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談中庸,必須要談道,道離不開目標,沒有目標的生活就失去了意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什麼,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

  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

  “天人合一”,為哲學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則”,“天人合一”就是與先天本性相合,迴歸大道,歸根覆命。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天人合一”哲學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庸之道包含三層理論:

  第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第二層理論: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理論: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中庸——儒家的一種主張,意思是“執兩用中”,“中”不是中間的意思,不是在兩個極端中間找到中間的那一個,而是找到最適合的那一個,中庸之意其實就是在處理問題時不要走極端,而是要找到處理問題最適合的方法。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其中庸即為適合,也可以解釋為完美。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後裔子思,後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學人提到突出地位上來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

  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惡的人的'本性。從人性來講,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實質上用現代文字表述就是“臨界點”,這就是難以把握的“中庸之道”。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是中國最高的思維觀念與行為準則。事物若臻至完美,若保住完善狀態;它的執行就必須在恰當地位,恰當的時間,恰當的限度,即最佳、最好、最合適。也就是適度把握,追求最佳狀態,就是天人合一,和諧!宗白華說:“中庸不是庸俗一流,並不是依違兩可,苟且的折中,乃是一種不偏不倚的毅力;綜合的意志,力求取法乎上,圓滿地實現個性中一切而得和諧。”

  儒家文化講——水止於平而止;道至於中庸而止。所以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