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美學教育論文

  新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優美健康的音樂是審美主體獲得美感的重要源泉。”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音樂美學教育實踐之初探》

  摘要: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確立,我國教育事業獲得了蓬勃的發展。近年來,國家教委提出“應試教育”應向“素質教育”轉軌,各級教育部門開始重視和加強學校美育與藝術教育,將藝術教育作為轉軌的重要途徑之一。新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優美健康的音樂是審美主體獲得美感的重要源泉。”

  音樂自古以來就可以給人以感受美、認知美的感受,可以讓人們在感情上融入音樂當中。而美學教育又稱美育,是通過培養人們的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使我們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美育的主要任務是:***1***培養並且提高學生在感受美方面的能力;***2***培養並且提高學生在鑑賞美方面的能力;***3***培養並且提高學生在表現美和創造美兩方面的能力;***4***培養並且提高學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美育對德育、智育和體育都有十分積極的影響。美育通過用優美動人的藝術形象,幫助學生認識人們的生活、理想和鬥爭,從而使他們接受到生動的思想品德教育,促進他們的政治品質、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長。

  國民基礎教育的目標是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而美育又是國民教育中比較關鍵的一部分,其中,音樂作為一門特殊的教育,既有數學、哲學、邏輯學的抽象性,又具有能夠最深刻、最細膩、最明確直接地表達人的思想和感情的功能,開展音樂教育不僅能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鑑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也是向學生實施美育教育的主要手段。對於生理和心理都處在迅速發展時期的青少年兒童,他們的可塑性極高,對音樂的感受力也在逐漸發展。

  本文根據音樂的科學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結合本人在實際教學中的實踐,重新思考音樂審美教育對推動音樂教育事業向前發展的重要意義,以及探討研究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和提高素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方法。

  音樂審美教育的優勢在於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以及對學生品質的形成、情感培養、人格完善等,這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對青少年和兒童的音樂教育,其教學的重點在於從音樂的音響出發,使孩子們聽到音樂就感到快樂、喜悅,能讓他們從參與音樂中感到愉快,並培養他們具有在未來生活中探求音樂的態度。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注意科學性的教學方式,還要強調人文性。作為學生的指引者,應當適當地結合“學生的初級經驗”來進行發現性地學習,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向內心體驗音樂的表現價值”以及“啟發學生的幻想,去進行自我的音樂發明和塑造”。針對這樣的教學目的,筆者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教學實踐。

  一、審美感受――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

  20世紀初,美國具有影響力的音樂教育家薩姆爾・科爾在美國教育協會會議上說:“音樂教育的更崇高、更巨集偉的宗旨,是使一代大眾歌唱音樂並熱愛音樂。”音樂教育界越來越明確地認識到,音樂教育首先應使青少年兒童的心靈受到音樂的薰陶,讚賞音樂、熱愛音樂才是音樂教育之魂,因此培養學生基本的音樂能力應當先讓其體驗音樂的美感。具體的實施應當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不同的教材內容,選擇較貼近學生生活,宜於學生體驗和理解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學會用審美的耳朵和審美的眼睛去發現、探索音樂作品的美。

  二、審美表現――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

  從審美角度看,“美”依賴於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相互作用,作為引導者,應當適應學生的需要,對青少年兒童身體發展給予更大的注意,營造一種能夠激發學生興趣參與音樂活動的情境,使課堂與情境融為一體,促使學生自己與客體***音樂***進行溝通,在意境中感受到美,並且將音樂基礎和基本技能學習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通過審美的實踐,使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知識與技能。教學過程中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

  1.想象力。想象力是創造力的源泉。而音樂審美的想象會給學生帶來對於審美的享受,同時又能夠激發他們進行活躍的思維活動。引導學生對各種不同的音樂印象進行想象,並且調動他們注意不同音樂印象的音樂要素進行相互對照,從而作為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反應的線索。

  2.思考力。在音樂學科教學上,應從以前“記憶能力”向“思考能力”的方向轉變。為了提高孩子們的思考能力,首先應該讓他們感受到豐富的音樂音響,擴大對音樂的積累,同時通過音樂審美實踐使他們對音樂具有自由變換的能力。學生的思考應當在行動中進行,用時加以思考。在課堂上應該把歌唱、律動、合奏、欣賞等綜合起來,進行即興的節奏、旋律的問答,注意培養他們將以往在課堂中所學到的東西運用到音樂實踐活動中去。

  三、審美創造――審美創造力的發展

  感受美、鑑賞美從而創造美,這是審美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綜合性教學階段。一個人的審美創造能力也可以表現在各種不同的領域和水平上,能夠進行表演、彈奏、歌唱是創造,但能夠進行各種設計的學生便具有了一定的自覺意識,會主動地把美帶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去,這就是一種美的創造,也是學生審美創造力的具體展示,因此發展創造力性的音樂教育,要求音樂教育的指導者能夠使學習者充分發揮創造力,我們應當強調把學生的需求、接受作為課程設計的核心,使課程適應學習者,而不是學習者適應課程。避免在教學過程中機械識記、被動模仿,缺乏操作、動手和創造的機會,這樣不僅會扼殺青少年兒童的天性,其創造力更是會窒息。

  從整個音樂教學結構看,音樂基礎知識***樂理、視唱練耳等***和音樂技能***欣賞、歌唱、器樂演奏等***都是主要的教學活動內容。開展這些教學活動的目的是保證、促進更好地完成審美教育任務,而不是讓教學活動發揮一般性地教傳知識技能的作用,音樂知識、音樂技能在整個音樂教學結構中起到的是輔助作用。

  一切音樂的教學歸根結底都是審美教育,離開了音樂審美的準則和原則,音樂教學就有可能淪為機械、僵化和純技巧的境地。音樂的審美教育不僅能夠給予青少年兒童最大限度與效度的良性影響,可以充分地培養學生開朗、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性格以及學生的創造能力、創造意識,還能讓他們的天性得到崇高文化修養的陶冶,讓他們純潔的心靈得到美化。總之,審美教育的實踐研究給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並使他們的能力得到了綜合發展。教師作為引導者,應當將音樂審美教學滲透到欣賞、歌唱、器樂演奏、律動等各種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到審美的愉悅。

  參考文獻:

  [1][日]高狄保治.音樂學科教學法概論[M].繆裴言,林能傑,繆力,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2]蔡覺民.音樂課程教學理念與策略[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3]廖乃雄.音樂教學法[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4]章車啟.音樂教育教學經驗――中小學音樂教師叢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5]王少雲.也談提高學生審美能力[J].音樂研究,2006,7***下旬***.

  [6]孟凡玉.20世紀美國課程改革與音樂教育的發展[J].中國音樂學***季刊***,2001,***2***.

  [7]趙蘊平.音樂基礎教育的重要性[J].中國音樂學***季刊***,2000,***增刊***.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