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教學反思案例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活動;也是回顧教學——分析成敗——查詢原因——尋求對策——以利後行的過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小學五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的教學反思案例,希望對你的教學有幫助。

  小學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教學反思案例1

  《竊讀記》教學反思

  這是人教課標版五年級上冊第一組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是女作家林海音的一篇記述童年經歷的記敘文,又與本組單元“讀書”的主題特別契合,學生學習起來比較親切。

  第一,圍繞課題,學習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把握主要內容雖然不是五年級的新授點,卻勿庸質疑是一個重點和難點,因此,要把培養歸納主要內容的能力貫穿五年級的語文學習之中。用“課題開花法”歸納此文的主要內容,可以化難為易。所謂“課題開花”就是根據課題質疑,然後把這些問題進行梳理就可以了。第一步,對文題顧名思義。弄懂“竊”即偷偷地思,“記”即記敘事情。那麼文題就是記敘偷偷地讀書的事。第二步,據文質疑。誰竊讀?在什麼時間竊讀?在哪兒竊讀?為什麼要偷偷地讀?第三步,閱讀課文,到文章當中尋找答案。人物——作者“我”,地點——書店,時間——放學之後,原因——家裡窮,買不起書,愛讀書的“我”自然要竊讀了。如此三步,聯絡起來,主要內容水到渠成。課文寫的是“我”小時候,因為家裡窮,沒錢買書讀,所以每天放學之後到書店偷偷讀書的事。最後,還要幫助學生強化這種“課題開花法”歸納主要內容的學習方法,並且在以後的學習中多多實踐運用,就能夠熟能生巧了。

  第二,抓住中心句,提領而頓,百毛皆順。

  本篇文章中第四自然段中“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集中概括了作者竊讀的百般感受。教學中引領學生破題而入,在初次會晤課文的時候,能夠尋找出文章的主旨所在,而後順藤摸瓜,按時作者以時間為序的描述,切己體察作者只讀不買,在閱讀中感受著書籍所帶來的智慧與快樂,卻時刻害怕被店員和老闆發現受到訓斥和驅趕交織在一起的難以言說的感受和投複雜的滋味,感悟小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未知的渴望。

  這種喜與懼交織的情感貫穿於文章的字裡行間,引導學生體會重點句子的時候緊緊捉住這一情緒體驗,就可能活靈活現地再現酷愛讀書的小作者竊讀的情形了,把作者抽象的語言描寫還原成形象場景,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基本功,也是學生語文能力的一個重要標誌。再通過充分地朗讀,達到人我不分的情感體驗境地,作者對讀書的熱愛,以及像小作者一般從小熱愛讀書的種子就會深深地植入學生的心田。比如作者借雨天讀書的情景是文章第六自然段集中描寫的,可以這樣進行學習。“這一段寫得好極了,反覆讀一讀,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心理描寫特別細膩:雨下得越來越大,我的心裡高興地喊著:“大些!再大些!”這是小作者的心底的呼喊,天遂人願,終於可以放心大膽地心情讀書了,這是天大的好事。在品悟的基礎上,反覆感情朗讀,傳達出作者喜出望外的心理,體會了心理描寫的好處,是讀寫雙贏的好事。

  動作描寫也相當傳神。“皺起眉頭,不時望著街心……”看似平常的二個動作,卻是小作者尋找讀書藉口的煞費苦心地表演,是偽裝給書店老闆看的。多機靈的孩子,多麼熱愛讀書的孩子。細節描寫使課文更加生動。

  讀寫連結。讓我們設身處地想象一下,為了能夠心安理得地多讀一會兒書,小作者可是費盡心機,她還可能假裝自言自語,會怎樣說些什麼呢?通過超文字閱讀,引導學生體會語言描寫也是把文章寫具體寫生動的一個有力武器,從讀學寫,走進文字的內心,內化語言,體驗情感,提升素養。

  第三,咀嚼語言,學習表達。

  語文課堂離不開對語言的咀嚼,在語言的叢林中穿行,才能深得其味。比如“急忙開啟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這個比喻句值得師生含英咀華。反覆呼讀,直到觸控到比喻的溫度,涵泳出比喻的精妙,再進行其它學習。

  把“我”比作狼,把書本比作食物,突出“貪婪”——對讀書的熱愛。一個“餓”字更加形象地凸顯了作者對知識的渴望,真如“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運用比喻可以更加形象地表達作者的意思,比喻是語言星空永遠閃亮的明星。

  教學有法,教無寫法。教師的任務是“用教材教”,把課文教活,讓語文成為學生的最愛!

  小學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教學反思案例2

  重視細節 提高實效

  ______《梅花魂》課堂教學反思

  事不可小看,細節彰顯魅力,細節成就完美。當我們工作時,我們要集中精力做好工作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以認真負責的心態對待每個細節。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工作更趨完美。就拿上課來說,我們的每一節課都是一次與學生共同完成教與學的的過程,每一節課都有該完成的教學目標,只有每節課都達到應有的效果,才能切實完成好教學任務。正因為如此,在課堂上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手段,從細處著手提高教學效果,對教師來說尤為重要。

  《梅花魂》是第二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梅花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的愈精神,愈秀氣。她是最有品格、最有靈魂、最有骨氣的”。她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梅花魂》這篇課文以梅花為線索,講了有關外祖父的 五件事,表現了這位老人對梅花的摯愛,表達了身在異國的華僑眷戀祖國的思想感情。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領會梅花魂的本質含義,體會外祖父的愛國思鄉之情。

  《梅花魂》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我在設計之初就始終堅持以文字為依託,希望引導學生對課文展開深入學習,從而使學生逐步明瞭課文中“梅花魂”的意義所在。

  在執教的過程中我圍繞課文展開了一層層教學,學生們基本上能隨著課程的進展逐步深入課文理解梅花的“品格”、“ 靈魂”、“ 骨氣”,從整體上,我的教學設計還是比較合理的,可是細節的處理不足使課堂效果有所減弱。

  不足一:朗讀不夠充分。

  在進入課文學習時我出示了閱讀要求,讓同學們圍繞要求展開朗讀。同學們很認真地開始了學習,可是由於我急於讓孩子們進入下一環節,當我讓學生停止學習時,同學們有一小半還未自學完。學生學習時間不夠充分就削弱了孩子們學習的效果。

  不足二:課件使用不夠充分。

  為了讓學生對“梅花”及“梅花魂”有一個直觀的瞭解,我在匯入課文學習時我就播放了用多幅梅花的圖片配以古色古香的民樂的課件,同學們在驚歎梅花的美麗之時,對梅花開放時的環境狀況有了一個清晰的印象。但我的課件使用還不夠完善,課後,我反思到應在課的後半段應再用一次圖片展示,也就是同學們理解了梅花魂是什麼時再一次演示課件,讓孩子們在優美的樂曲聲和美麗的梅花圖的氛圍中對“梅花魂”有一次感情的昇華,使他們再一次理解為什麼中國人對梅花情有獨鍾,為什麼身處異國的外公會對梅花念念不忘,倍加珍惜。

  從這堂課的教學過程,讓我有一個深刻的感受就是,也許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的設計很精巧,手段很先進,但我們的教學過程總會有許多不足,要想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更好,就必須時時從細處著眼,從小事著手,才能使課堂教學呈現更加完美的境界。

  小學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教學反思案例3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講述了圓明園當年的輝煌景觀和它的毀滅經過,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仇恨。從而激發學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我以建構主義的教育理論為基礎,教學中主要以“學”為中心,使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老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相關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知識。

  圓明園已從人類社會中消失了,昔日的輝煌已無法再現。這無疑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為了突破這一難點,為了讓學生切實有效地實現對當前知識的意義建構過程,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主要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運用多媒體創設了一個資訊量大且頗具人文色彩的環境來輔助教學。上課一開始,呈現在學生面前的就是一幅烈火燃燒下“圓明園的毀滅”的課題圖。大火燃燒在圓明園,更燃燒在學生的心田。接著,在悲涼的樂曲聲中,播放了一系列圓明園的廢墟圖。目睹此景,學生禁不住發問:圓明園為什麼會被毀滅?為什麼圓明園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帶著一串問題,學生學習的興趣一下子高漲起來,教學變“要我知”為“我要知”,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多媒體輔助教學對這節課的朗讀訓練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學時我不再是乾巴巴地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而是讓學生一邊聽著優美的音樂,一邊欣賞美麗的畫面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展示在學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樓等景點圖,把學生帶入了美不勝收、引人入勝的仙境,給學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學生的感官充分地調動起來後,他們面對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景觀,讀出了讚美、自豪之情,面對圓明園的毀滅,讀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二***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要擴大知識面,能根據需要來收集資訊,運用資訊。課前我佈置學生收集了大量有關圓明園的資料。在教學時,我又創設了一個情境,根據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將全班同學分為了歷史學家組、建築學家組、藝術學家組和政治學家組。學生可以任意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與組員們一同整理、研究自己收集的資料。培養了學生獲取、整理、加工資訊的能力。

  這節課的作業就是讓學生針對關於要不要重修圓明園這個問題,把自己的想法,觀點寫下來。同時,我給他們提供了一些網址,便於查詢更多的資料。這樣的設計,有效地體現了課堂學習延續,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收集資訊,運用資訊的能力。

  ***三***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意義建構的主動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儘可能把講解、提問的時間壓縮到最低限度。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探究學習。探究學習。同時我還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想法以及真實感受,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這是一節30分鐘的小課,在時間上把握得不夠好,超了兩三分鐘。其次,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完全調動起來,師生互動還不夠到位。

  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讓我體會到課堂教學要重視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的轉變,只有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才能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