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教學專科論文

  提高醫學教學質量,提供合格的醫學衛生人才,是醫學教育的主要任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臨床醫學教學改革 》

  近些年來,醫療技術在不斷提升,對臨床醫學教學改革也在不斷的進行著,臨床醫學教學也更加註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作者在對當前臨床醫學教學現狀調查中發現,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例如,理論與實踐脫軌、課程設定不合理、醫學教學評價考核體系有待完善等,對此,必須採取有效的改革措施來做好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工作,因此,該文主要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臨床醫學教學改革進行分析。

  1臨床醫學教學改革的原則

  1.1理論實踐結合原則

  眾所周知,臨床醫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因此,在臨床醫學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應遵循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這樣才跟更有利於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1]。從某個角度來分析,理論知識是指引實踐操作的基礎,而實踐操作則是理論知識真實的體現,兩者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絡,而這也是對臨床醫學教學改革必須要遵守理論實踐結合原則的主要原因。

  1.2學科交叉融合原則

  臨床醫學是當前很多院校的重要專業之一,而且,臨床醫學具有學科交叉的特性。因此,在臨床醫學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應嚴格遵循著學科交叉融合的原則進行改革,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吸取各學科的精華,加深學生對臨床醫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更有利於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1.3學生自學原則

  在新課程改革下,對學生的教學不僅僅注重“教”,更注重學生“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知識的能力是當前各個崗位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因此,在臨床醫學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應堅持學生自學的原則,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合理的引導方式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不斷的完善學生的醫學知識架構,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2臨床醫學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現狀分析

  2.1理論與實踐脫軌

  在醫學行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對醫學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斷的增加,高度重視醫學人才的培養是醫學教育部門必須要重視的問題[2]。綜合能力對人才的發展有著極大的作用,因此,應將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重視起來,尤其是對學生臨床醫學實踐能力的培養更為關鍵。然而,就現階段臨床醫學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情況來分析,理論與實踐嚴重脫軌,而且,在經濟迅速發展的過程中,醫學市場也在進行不斷的變革,而對醫學綜合能力的要求將不僅僅侷限在理論知識上,更應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而這也是當前臨床醫學學生綜合能力培養中主要面臨的問題,對學生的未來的學習、就業以及未來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

  2.2課程設定不合理

  正常情況下,對臨床醫學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應設定相應的課程,需要結合實際的情況進行課程設定,而且,課程設定主要應滿足學科教育需求,並且結合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接受能力進行設定[3]。從某個角度來講,課程設定也體現出院校對一個學科的重視程度,從現階段臨床醫學課程設定現狀來看,課程設定不夠合理,例如,過度重視理論知識的課程設定,而忽略了實踐課程的設計,理論知識的選擇過於枯燥,再加上對學生展開的兩年或兩年年以上的理論知識教育,勢必會影響到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利於學生的發展,從而影響到臨床醫學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2.3醫學教學評價考核體系有待完善

  在臨床醫學教學中,需要對學生進行評價考核,具體的評價考核體系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完善,才能充分發揮出考核評價體系對學生的作用,讓學生清楚的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以便於學生及時的採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改正,以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4]。

  另外,通過大量的實踐證明,完善的評價考核體系對培養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也有著一定的作用。然而,作者在對當前醫學教學評價考核體系的執行情況調查發現,整體的教學評價考核體系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對學生的評價過於依賴考試成績,而忽略了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評價;對學生的考核內容不夠全面,未能切合實際的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情況,評價考核內容過於簡單,適應性不高,從而影響到對學生的評價考核效果,不利於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3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臨床醫學教學改革途徑分析

  在臨床醫學教學中,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非常關鍵,而這也是確保學生未來發展的關鍵。針對於此種情況,需要對臨床醫學教學進行有效的改革,通過完善教學體系,不斷的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競爭力,促進學生未來更好的就業和發展。

  3.1實踐與理論結合對學生展開臨床醫學技能的培訓

  通過以上的分析瞭解到,當前臨床醫學教學中存在理論與實踐脫軌的現象,整體教學效率不高,更不利於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因此,應對臨床醫學教學培訓進行改革,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效的結合,才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5]。首先,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能將注意力全部放在理論知識教學中,更應體現出臨床醫學教學的實踐性,才更有利於學生對臨床醫學知識的認識。其次,在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教學的過程中,要適當的引入實踐案例,更有利於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且,對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也有著極大的作用。

  例如,可以採用分組的方式,讓每個小組針對理論知識來進行實踐模擬,小組的每個成員都演繹著不同的角色,在演練中不斷的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而且,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對學生展開教學,可以有效解決以往理論教學中給學生帶來的枯燥、乏味感,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再次,將理論與實踐結合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要培養學生臨床醫學技能,同時還應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以往對學生開展的臨床醫學教學中,雖然實踐教學較多,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在不斷的提升,然而,受到傳統教學的影響,經常忽略對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因此,在臨床醫學教學改革下,必須要注重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

  通過大量的實踐調查發現,在學生見習的過程中,由於學生缺乏與患者的溝通,使得學生在接觸患者時經常會出現焦慮、緊張的情緒,影響到學生臨床醫學綜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非常重要。在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服務心態、職業道德,加強與患者之間的溝通,瞭解患者的需求,做到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才能更有效的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更有利於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有助於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

  3.2對臨床醫學教學課程體系的改革

  課程體系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著臨床醫學的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效果,而結合以上的分析瞭解到,當前臨床醫學教學課程體系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對此,應不斷的對臨床醫學教學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和完善[6]。

  首先,對課程體系的改革應引起相關領導以及相關部門的重視,應根據實際的情況對課程體系展開研究,將課程體系的改革作為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重點工作。其次,應加強對現階段臨床醫學教學課程體系的分析,瞭解哪個環節存在缺陷,哪個環節在受到傳統教學的影響而存在著問題,這都是課程體系改革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通過對問題進行全面的分析,才更有利於抓住課程體系改革的關鍵點,例如,對課程授課時間、實踐課程體系、臨床醫學教學課時等進行鍼對性的分析,解決當前臨床醫學教學執行體系中存在的問題,不斷的對其進行改進和完善。

  再次,對臨床醫學教學課程體系改革的過程中,應抓住課程體系改革的重點,合理安排臨床醫學課程,將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結合,規避傳統理論與實踐脫節而給學生的學習造成影響的問題,避免走傳統學生死記硬背消耗大量的時間卻未能有效的將知識消化的現象,要讓學生在理解中學習知識、在實踐中探索知識。另外,臨床醫學教學課程體系的改革應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瞭解學生的學習需求,課程體系的改革要本著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為主,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效的結合,讓學生切身感受實踐環境,給學生的學習以及對知識的探索帶來一定的幫助。

  最後,對臨床醫學教學課程體系的改革,應加強與醫院之間的合作,通過與醫院共同研討開展臨床醫學專項人才培養計劃,為學生的實習提供良好的環境,同時,在醫院實習的過程中,應鼓勵學生對理論知識進行運用,不僅起到了鞏固理論知識的作用,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自身實踐能力。另外,在學生綜合能力培養中,應引導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敢於質疑,對專業技能、專業知識進行質疑,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良好學習習慣,更有利於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的良好發展。

  3.3對臨床醫學教學評價考核體系的改革

  通過以上對臨床醫學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現狀的分析瞭解到,臨床醫學教學評價考核體系不夠完善,而且,有很對評價環節都有待改革,例如,評價體系的改革、評價方式的改革、評價內容的改革等。首先,應對評價體系進行改革,對於學生來說,評價是充分認識自身的不足以及糾正問題提升能力的關鍵環節,因此,在對評價體系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應充分站在學生學習的角度上去思考,以學生為中心,瞭解學生的學習需求,並將其融入到評價體系中,從而保證評價體系的改革更適合學生的學習。

  其次,應對考核的方式進行改革,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瞭解到,現階段臨床醫學考核的方式主要以筆試為主,缺乏對綜合能力的考核,不利於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甚至很多學生為了應付考試而採取一些不正當的手段獲取較高的成績,但其實踐能力卻達不到醫院的用人要求。

  可見,考核方式的不合理將會給學生的能力提升造成極大的影響,甚至是影響到學生未來的就業和發展,因此,在臨床醫學教學改革中,應重視評價考核方式的改革,不僅要注重學生筆試考試成績,更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與患者的交流能力等,在考核中,應結合學生日常的學習表現來對其進行綜合評價,充分體現出評價考核的全面性,同時也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再次,應注重評價考核內容的改革。

  評價考核內容的改革應確立改革目標,不能盲目的制定評價考核內容,如果考核內容不適宜,將會給學生的評價考核效果造成直接的影響。為了避免這類情況的發生,需要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調查,根據調查的結果,再製定考核內容,從而保證考核內容的適宜性,提升評價考核效果。

  4結語

  綜上所述,在科技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臨床醫療水平也在不斷的提升,而臨床醫學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在開展臨床醫學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然而,作者在對當前臨床醫學教學的調查中發現,現階段臨床醫學教學的實踐課程並不多,教師過度注重學生的理論性教學而忽略了學生的實踐教學,不利於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作者結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經驗,以及自身對臨床醫學教學的瞭解,主要提出了實踐與理論結合對學生展開臨床醫學技能的培訓、對臨床醫學教學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對臨床醫學教學評價考核體系進行改革等幾方面教學改革措施,希望可以引起教師的重視,進而通過做好臨床醫學教學改革工作,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良好發展。

  篇二

  《 基礎醫學教學中比較行為學課程開設探討 》

  1前言

  比較行為學是比較醫學的一個分支,是一門多學科、多層次相交叉的邊緣性、綜合性學科,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對人類行為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並通過研究動物模型的行為內涵,建立可以評價的行為研究方法與人類行為內涵的比較,進而為人類行為研究提供基礎。比較行為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行為的遺傳學傾向、行為的生理基礎、動物行為特點和研究方法、自發和社會行為研究方法、認知行為研究方法、攝食行為研究方法、阿爾茨海默病動物模型及研究方法、帕金森病動物模型及行為研究方法等。本課程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對生物體行為的瞭解,也可以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基礎醫學課程奠定基礎。

  2教學概況

  吉林醫藥學院面向本科各專業開設了比較行為學選修課,內容涉及行為的遺傳學基礎、齧齒動物的行為生理學、動物行為特徵及研究方法、齧齒動物的自發與社會行為研究、認知行為研究方法、攝食行為模型與研究方法、運動行為研究方法、跑臺與動物模型運動研究、阿爾茨海默病動物模型及行為分析、精神疾病動物模型及相關行為學研究、帕金森病動物模型和行為研究方法等。

  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性質不同,且學生多憑興趣選取,所以在教學方法上可更加靈活多樣,教學中採用多媒體結合視訊的教學形式,且二者佔用學時相同,因而更為生動地展現了相關行為學案例,同時教學中結合了課堂討論、課後作業、課前提問等方式,不僅使學生加深理解,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更加深刻的學習氛圍,開闊視野,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課程考核採用作業和平時成績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講完相應的知識點,讓學生根據知識點查閱資料,圍繞知識點書寫相關課題的近幾年研究成果,完成作業,回收率達到100%。平時成績主要考察學生平時課堂表現。課程結束後,對課程學習情況等進行問卷調查,瞭解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情況以及意見和建議,不斷完善課程教學。

  3問卷調查

  在課程結束時,對選修本課程的各專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範圍包括2013級臨床醫學、醫學檢驗、醫學影像、護理學、預防醫學、藥學等本科各專業共124名學生,幾乎涵蓋了所有醫學相關專業;調查內容主要包括選修該課程的原因、課程中印象深刻的內容、期望學習的內容等,期望通過調查能夠了解學生選修這門課程的真正原因、在修習這門課程中的收穫以及對這門課程更高的期望等,從而探討這門課程在醫學相關專業開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發放124份問卷調查表,收回有效問卷117份,有效回收率為94%,調查主要專案內容及結果如下。

  1***關於選擇比較行為學課程原因的調查。結果顯示,66%的學生是因為對這門課程感興趣,因好奇而選修的學生佔19%,只有5%的學生僅為修學分而選擇該門課程,其他原因佔10%。結果表明,多數學生***85%***在選擇這門課程的時候是以興趣愛好為主,說明醫學相關專業學生對這門課程感興趣或者好奇的程度非常高,也間接反映出在醫學相關專業開設這門課程的重要性。

  2***關於對印象深刻內容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動物行為特徵和人類相關疾病等方面的內容印象較為深刻,分別佔到64%和36%,其他***表觀遺傳學等***佔4%。提示多數學生對行為學方面的知識以及人類相關疾病方面的學習興趣和效果較好,這些都是學生平時感興趣但沒有機會深入學習的內容,因而在課程結束後對相關內容印象非常深刻。

  3***關於對期望學習的內容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學生期望更多地瞭解人與人以及人與動物方面行為比較的內容***分別佔21%、15%***,說明學生在選修這門課程後,期望瞭解更多相關知識,這也反映出這門課程對學生的意義。從問卷調查結果中發現,醫學相關專業的學生對比較行為學課程感興趣程度非常高,一部分學生對這門課程不瞭解,因為好奇選擇這門課程,更多的學生對這門課程是充滿興趣的,期望瞭解相關知識。

  而經過課程學習後,多數學生對課程內容掌握較好,尤其是關於動物行為和人類相關疾病方面的內容印象更為深刻,這些內容一方面是與生活和專業密切相關的,如自閉症、帕金森等人類相關疾病,另一方面學生對動物行為感興趣程度很高,因此,學過之後印象極為深刻。而且多數學生對比較行為學課程內容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和期望,也表明學生在學習過後,不僅瞭解和掌握了這門課程相關內容,而且期望學習更多,體現出很強的求知慾,而這種興趣和求知慾正是學生在醫學課程學習中最為缺乏的,也是醫學教學改革中期望激發的。

  隨著基礎醫學發展進步,各學科的知識不斷擴張,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不斷衍生大量邊緣學科和綜合學科。比較行為學作為一門多學科、多層次相交叉的邊緣性、綜合性學科,與行為學、解剖學、遺傳學、生理學、藥理學、病理生理學、醫學機能學、臨床醫學等有很深的關聯性,能將基礎醫學教學中的很多學科聯絡在一起,從而加深學生對基礎醫學各學科的學習慾望,這正是這門課程開設的重要作用。

  4意義

  比較行為學與醫學專業學生的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習關係密切,通過比較行為學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層次地理解醫學課程。如行為與遺傳學密切關聯,比較行為學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基因如何影響和控制行為;行為學與解剖學及生理學相關,每一個物種都會不斷接受來自環境的各種刺激,為了生存和繁衍,必須具有可接受各種資訊的感受器,還需靠效應器和內分泌系統對外界刺激做出適當的反應,通過比較行為學的學習,可以加深對解剖結構及相應生理學知識的理解;行為學與藥理學、病理生理學及醫學機能學有關聯性,比較行為學研究中常用的各種動物模型,包括學習記憶相關的疾病動物模型如瞬膜條件反射模型、創傷性腦損傷動物模型、腦缺血模型、老年痴呆模型、帕金森病動物模型製備等,這些都需要藥理學、病理生理學及醫學機能學知識為支撐。

  在模型製備的基礎上,還可以引導學生學習一些機能學實驗,如研究學習記憶行為學的迷宮***Morris水迷宮、T型迷宮、放射狀或輻射狀迷宮、Barnes迷宮、高架十字迷宮***、場景性和提示性恐懼條件反射、被動和主動迴避實驗、物體識別實驗、條件性厭食症、瞬膜條件反射、嗅覺任務實驗及種群識別等實驗。為適應21世紀醫學科學和衛生事業發展的要求,很多高校陸續開展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教改模式,比較行為學作為各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學科,有利於基礎與臨床學科內容之間的結合,有利於提高基礎醫學課程之間的內在關聯,有利於學生豐富知識與提高能力。

  5結語

  比較行為學能拓寬學生的知識口徑、優化知識結構、提高醫學素養,有助於醫學生對基礎醫學知識的理解,更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於醫學院校本科生學習基礎醫學課程很有意義。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