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基本教育理論的論文

  教育基本理論研究作為基礎研究,是教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30年來,教育基本理論研究從當初的貧乏發展到今天繁榮,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教育基本理論的獨特探索》

  摘 要:葉瀾《教育概論》的問世,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和使用,可以說對每一個致力於教育研究的學者都有著深遠的影響。這本《教育概論》區別於其它教育著作,緣由對教育這個概念的獨特的見解,使我們對教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探討。本文主要從“什麼是教育”、“教育與社會”、“教育與人的發展”三方面對此書進行理解和學習,並談論一些淺顯的看法。

  關鍵詞:教育;教育整體;社會系統

  葉瀾1983年在東北師範大學開始獨立講授教育概論,當年還沒有現成的教材和大綱,教學即科研。在教學與科研中,她對已有的《教育學》基本理論的一系列問題與答案作了批判性反思,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和一系列觀點。1991年,出版了不同於前人並具有其獨特價值的《教育概論》。這本書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和使用,可以說對每一個致力於教育研究的學者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有一些學者認為葉瀾的《教育概論》思辨性太強,但筆者認為,這本書對於建構教育學框架有很大的幫助。能夠使人對教育有一個系統的把握,對待紛繁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點也能有一個理性的認識。葉瀾的這本《教育概論》區別於其它教育著作,是因為她對教育這個概念的獨特的見解,使我們對教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探討,在我看來葉瀾對教育理論的獨特見解有以下幾點。

  1 重新認識“什麼是教育”

  葉瀾首先提出了“教育整體”的觀念,即把《教育概論》的研究物件規定為“教育整體”,主張把教育作為一個系統來研究,而不是隻取其中的一個部分來研究。她把教育歸屬於複雜、開放的社會系統,所謂複雜的開放系統相對於簡單的封閉系統而言是指存在著兩個以上內在聯絡的要素,並與環境有著聯絡和發生相互作用的,具有整體功能的系統。[1]從整體上對教育系統的分析,有助於改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對教育簡單化或片面的理解。如認為教育就是單純的學校教育,教師對學生的教育,看不到教育與社會以及其他子系統的聯絡和相互作用等等。把教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作為一個系統來研究,可以使教育學習者、研究者深入的瞭解教育、並意識到教育在個體、社會、經濟中起著何等重要的作用。它關係著方方面面,不論是社會、經濟、文化、人口等等社會因素都與教育息息相關、相互作用。其次,關於“教育的內涵”本身,葉瀾突出了教育活動“人為性”這一教育與自然的重要差異;突出了教育活動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這一與其他社會活動的重要差異。並且指出,人類的教育活動與動物的相比,最大的差別是在其社會性上,並提出教育一開始就是一種社會性和為了社會的活動。

  正因為教育的作用物件是人,基於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關係的複雜性,基於對教育的獨特認識上,葉瀾還提出了複合主體論。這區別於以往只承認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主體,把受教育者看成只是接受教育、被教育者認識和塑造的物件;以及只承認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否認教育者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的兩種觀點。在《教育概論》中葉瀾逐層次的探討了這個觀點,相對於教育活動中的其他要素,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處於主體地位,與其他要素構成了第一層面的複合主體;在教育過程中每個活動者又一身兼有主客體的雙重“身份”,兩者又呈現出多層次的複合主客體的關係;在學的活動中,受教育者是學的主體,教育者卻成了學習者學習者所必須的條件和客體之一,此時在複合主體內部又呈現出互為客體和條件的複雜關係。“這一觀點突破了上述兩極式的思想方法,呈現出了一種獨特的關係性思維和過程性思維的方式。這一思考方式為日後“新基礎教育”教學過程觀、教學評價觀等的提出奠定了基礎。”[2]

  2 系統地分析“教育與社會”的關係

  首先從歷史的角度,研究作為整體的社會大系統與作為社會大系統的組成部分之一的教育子系統之間的關係。“力圖通過人類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各社會形態與該社會的教育之間關係的分析,展示教育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而形成、演化的歷史過程,指出每個階段教育的特點及其這些特點形成的原因,並縱觀歷史發展全過程,揭示教育與社會發展之間的規律性聯絡。”[4]使我們清晰的瞭解到,社會某一方面的作用並不能直接影響導致教育上的變化,而是由社會歷史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面綜合作用而導致的。通過對這一方面的理解使我們明白在分析、認識教育的作用時,決不能離開對社會總特徵的研究,要在還原並認清當時的歷史現狀下,分析、認識教育的作用。否則就會使自己的認識片面化和簡單化,就不能正確處理教育與社會的關係。同時既要辯證的看教育與社會的相互聯絡,不能忽視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其次分析教育子系統與其他主要的社會子系統的關係,更為深入細緻的認識教育與社會各方面關係。教育子系統與其他社會子系統有著密切的關係,時而相互促進,時而相互制約,隨著時代的發展,呈現出十分複雜的關係狀態。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我注意到一個問題,社會本位觀對我國教育的影響,教育能否更好的為社會服務總是各方關注的焦點,總是把其他領域活動或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內容、要求、方式,直接搬到教育領域裡,並強調即時效應。社會上掛什麼風,學校裡就掀什麼浪。這種直接搬運完全無視教育自身特點與活動的內在規定性,表面看來是使教育緊跟社會需要,為社會服務,但實際效果非但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反而連教育本身也受到極大的破壞。因此,以此為戒,我們在看到教育子系統與其他社會子系統良性的關係外,也要正確認識其相互作用,採取有效的改革來取得教育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相對平衡。

  3 “教育與人的發展”關係的新思路

  為什麼在研究教育時要突出受教育者個體發展的關係呢?為什麼只研究教育與社會的關係還不足以認識教育的全部,也不足以把握教育活動的內在規定性呢?這是因為教育的物件是人,教育的直接作用是影響人的身心發展,教育的價值與功能最終主要是通過受教育者的變化來實現的。“教育的任何一種社會功能的實現都離不開受教育者個體品質的形成與發展,如若不研究教育與受教育者個體發展的關係,不按這種關係存在的規定性組織與開展教育活動,那麼,再美好的教育也不能變成現實。”[5]對於一個教師來說,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接觸最多的是學生。認識教育與個體的關係對教師有效開展教育活動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如若不研究教育與人的發展關係以及自己作為人的本身,就不可能與他人的心靈溝通,也不可能成為一個能對學生心靈成長產生積極影響的好教師。

  葉瀾認為教育學首先要把個體作為一個複雜的整體來研究,而不是把人的某一方面作為自己的研究物件。同時,她主張用動態變化以及在深入研究人的發展特殊性的基礎上研究教育與個人發展的關係。葉瀾提出的“二層次三因素”的動態關係模式。強調了兩點:1、人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人的身心兩方面不斷變化、建構的過程。2、發展的主題是“人”,而人的發展與生物學意義上的其他生命發展有著重要的本質區別。在我看來葉瀾能提出“二層次三因素論”這個新的因素論與她系統性的看待教育問題的思維方式有關。“二層次三因素論”在吸取其他因素論的合理思想的同時,又凸顯了自己的獨特性,系統而又有層次的介紹、分析了影響個體發展的因素。在理解上也為我們建構了一個可參考的理論結構框架。我想在我們理解理論的同時,也為我們在學習理論的道路上形成科學的理論思維提供了一定的幫助。

  葉瀾的每一章、每一節的內容都能夠給讀者一些啟示,例如對教育的認識,要對“教育”這一概念作一界定,這絕不是一件易事。但葉瀾教會我們用系統的思維去界定教育,把教育當做一個整體來看,這一思考方式為日後理解教育,教育思想奠定了一個好的基礎。此外葉瀾的《教育概論》雖然是一本教材,但卻是通過展示自己的思路、把問題與不同觀點擺出來的呈現方式,使學生在教學時,不只是聽,而是與教材的作者一起思考;不僅分析觀點本身是否正確,而且分析得出觀點的思維過程與思維方法是否正確。使得通過課程的學習,不僅認識事物、掌握知識,而且提高思維能力,特別是批判思維的能力。除了教授知識外,還培養了讀書人探討,思考的能力,激發問題意識,以及謙遜的美德。眾所周知。許多專家學者在學術界很有影響力,因此很多時候他們所說的就是“真理”,而葉瀾教授卻沒有“學者”架子,在序的末尾有這樣一段話:“就像一個人一樣,一本教材不可能完美無缺,也不可能保羅永珍,它只能在事先選定的圈子裡做文章,它的成熟度實際上是執筆者學術素養和理論成熟度的表現。對於我來說,寫此教材是盡力了,但未必令人滿意。因此,這本教材若能引起使用它的同志的興趣和思考,並從中有所得益,我就獲釋了;若能引來一些談論,我就興奮了;若能有更多本勝於它、不同於它的教材誕生,那我就舉起雙手歡呼了。”這段話生動反映了作為一名“學術人”的追求。也許就是這種謙遜謹慎的風格造就了她今後的不凡的事業。留給我們的知識、美德也是無限寶貴的。

  [參考文獻]

  [1]葉瀾.《教育概論》.

  [2]李政濤.追尋中國教育學重建的原點―“生命、實踐”――葉瀾學術思想及研究實踐述要.《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

  [3]李政濤.追尋中國教育學重建的原點―“生命、實踐”――葉瀾學術思想及研究實踐述要.《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

  [4]葉瀾.《教育概論》.

  [5]葉瀾.《教育概論》.

  [6]葉瀾.《教育概論》.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