的教學內容,聘請相關企業、行業和主管部門資深專家到學校開展專題講座。另外,在以“員工人職管理、試用期管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管理、核心員工管理和工傷管理”為主題的課程實務模擬活動中,聘請資深人力資源經理、律師參與實務模擬活動。學生作為活動主體直接參與實務模擬活動,活動結束專家對整個活動過程進行現場分析和點評。專題講座和實務模擬納入課程整體教學設計中,與任課教師的教學融為一體。專題講座和實務模擬很受學生歡迎,尤其是實務模擬活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很高。

  2.走出去

  走出去是指學生到校外進行相關的體驗性認識活動或帶著問題進行調查研究。一般情況是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到專業實踐教學基地,有條件的學生也可到其他單位進行相關的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學習。透過實踐可以提高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

  一種情況是體驗式的認識活動。學生可去人才市場招聘現場、勞動社會保障局或不同性質的企業單位參觀學習、親身體驗,在實踐中瞭解、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如在學習員工參與管理章節後,學生就可以瞭解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員工參與管理的方式,並進行一定的比較分析。該活動要求對整個認識活動過程進行總結、提交總結報告。教師對學生的總結報告進行分析歸納,對有代表性問題和有爭議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

  另一種情況是專題調查研究活動。共同體就承擔的專題到相關企業、行業和相關主管部門進行實地調查研究,專題調研活動也可自主確定研究課題。調查研究活動結束後,共同體要在課堂上彙報專題研究過程和研究成果,師生一起進行交流、討論。透過共同體共同完成課題的方式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

  三、改變課程考核方式

  學業成就評價是指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建構主義認為,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於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而不取決於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學業成就評價標準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應用型人才的學業成就評價不僅要重視對學科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更要側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分析、理解與應用,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以及合作精神培養等。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課程學業成就評價應改變過去學生考前幾天突擊背背、“一考定全域性”的考核模式,構建多主體的形成性課程評價方式。多主體評價是指: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共同體對個人的學習評價和教師(含外聘教師等)對學生的學習評價。

  評價內容除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掌握外還要包括:自主學習、實踐能力;對共同體學習、實踐所做出的貢獻;課堂講演、案例分析、分組討論、研究性學習等各教學環節完成的質量。評價方式多樣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書面與口頭相結合;課內與課外(包括網上測試)相結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