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職場創業故事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創業意識及其能力是這個時代發展的引擎,因而很多實事與理論指出知識經濟的時代即創業的時代。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6月3日晚,在西安工程大學臨潼校區圖書館內,一個從大巴山裡走出的連初中都沒畢業的80後青年面對著百餘名大學生侃侃而談,用帶著濃重家鄉味兒的普通話講述著自己從打工仔、廚師、修腳工到知名企業老總的奮鬥故事。

  這個因貧窮而輟學的打工仔叫鄭遠元,目前是陝西鄭遠元專業修腳服務連鎖有限公司董事長,年僅32歲。此時,寫著“鄭遠元”三個字的修腳店在全國已有632家。

  14歲輟學闖社會 從學雜技到擺攤兒修腳

  1983年,在國家級貧困縣陝西省安康市紫陽縣的一個小山村裡,鄭遠元出生了,他是家裡最小的孩子,上邊還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然而,小兒子的誕生並未給這個貧窮的家帶來多少歡樂,反而讓生活更加窘迫。

  1997年,年僅14歲的鄭遠元勉強讀完初一便輟學了,懷揣著100元錢,第一次走進縣城,又第一次跨出省界,到四川達州投奔姨父。此後,他一邊跟著姨父學起了中醫修腳的手藝,一邊在餐館洗碗打雜維持生計,曾一度當上月薪2000元的廚師長。期間,他還學過雜技,曾考上四川省文化藝術雜技團,但因交不起學費而放棄深造。

  2002年,已經出師的鄭遠元來到與達州相鄰的陝西漢中,打算找一份足浴店修腳工的工作餬口,但登門求職屢屢遭拒。沒找到新的工作,身上的錢又花完了,舉目無親的鄭遠元無奈之下在大街上擺起了修腳攤兒。“修腳一次3元,一天就掙了120塊錢。”這是鄭遠元創業的“第一桶金”。更多相關文章請加陳安之微信caz8766每天為您更新勵志,銷售,管理,商戰案例,等經典文章,免費學習。此微信改變了千萬人的命運,歡迎您的加入

  註冊修腳公司 連鎖店8年遍佈20餘省市

  在擺了兩年多地攤兒後,鄭遠元積攢了不少錢,“那些錢都是捧著別人的臭腳丫子一元一元賺來的”,所以,他格外珍惜。

  2005年初,在給一位老人修完腳之後,老人對他說,擺地攤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應該開個店面,一步一步往大了發展。老人一語點醒夢中人,之後鄭遠元租房子、辦執照,當年年底,第一家修腳店便開起來了。

  修腳店因價格便宜、服務周到,所以生意很火。鄭遠元想開分店,但苦於招不到人。“因為觀念的原因,人們都覺得捧著別人的腳,即使能賺大錢,也不願意賺那個錢。”終於,經過反覆動員,鄭遠元招到了包括他姐姐和嫂子在內的第一批員工,生意越來越好,2006年底,十幾家鄭遠元修腳店便在陝西漢中、安康、四川達州等地落戶。

  2007年,鄭遠元正式註冊成立了陝西鄭遠元專業修腳服務連鎖有限公司,創立了品牌,之後又開辦了專門生產足疾保健藥物的藥廠。截至目前,已在全國22個省區市開辦了632家直營或加盟店,帶動家鄉5000餘人外出務工,有些已經當上了經理、店長或是加盟店老闆。同時,籌集資金在家鄉建起了新型農民社群。

  職業不分貴賤 認準了就去幹

  “我不怕苦,但怕窮。”在共青團西安工程大學委員會主辦的交流會上,鄭遠元坦言自己走出大山的原始動力:不想一直窮下去。

  確實,他不怕苦。來自大山深處的鄭遠元堅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修腳、治腳氣、挖雞眼、取肉刺……在很多人看來,修腳工是個又髒又累還丟面子的活,但在鄭遠元看來,職業不分高低貴賤,能憑著自己的勞動賺錢又不違法,就可以幹。

  “修腳,是下賤到連三教九流裡都沒有的行當,但鄭遠元把它做成了做大了。”在公司合夥人、常務副總經理楊延同眼裡,鄭遠元“很了不起”,他身上具有創業者敢想敢幹又吃苦耐勞的精神,所以他才願意從政府單位退休後加入遠元公司,成為合夥人,跟著一個比自己小三四十歲的小夥子幹。

  “明天是什麼樣子,我不知道,但今天我得努力把它過好。”這是鄭遠元經常給手下員工說的一句話。他說,認準了一件事,就努力把它幹好,這樣就算不成功,也不留遺憾。

  篇二

  5人公司小老闆

  鄭震,上海市城市科技學校2010屆電子與資訊科技專業畢業生。在校期間,他雖然不是班裡的學習尖子,但也是班裡的活躍分子,總是積極參加各種校園活動,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懷著畢業後自主創業的夢想,他對學校的職業生涯課和職業指導課尤其感興趣,在課堂中努力地汲取創業知識,並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創業能力。

  2009年9月,一直想自主創業的鄭震在家人的幫助和支援下,在學校和老師的關心下,向銀行貸款成立了無錫本佳金屬材料有限公司,成為一家小規模公司的法人代表,專門從事鋼材批發和銷售,最初的公司人員只有5名。

  創業初期,自認為從小耳濡目染生意環境、有一點生意頭腦的鄭震,雄心勃勃,但卻屢屢受挫,很多事情想得很好,實施起來卻很難,公司有貨但接不到訂單,好不容易接到訂單,又找不到貨源。鄭震深深地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幾乎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但他不是一個輕易認輸的人,經過不斷地反思和總結,鄭震選擇了堅持,公司業務逐漸走上正軌……目前公司已有10名員工,鋼材銷售和批發的經營區域由原來的無錫市拓展到江蘇省各城市,業務量不斷增加,公司也開始贏利。

  眼下,鄭震又為公司制定了新的發展規劃,他的目標是:在五年內將經營區域由原來的江蘇省延伸到浙江省和上海市,業務量增加兩倍,經營利潤翻番,同時進軍汽車維修和裝潢領域。

  網上開店來賣菜

  上海資訊科技學校中職生張昕畢業沒幾年,開了家農產品店,繼而又開辦“綠悠悠”電子商務網站,稱得上是首批蔬菜農作物“網上超市”之一。近日,“綠悠悠”網站引進風險投資,創業前景看好。

  張昕在中職校學的是計算機專業。2004年畢業那年,他集結同學中的“電腦高手”組建了學校第一間“設計工作室”,當時接洽了幾宗“大生意”,幫索尼等企業製作官方網站。畢業後,他開了家IT公司,從事廣告設計。

  2007年10月,和朋友思想“碰撞”後,張昕想在“網上超市”進行嘗試。張昕做了小型的市場調查,發現當時淘寶等電子商務網站上農產品還是個空白點,因為它的網上購物人群還沒形成。家庭買菜的多以老人為主,他們不是網路購物的主力消費者。於是,張昕把創業範圍縮小在“有機蔬菜”領域,定位於白領家庭。2008年初,張昕投資30萬元,在安遠路開了間180平方米的“綠悠悠”農產品店。

  因為年輕,張昕的想法與眾不同。一次市場考察中,江西農業局一位負責人向他介紹:他們那兒的雞蛋是綠色的殼,蛋清和蛋白更有營養。民間有一種說法更吸引人:土雞中極少有產綠殼蛋的,母親都留給最疼愛的孩子和最尊敬的老人食用,因為它能提高小孩免疫力,治療老人頭暈、目眩等疾病。張昕聽後頓受啟發——現在賣東西都是賣商品,我能不能“賣故事”?

  回上海後,張昕將店裡幾十種商品一一歸類,從網上搜集了從產地到用途等的各種資訊,編成一個個“產品故事”,教消費者怎樣從顏色、大小、形狀等細節分辨農產品的好壞,並把一些有機農作物和各項身體健康指標“對號”,比如東北某個品牌的黑木耳吃了可以軟化血管等。

  賦予商品故事和文化後,消費者的認可度馬上提高了不少,兩個月後銷售額就突破了40萬元。在張昕的店裡,商品旁邊不再是單一的價格標籤,還有五顏六色的“故事牌”,方便消費者挑選適合自己的種類。

  篇三

  屢屢轉折萌生創業衝動

  從一個按部就班的大學生“轉身”成為一位激情澎湃的創業者,雖然有些偶然,但林留芳三年內的三次“轉折”,每一步都走得很堅定,她堅信自己所熟稔的藝術專業就是自己創業的方向。

  在讀大二時,就讀音樂教育專業的她接到這樣一份兼職家教:要將一個毫無基礎的小男孩送上電子琴大賽賽場,而時間只有短短的三個月。在她的精心調教下,這個男孩子最終獲得大賽第二名的好成績。

  毫無疑問,這大大增強了從小就嚮往教師職業的林留芳對自己教學方法的信心。從此,她開始更多地接觸音樂兼職家教,也愈發感覺到藝術培訓市場極為廣闊,開始有一種朦朧的創業衝動。

  然而,僅有的那點衝動顯然沒將林留芳推向創業浪潮。大學畢業那年,經過為期三個月、“20∶1”的殘酷競爭,她進入廈門一家知名的教育機構,成為幼兒部的一名教師。但是,因為感覺到全封閉的教育模式束縛了自己的思路,自己所學的專業與崗位出現脫節,三個月後,她果斷放棄了月薪超過3000元的第一份工作。旋即,進入了泉州本地的一家琴行。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內,她每天重複著接電話、接待學生、打掃衛生這樣的工作,不僅感到枯燥,而且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藝術培訓機構有不少都存在經營不規範的現象。她再次主動“下崗”。

  日日走訪“生”出創業好專案的計劃

  積蓄了足夠的創業衝動能量,和其他白手起家的創業故事主人公不同的是,林留芳卻一點也不衝動。她清楚地意識到,自己首先應該對泉州的藝術培訓市場有一個理性的認識。2004年年底,她開始醞釀周密的創業計劃。接下來的日子裡,市區的大街小巷總是能看到一個個頭矮小的小姑娘蹬著一輛自行車來回穿梭。走過每一條街道,鑽進每一個巷子,拜訪每一所學校、闖入每一個小區,在跟保安聊天的過程中掌握小區的入住率、學校的就學率。白天在外調查,晚上分析資料。悄無聲息的三個月後,她一絲不苟地完成了前期的市場調查,撰寫了一份厚厚的計劃書。

  一個飯後的夜晚,林留芳將這本計劃書遞向父親。作為長女,在父母眼中,她的能力不容置疑,她是個能獨當一面的女兒。多年經營菜攤子,家裡雖然有一定的積蓄,但是創辦一個藝術培訓中心所需要的啟動資金不是一個小數字。那一夜,父女倆有了一次長談。“孩子,這就當是提前給你的嫁妝吧。”最終,父親將一張有 20萬元存款的銀行卡慎重地交到林留芳的手中。

  攥著父母勞作大半輩子的全部積蓄,林留芳告訴自己:創業只許成功。從此以後也拉開了這個白手起家的創業故事的序幕。

  “步步為營”贏得持續運作

  然而,20萬元啟動資金並不是創業的全部,創業更需要一種謀略和戰勝困難的勇氣。為了租到自己花了兩個月才找到的頗為看好的辦公場所,林留芳三番五次找到房東的辦公室。可對方張口就要她將整幢5層樓全部租下來,壓根沒將她這個黃毛丫頭看在眼裡。10多次推門而入,每次都被“請”到門外。然而,“認死理”的她還是賴在門口,拉著對方的員工分析:自己先租下部分樓層,必將帶動整幢樓走向熱租。最後對方被她的合理分析所打動,雙方簽下合約。

  如果說租場地靠的是“步步為營”以理服人的話,那麼接下來的廣告位“爭奪大戰”似乎靠的是膽識。林留芳的藝術培訓機構入駐後,果然一家又一家的公司搬了進來,整幢樓被搶租一空。隨之而來的是,外牆廣告位變得炙手可熱,費用水漲船高。由於費用偏低,對方向林留芳提出要撤換她的廣告。雖然遭到拒絕,但仍有一家相當強勢的企業乘虛而入,派5個工人偷偷地將藝術培訓機構的廣告“摘”了下來。聞訊火速趕到現場的林留芳也絲毫不示弱,一邊腳踩廣告牌討要說法,一邊報警求助。當時,一個體重不過40公斤的弱小女子與5個大男人怒目相視。經過協調,她保住了其中一個廣告位。林留芳感嘆,當時斗膽做點掙扎,保住的不僅僅是一個廣告牌,更為關鍵的是守住了自己的陣腳。

  同時,一股不言敗的堅韌勁讓她克服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創業危機。精打細算,折騰了幾個月,培訓機構的牌子終於掛起來了,可林留芳已經是身無分文,她不得不精心籌劃著每一分錢的開銷。房租和工資的支付,全指望收取的培訓費。可是因為名不見經傳,出現招生難,剛起步時她的培訓機構里老師比學生還多。這些老師都是她好不容易從各地挖過來的,深諳藝術人才嚴重短缺的她只有一個念頭,無論如何也要將人留住。本來就很要面子的她,不得不四處舉債。

  正是靠著自己規劃意識和敢拼的韌勁,她的培訓中心已經從雛形邁向機構化運作,創業的路子越走越寬敞。如今,已經有356名學生從她的藝術培訓中心走出來,走進藝術的海洋。

  林留芳白手起家的創業故事告訴我們做事不衝動,有規劃有韌勁是創業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