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娃娃家教育隨筆

  娃娃家是小班獨有的一個區域,也是小朋友們最喜歡的一個區域!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篇一

  娃娃家是學前幼兒最喜歡並善於模仿學習的角色遊戲。2-3歲的孩子在遊戲的表徵水平大都是停留在擺弄玩具上,進入小班後,為了豐富遊戲的清景,我們增加了角色的扮演如:爸爸、媽 媽、姐姐、寶寶等,孩子們非常的感興趣。

  區域活動開始了,瑞瑞和小李在娃娃家玩,只聽見“哇”的一聲,我趕緊走過去一看原來是瑞瑞哭了,我問:“瑞瑞你怎麼了?”瑞瑞:“他搶我的煤氣灶。”小李大聲說:“我沒有煤氣灶怎麼燒菜呀!”說著也快要哭出來了。我趕緊讓他們放下手中的煤氣灶,問:“你們今天在娃娃家裡做什麼? ”“我當爸爸,我當媽 媽”他們異口同聲的回答。“那你們的爸爸媽 媽在家裡是不是也像你們現在一樣搶東西呀?”他們倆個直搖頭。“對呀,爸爸媽 媽是一家人,要相親相愛,你們今天當的是爸爸媽 媽,所以也要相親相愛,相互謙讓好嗎?”他們倆個聽後使勁的點了點頭。然後小李把煤氣灶遞給了瑞瑞,說:“家裡媽 媽做的飯最好吃,你今天當媽 媽,你來做飯吧。”

  反思:我班幼兒進入小班集體生活才一個月,大多數初次接觸角色遊戲,所以很喜歡扮演其中的角色,特別喜歡當爸爸媽 媽。但是一旦他們真正玩的時候有經常會忘記自己扮演的角色,於是就出現了“爸爸”和“媽 媽”爭奪東西的場面。

  指導策略:在遊戲中,教師應該經常提醒幼兒,生活中的爸爸和媽 媽是怎樣做的?寶寶又應該怎麼做?寶寶可不可以碰煤氣灶?爸爸和媽 媽能不能搶東西?相信多一些這樣的引導孩子間的爭搶行為會慢慢減少。

  篇二

  娃娃家是小班獨有的一個區域,也是小朋友們最喜歡的一個區域,在這裡,他們可以盡情任意的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當爸爸,當媽媽,或者哥哥姐姐都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在區域裡進行遊戲。

  在我班上也有一個溫馨可愛的娃娃家,小朋友們都很喜歡,卻不知道要怎麼玩,於是第一次進行活動前,我先幫小朋友分配好不同的角色,樂樂是媽媽,晨晨當爸爸,小宇是哥哥,百惠是妹妹,而不同的角色我也給予了不同的任務,比如媽媽負責做菜,爸爸要負責打掃房間,哥哥帶妹妹一起玩娃娃等等。

  剛開始小朋友們都玩的特別起勁,可沒過一會就開始各玩各的了,我發現後立刻提醒小朋友們,可是沒到三分鐘就又開始玩別的了,要麼就是忘記了自己最開始所扮演的角色。

  當天,我想了很久,為什麼小朋友們會忘記自己最開始所扮演的角色呢?為什麼大家會融入不在一起玩呢?後來又一次區域活動我問晨晨,你扮演的角色是 爸爸,為什麼不去打掃房間呢?晨晨告訴我在家裡爸爸從來不打掃房間。我這才明白原來我所以設計的“爸爸”根本沒有按照孩子們日常生活自己所知道的爸爸那樣。

  接下來進行的區域活動,我都會事先詢問小朋友們在家裡他們所知道的“爸爸”、“媽媽”、“哥哥”、“姐姐”是怎麼做的,根據每個寶貝所知道的稍加改變,終於讓每個小朋友都認真的加入遊戲了。

  其實區域活動不止要讓孩子體驗遊戲,更重要的是讓他們體驗生活,體驗他人。

  篇三

  “娃娃家”是小班幼兒來幼兒園玩角色遊戲的第一個主題,是這個年齡段的幼兒最喜歡的主題。但由於幼兒經驗缺失,幼兒在為玩遊戲時經常出現遊戲情節單一,重複性動作多,遊戲時間持續較短等問題。

  本次幼兒的遊戲水平比前兩次提高了許多,首先,幼兒的角色意識增強了,不管是扮演爸爸的還是扮演媽媽或者客人的,他們抱寶寶、喂寶寶的姿勢都更有樣子了,而且基本上懂得自己的任務。其次,在老師的引導下,能用禮貌用語進行對話,並能在老師的提醒下收拾玩具材料。

  但是也發現了些許問題,由於老師的語速偏快,幼兒在回答問題的時候,聽不清楚問題;輔助材料不夠多;在用禮貌用語問好的時候可以引導每個角色的幼兒都可以進行問好,讓幼兒都能充分運用到禮貌用語。

  在以後的角色遊戲中,我將針對以上發現的問題進行整改,讓幼兒在遊戲中發揮自己的職責,體驗遊戲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