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場創業故事

  有人在公司起步,有人在街道起步,也有人在菜場起步創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菜場創業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人生一手爛牌,他卻能夠打出富貴。他就是100多個國家很多主婦人手好幾個的密封容器——樂扣樂扣***Lock&Lock***的創辦^,身價近10億美元的金俊一。

  他,沒有顯赫家世,只有破落家道。

  他,沒有名校學歷,只有高中肄業。

  他,沒有富爸爸,只有破產窮爸。

  他是樂扣樂扣創辦人,金俊一***Kim Joon-11***。

  新出爐的美國《福布斯》雜誌“2011年韓國40大富豪”,2010年因為公司股票掛牌首度進入排名的金俊一,名次從26名推進到第22名,資產9.65億美元。這9.65億美元得來不易,全靠一個一個塑料盒辛苦堆砌而成。

  沒有富爸爸 從菜市場起家

  金俊一致富之路在韓國堪稱“非典型”,因為排在他前面的,只有兩個人跟他一樣,財富不是來自繼承,不屬於任何財閥家族。

  韓國的富豪結構,看看以下數字就知道:前40大富豪中,有23人來自財團家族,其中三星家族佔6名,LG、現代家族各佔5名。

  而金俊一家世不顯赫,爸爸還破產,欠了一身債。金俊一迫於家計,高中才讀了2年就決定輟學。當時他才16歲。憶當年,金俊一說:“我在期末考前退學,我必須趕快賺錢養家。”

  剛開始,金俊一在傳統市場裡賣廚房用具。1978年,他設了公司,但直到1998年開發出“樂扣樂扣”,金俊一的一手爛牌,才開始時來運轉。

  設立公司之初,金俊一是進口日本廚房用容器。他的一個朋友用親身經歷告訴他,做這一行,最後都會被原廠踢走。“我不希望下場跟他一樣。”他因此決定自己生產,但生意一直有氣無力。因為,會賣不代表會生產,會生產也不代表會經營管理。

  20世紀80年代,韓國工資一年漲了30%,金俊一撐得非常辛苦。致命的一擊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來臨,“生意像深海潛水,直線下墜”。現年58歲,頭禿得只剩耳上兩片頭髮的金俊一憶起當時,笑聲爽朗地說:“我下定決心要找到殺手級的產品。”

  他收掉生意,整整一年,他世界各地到處看展。愈看,懷裡揣著的“一定不能做”的產品名單愈長:會受文化差異或季節因素限制的不做、會破的不做、太重的不行、顏色太多不行***否則庫存會太複雜***……

  最後,他決定做透明塑膠容器。但前面有特百惠***Tupperware***、樂柏美***Rubbermaid***這兩家世界第一、第二名的品牌,金俊一需要找出完全不同的東西。

  回到韓國,他聘請一組研發團隊:“我們把許多產品的優缺點全部列出來,然後把他們的優點融合成一項產品。”最後,百分之百密封、透明,內容物一目瞭然的塑膠盒成為答案。同時為了節省空間,他的容器必須可以直接從冰箱或櫃子裡拿出來放進微波爐和端上餐桌當餐具,用完可以直接進洗碗機。

  同時,為了可以讓抱著小孩的媽媽只用一隻手就可以開關,這盒子不能像市面上主流產品一樣必須一隻手扶著,另一隻手沿著盒緣按壓蓋子。

  最後,金俊一的團隊設計出四邊掛扣,蓋沿用特殊矽膠,每邊“喀啦”壓一下,便能輕鬆蓋上,而且百分之百密封。

  產品是做出來了,但是,怎麼賣?

  不賣產品 解釋產品

  金俊一花了2個小時,到首爾一家折扣店,站在樂扣樂扣貨架旁,很多人被掛扣吸引,但很少人下手買。沮喪之餘,他了解到,示範是必須的。於是他派出推銷員到各個商場示範,銷售果然提升了10倍,但是成本也增加了。

  於是他又改變策略,改到電視購物臺上賣。這下成功了!銷售一飛沖天。

  2000年,金俊一開始進軍美國電視購物市場。一則樂扣盒裡裝一張美鈔,壓到水裡卻完全不會進水的廣告片,很快抓住觀眾的眼睛,播出第一天就賣了5000組,造成轟動,沃爾瑪和其他連鎖通路開始主動要求銷售。接著樂扣樂扣進軍德國,又創下電視購物頻道1分鐘賣出466套的空前紀錄。

  “我告訴銷售人員,不要賣產品,要解釋產品。”金俊一說。

  在海外市場四處開花

  樂扣樂扣如今賣至100多個國家。在倫敦哈洛德百貨公司可以買到它,在上海的超市也可以買到它。在上海,樂扣樂扣還從2006年起,連續5年蟬聯最受歡迎的品牌第一名。

  金俊一在上海開旗艦店時,店的對面是Prada、香奈兒、LV,表示樂扣樂扣和這些頂尖名牌是同等級的。“店本身比產品重要,”金俊一說,“賣產品之前,你要先打好品牌形象。”他同時也善加利用韓劇熱,請《大長今》飾演韓尚宮的樑美京代言。到這裡為止,好像一切元素都齊備,可以開始賣產品了。

  如今樂扣樂扣在中國大陸塑膠容器市場佔有率第一名。金俊一也已經進軍其他新興市場,先是印度尼西亞、泰國和越南,接著又攻打寮國、柬埔寨、巴西、智利和哥倫比亞。

  樂扣樂扣如今控制了韓國63%的國內市場,遠遠超越第二名特百惠30%的國內市佔率。去年樂扣樂扣營收大幅成長40%,達57億臺幣,淨利率高達43%。

  樂扣樂扣2010年4月在首爾掛牌,股票一上市,金俊一馬上變成富豪。因為他持有公司54%的股份,1.57萬韓元的掛牌價,讓他擁有的股票市值立刻超越一萬億韓元,躋身萬億元富豪榜。樂扣樂扣股票上市後一路上漲,到了4月底,漲幅累計已經高達142%,這也讓樂扣樂扣市值達到17億美元,金俊一個人持股價值也因此上升到9.65億美元。

  金俊一一半時間在海外跑,但是隻要他回到韓國,他花很多時間在公司總部一樓的旗艦店:“這地方讓我接近消費者,觀察他們的反應。”

  其實樂扣樂扣的公司不叫樂扣樂扣,而是海納開碧***HanaCobi***,但沒有多少人知道。金俊一自己也說:“沒關係,知道樂扣樂扣比較重要。”

  篇二

  “您好,我要1斤小芹菜、1斤純瘦肉、3盒土雞蛋。”規模不大的菜市場內,一個學生模樣的女孩每天都會手提購物籃,面帶微笑地在各個攤點來回穿梭,老練地挑選、採購各類菜蔬。她輕快的身影猶如一隻勤勞的蜜蜂,不免引得人們好奇地多看兩眼。

  她叫樓瑩瑩,是一名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幾個月前,她還在為了保住試用期的工作而傷透腦筋,如今卻成了居民區家喻戶曉的“送菜天使”。她打造的“菜場O2O模式”——菜易購,讓買菜變得像手機逛淘寶一樣簡單。只要你選好菜品,通過微信、電腦一鍵下單,她的團隊就會在一小時之內為你送菜上門。其方便、快捷、實用的功能和周到的服務模式大受附近居民尤其是90後年輕家庭的歡迎,每天的訂單讓樓瑩瑩她們忙得不亦樂乎。

  樓瑩瑩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大學畢業後,她被一家金融機構暫時留用,三個月的試用期滿後,才能決定最終的去留。這三個月,盡避她很努力地工作,但還是因為沒有完成一定的業務量而慘遭淘汰。失業後,她在家安安靜靜地呆了一個月,認真地思考自己想要的未來。那段時間,她幾乎每天都要陪媽媽上街買菜。買菜的過程中,她發現很多像她一樣的年輕人買菜時分不清菜品名稱,不會討價還價,辨認不出菜品的好壞且行色匆匆地趕時間。“我可不可以做個菜場O2O模式專門幫需要的人買菜?”樓瑩瑩從中發現了商機。想法很美好,但實現起來可不那麼簡單。在父母的支援下,樓瑩瑩聯合了幾個同學正式推出了她的菜易購。盡避微信朋友圈、QQ、菜場***等都有她們的廣告,可訂單卻寥寥無幾。苦苦支撐了一個月後,樓瑩瑩有點心灰意冷了。

  一次,她對正在看電視的媽媽說:“真羨慕電視劇裡那些生活條件優越的人,不用吃苦受累,應有盡有。”媽媽說:“還記得小時候我給你講過的一則寓言故事嗎?有一頭豬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就做一頭牛,工作雖累點,但名聲好,讓人愛憐。可牛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頭豬,吃罷睡,睡罷吃,不出力,不流汗,活得賽神仙。鷹聽了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隻雞,渴有水,餓有米,有住房,還受人保護。雞卻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隻鷹,可以翱翔天空,捕兔捉鼠……”

  聽完媽媽語重心長的小筆事,樓瑩瑩如醍醐灌頂。此後,她用十二分的精力投入到她的菜易購裡,她和團隊深入菜市場調查行情,精心設計了購菜流程,並承諾從選菜、過秤到菜品都做到保質保量,所有產品均不高於攤位的零售價格。她們對菜市場內的每一個攤位都做了詳細的瞭解,把每一款菜品的圖片、產地、規格、庫存、價格等資訊都及時更新公佈。天道酬勤,被她們的誠意打動,一些年輕的家庭開始接受她們的服務模式。慢慢地,她們細心周到的服務贏得了良好的口碑,方圓兩公里的居民親切地稱她們為“送菜天使”,他們由衷地喜歡這些稚氣未脫卻努力堅持夢想的孩子們。

  下單、選焙、檢驗、送菜,樓瑩瑩和十幾個隊友忙得團團轉卻滿心歡喜。對於後期的發展,樓瑩瑩有許多規劃——要在各小區駐點並設立帶冷藏功能的儲存櫃,要覆蓋更多的農貿市場,讓自己的創業夢從菜市場起航。2015年3月,菜易購迎來了第一輪風險投資,發展如日中天。

  面對菜易購的成功,有人問樓瑩瑩,怎麼想到在瑣碎的菜市場追逐並堅持夢想呢?她說:“是媽媽講的小筆事讓我懂得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精彩,與其花時間羨慕別人優渥的生活,不如腳踏實地經營自己的每一個夢想。”只要心懷夢想,用心經營,哪怕是以不起眼的菜市場為陣地,也會給夢想插上飛翔的翅膀。

  篇三

  眼下,人們吃海鮮,不再單單追求一個“鮮”字,更講究一個出處。整個海鮮市場,已從過去的“菜市場”、“碼頭”時期,轉為“品牌化”運作時代。 12月23日,位於甌海區六虹橋路的尋鮮島大樓將正式營業。該大樓集加工生產海鮮與形象店為一體,是溫州尋鮮島食品有限公司的總部。大樓的主人是永嘉人李金隆、李金樞、李金傑三兄弟。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永嘉上塘,這個遠離大海的縣城內,三兄弟卻吃準了海鮮。他們以上塘市場為跳板,從最初賣海蜇的小販,一躍成為溫州市首屈一指的“海鮮大王”。

  小木船孵出海蜇專業戶

  楠溪江從上塘鎮穿梭而過,它是李金隆、李金樞、李金傑三兄弟海鮮之路的始發站。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楠溪江畔活躍著一艘小木船。這艘船時常在上塘與樂清、上塘與洞頭之間穿梭,拉回一船又一船海鮮,再拿到菜市場賣。

  冬天,江面上寒風刺骨;夏天,船艙內悶熱難耐。販賣海鮮的道路,是場酷刑。但船老大以異常頑強的毅力,沒日沒夜地堅持著。他的海鮮越來越受歡迎,以至於不少村民專門在江畔等他的海鮮。此後很多年,這艘木船成為上塘人心中一個“海鮮名牌”。

  上世紀80年代初,這艘小木船每趟來回就能帶來兩三百元的收入。船老大叫李成宗,是李金隆、李金樞、李金傑三兄弟的父親。子承父業,三兄弟年紀輕輕,便相繼走上經營海鮮的道路。其中,老大李金隆14歲出來,老二李金樞20歲出來,老三李金傑16歲出來。

  1984年,初中畢業的李金傑出來做生意時,小木船已經換成機船。那時,沿著楠溪江順流而下,再折甌江到樂清要6小時,到洞頭則需要13個小時。那以後的相當長時間內,三兄弟一度忘記了睡在床上是何種滋味。

  走一趟,平均需要兩天。酷熱的暑期,很多海鮮難以擁有兩天的保質期。漸漸地,不易腐爛、容易儲存的海蜇,成為三兄弟的進貨首選,販魚的小販成為了海蜇專業戶。

  從專業戶到水產巨頭

  隨著海蜇產業越做越大,上塘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三兄弟的需求。1994年,三兄弟來到溫州市區,利用在上塘積累的原始資本,在西山東路盤下7間門市房,面積將近400平方米。

  “做得廣不如做得專”,這時,海蜇仍然是三兄弟的主打產品。與上塘時期不同的是,他們的採購網路已伸入全中國。三兄弟從外地將海蜇批發至溫州,越來越多的商販直接到他們這邊拿貨,生意也從零售為主轉為批發為主。在溫州紮根後不久,他們的生意便足以影響整個溫州的海蜇市場,而如今,他們在浙江、閩北的海蜇市場已經擁有了較高的市場佔有量。

  一次偶然的機會,老三李金傑在大連市發現,當地農民年收入僅萬元左右,卻捨得花費六七千元吃海蔘。這個發現,讓他看到了海蜇市場外的一片天空。

  “將產品做專後,再做廣。”於是,三兄弟開始將觸角伸向其他水產品。近幾年來,魚翅、海蔘、黃魚等市面銷售的幾乎所有水產品,三兄弟均有涉及。其中,海蔘這塊蛋糕,他們在溫州擁有了較大份額。

  巨頭名叫尋鮮島

  雖然產業一天天做大,但在三兄弟的心中,當年上塘人圍著小木船搶購水產品的影子一直揮之不去。“只有最好的東西,才能吸引最多的顧客”。

  以前,上塘人認準的是李家的小木船,如今,由“尋鮮島”取而代之。

  兩年前,他們開始著力申請註冊“尋鮮島”商標,隨後成立了溫州尋鮮島食品有限公司,集食品加工銷售於一體,並一擲3000多萬元,在甌海區六虹橋路買下集加工生產與形象店為一體的近3000平方米大樓,作為公司總部,取名“尋鮮島”大樓。

  對於未來海珍品帝國的版圖,兄弟三人如此設計,向最高檔的海鮮市場進軍:在尋鮮島海珍品至尊殿可以看到在溫州難得一見的野生特大黃魚、野生遼參、金鉤魚翅及特大針翅等稀有海珍品。

  記者手記:三兄弟,一條心

  從最初的小木船到機船,再到如今的尋鮮島大樓,像大多數人那樣,李金隆、李金樞、李金傑三兄弟的創業,也是從小舢板到航空母艦的努力。不同的是,很多人是單槍匹馬闖天下,而三兄弟打的則是組合拳。

  有人擔心,三兄弟是不是一條心?兄弟三人對此卻毫無顧慮。李金傑說,除了在戰略轉型上偶爾有所分歧外,三兄弟的創業目標始終一致。

  採訪過程中的一個細節,讓在場人員感動。當問到誰是尋鮮島的董事長時,李金傑一副無所謂的表情。他說,都是自家兄弟,關鍵是把企業做好。在尋鮮島,三兄弟所佔股份都一樣。

  隨著產業一天比一天壯大,三兄弟適時地選擇敞開家業大門。今天,尋鮮島總部上百號員工,相當部分的學歷是本科及本科以上。

  三兄弟說,只有越來越多的新鮮血液進入,這個品牌才能更富戰鬥力。

  正如三兄弟所做的那樣,在家族企業內,重要的不是頭銜、薪水和工作職責描述,而是共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