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四年級語文教案

  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教案你準備好了麼?,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可以幫助到大家!

  ***一***

  登飛來峰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看過黃山上的飛來山嗎?***出示圖畫***……你們覺得奇怪不奇怪?山上為什麼會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們來看王安石是怎麼看的?

  二、朗讀《登飛來峰》

  1、教師範讀,學生輕吟。

  2、全體學生齊讀並背誦。

  三、在教師的點撥下品味全詩。重點品味蘊含在詩中的哲理。

  1、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點撥要點:

  首句點明瞭地點,第二句緊承首句而來。通過具體的描寫,進一步突出飛來山上“千尋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鋪墊,在此基礎上,詩人自然地寫出三四句:不怕浮雲遮住了遠望的眼光,只是因為身在最高的層次。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2、本詩是一首哲理詩,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來的?

  點撥:①哲理是從具體的情境中自然提煉出來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加以表達的。即哲理的詩化,詩化的哲理。

  ③由學生談談對這兩句蘊含深刻的詩的理解。

  四、質疑活動

  1、《登飛來峰》前兩句,後兩句的側重點各是什麼?

  2、“不畏浮雲遮望眼”中的“浮雲”在古代詩歌中常被用來比喻讒佞之類的小人或其他消極事物。王安石此時還沒有受到什麼挫折或打擊,應該說他的心境是積極的,但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呢?

  3、詩人借登飛來峰觀賞景色,闡明瞭一個怎麼樣的哲學道理?同時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五、討論活動,邊討論邊板書

  ①②描寫景物——充滿生機

  ③④抒發情懷——躊躇滿志

  小結: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作於王安石29歲時。這是他出世以來,初顯才能,胸懷包負的時期,表達了詩人躊躇滿志的情懷。全詩將寫景與抒懷緊密結合起來,從而突出了詩的主題。

  六、競賽搶答活動

  搶答題

  1、王安石_______***朝代***傑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為_____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學。唐宋八大家***

  2、解釋加點字的意思

  ①千尋塔*** ******指應天塔***

  ②聞說雞鳴見日升***  ******這裡是“聽到”的意思***

  ③不畏浮雲遮望眼*********怕***

  ④只緣身在最高層***  ******因為***

  3、“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一句採用***  ***手法,點明飛來峰,千尋塔的高峻陡峭。***誇張***

  ***二***

  小兒垂釣一、談話匯入

  在唐朝的眾多詩人當中,有一位叫胡令能的詩人特別富有傳奇色彩。胡令能原本是個加工鏡子和鐵器的工匠。有一天,在睡覺的時候,他夢見一個神仙把他的肚子剖開,放了本書在裡面,醒來以後,他就變得很會作詩了。而在他的詩中,咱們今天要學的這首《小兒垂釣》是最為有名的。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自主識字。

  1 聽老師讀這首詩,注意聽清字音。

  2 請大家各自試著讀一讀,在拼音的幫助下把字音讀準。

  3 和同桌相互檢查生字讀音,一起想辦法記住這五個生字。

  4 集體認讀生字,給大家說說你的識記好方法。

  5 各自練讀古詩,練好了就讀給大家聽一聽。

  三、自主學習,讀中感悟。

  1 熟讀詩句,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做上記號。提出問題。

  2 聯絡解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稚子:年齡小的孩子。綸:釣魚用的絲線。

  垂綸:釣魚。莓:一種小草。

  苔:苔蘚植物。映:遮住

  借問:向人打聽。應:理睬。

  3 探究與爭論:

  “招手”一詞歷來有兩種理解,一種意見認為,“招手”指擺手,意思是:呀,別過來,別嚇跑了我的小魚兒!另一種意見認為,“招手”就是招手,意思是:噓,別出聲,湊過來,我指給你看!數百年來,許多專家、學者爭論不休,至今沒有定論。你贊同哪一種意見呢?

  4 朗讀背誦古詩

  作者只用了短短四句話二十八個字把一位垂釣孩子的外貌、姿勢、環境、神情勾勒得生動傳神,躍然紙上。讓我們把自己當作這個垂釣的孩子,帶上動作來朗誦這首詩吧!

  四、拓展積累

  ***三***

  送元二使安西一、溫故知新,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共同感動於高適與董大知己相別的感人情景,今天,讓我們再走進清雨紛紛的渭城,領悟王維的送別情懷。

  ***板書課題***

  [開頭的設計實際上就是為了後來引導學生感悟兩首詩的異同作了一個鋪墊,同時也試圖創設一種情景,幫助學生快速的進入別離的情緒]

  二、以讀促悟,探究新知

  1、課題入手解題析意

  師:同學們和老師輕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明白了什麼?

  生回答

  2、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師:正如同學們所說,詩的題目已經讓我們獲得如此多的資訊,那詩的正文一定更值得我們去挖掘。現在請同學們初讀課文,看看課文主要講的是什麼?

  生讀文

  師:好,同學們,我相信大家對詩的內容有了一定的瞭解,現在誰能說一說?

  生彙報自己的想法。

  師:同學們概括領悟能力之強令老師折服,現在請同學們想想朋友送別時心情會如何呢?誰願意把這種依依惜別之情讀出來?

  學生讀文,並互相進行點評。並齊讀

  3、品詞析句深入探究

  師:同學們讀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們想真正讀出詩人的情懷,那只有深入詩人的內心世界,瞭解詩文的具體意思,現在請同學們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詩文意思。

  學生自學後有不懂的地方進行小組討論。

  進行彙報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師:有了理論支撐,相信同學們的朗讀一定更聲情並茂,誰願意讀一下?喜歡讀的同學可以站起來讀。

  生自願讀文

  師:再讀詩文,你對詩或者是詩人與元二之間的情誼有什麼更深的感悟麼?

  生按照自己的體會回答

  [此環節有太多令自己感動的地方,比如在設計上作到了從題目入手,帶著目的去讀,每一次讀都有一定的任務,使學生從課的開始便保持著一種閱讀期待,直到課程的結束。尤其是在分析詩句意思的環節,更是能夠讓學生從字到句,由句及篇的進行分析。除了在設計上自認經高老師指導後有了一定的進步外,在學生的表現中我更是體會到了什麼是驚喜:首先學生能夠認真的傾聽別人的談話內容了,並且能夠針對其發言內容補充談的不夠具體全面的地方,尤其是有的同學還能夠根據他人的發言激發自己的全新體驗,聽來讓人耳目一新,像楊爽同學對“渭城朝雨悒輕塵”一句獨特的理解,充滿了兒童的天真,又充滿那種兒童對友誼的珍重。

  當然,在本環節中也有著有待加強的地方,比如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應變換一下小組發言人,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感受成功的機會]

  三、對比探究,拓展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