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創業故事案例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資訊科技飛速發展的背景之下,創業活動在全球範圍內活躍起來。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最新的創業故事案例,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董明是武漢市礄口區一位典型的“80”後,她的夢想是當一名跳水運動員,6歲時被湖北省跳水隊選中。正當她對未來充滿憧憬時,卻不幸在1995年9歲時的一次訓練中摔成高位截癱,脖子以下沒有知覺,四肢癱瘓、大小便完全失禁,醫院曾3次下達病危通知書……

  然而,死神在董明頑強的毅力前一次次退縮。雖然在受傷的最初6年裡身體完全不能動彈,10年中失去語言功能,最終只能坐在輪椅上,但她沒有頹喪,“要在自救、自立、自強中,不斷演繹自己燦爛的人生。”她要利用這一“獨特的難得機會,”從小學課程自學到高中課程。由於當時不能說話,沒有辦法朗讀課文,她就一遍遍在心裡默唸,手上握不住鋼筆,她就一筆一畫在心裡默寫。許多好心人無不被她堅持自學的精神所感動,不僅給予物質資助,更多則是精神鼓勵。儘管如此,出身於普通家庭的董明,仍無力接受昂貴的康復治療。她沒有怨天尤人,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堅持自我康復,終於在受傷後的第6年出現了奇蹟。當上臂漸漸有了知覺後,她讓父母買了一臺二手電腦,艱難地以上臂帶動小臂練習打字,並試著給報刊投稿,不僅能以稿費自食其力,還有了一定積蓄。為此她感慨道:“我的成功,源於我的堅持,更源於父母和社會的關愛。”

  堅持不懈的練習,使她在 2005年能慢慢發出一些聲音,於是她萌生了做志願者的念頭。行動不便,她就在父母的幫助下,在一所聾啞學校做老師,義務教聾啞孩子學說話。經過一段時間適應,她不再借助於父母,而是獨自搖著輪椅去學校,並於兩年後正式註冊成為一名志願者。此後,她又擔任了禁菸大使、環保志願者、文明過馬路勸導員等。在做這些事情時,她總是心懷感恩:“是愛心讓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而同為殘疾人,我更能體會到社會關愛的魅力與意義”。

  自學完高中課程後,董明還在收音機裡自學完了初中的英語和日語,並於2007年考入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社會工作專業”,同時還輔修了心理學,並以優異成績成為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董明搖動輪椅和志願者一道走上街頭,發動募捐獻血,一連6天從未間斷。當從電視上看到災區急需專業心理輔導志願者的訊息時,董明立即取出自己的稿費,並說服父母拿出為她積攢的1萬多元治療費,全家共赴災區第一線。

  在什邡市,有位7歲的小男孩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面對任何人都不願說一句話。董明得知此事後,立即坐著輪椅找到小男孩,以大姐姐的身份連續陪伴6天,終以無微不至的關懷,讓小男孩打破了沉默。

  受到董明的感染,父母也成了災區志願者,父親負責協助搬運物資,母親給傷員換藥、擦洗身體等。而董明則以堅強和努力,幫助5名父母雙亡的孩子敞開心扉再度開口說話,40餘名重度殘疾人重新樹起了生活勇氣……

  董明在災區的事蹟感動了無數人,她被海內外媒體譽為“輪椅天使”。董明也適時成立了“董明愛心志願者團隊”和“董明免費心理諮詢工作室”,利用所學將每月所賺稿費全部投到工作室,長期為失業、下崗及失戀等人群提供免費心理諮詢。

  “董明免費心理諮詢工作室”開辦至今,她已先後接待5000多名來訪者,其中600多名來訪者,因被她的愛心所感動而加入“董明愛心志願者團隊”,在董明帶領下一同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北京奧運會期間,董明受邀為央視網特約記者,參與了奧運會的報道。殘奧會開幕後,她又當選為殘奧會志願者,活躍於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她的事蹟深深感動了國際奧委會前主席薩馬蘭奇和現任主席羅格先生,均給予她高度評價:“如果都能像董明那樣樂於奉獻,奧運會肯定能汲取更多的力量參與進來。”

  董明則樂觀地說:“身體上我接受自己是一個殘疾人,但我不願承認我的人生和心態也是殘疾。坐在輪椅上不但不是我的缺陷,而是我做志願者的最好條件。”

  鑑於董明無私奉獻的志願精神,她被評選為2011年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為弘揚她的志願精神和建立並完善社會志願服務體系,2012年年初,湖北省和武漢市在 口區成立了“董明志願者服務總隊”,下設18個分隊和135個服務站,目前已有5萬多名註冊的社群志願者,常年服務在口區的大街小巷。

  董明被譽為美麗的“輪椅天使”,卻從未停止追求信念的腳步,她說:“只要我還有能力幫助別人,我就沒有權利袖手旁觀。因為,在愛別人的過程中,才能體會到生命的真正意義,也才能將人生在終身的志願行動中演繹出別樣精彩。”

  篇二

  機會絕非上蒼的恩賜。優秀的人不會做等機會的到來,而是主動創造機會;一個成功人士絕不是一個逍遙自在沒有任何壓力的觀光客,而是一個積極投入的參與者。散瘀創造機會,並張開雙臂擁抱機會的人,是最有希望與成功為伍的。

  2009年,東莞的養龜業開始火起來。而早在2008年,當時還讀大一的莫樞偉就“嗅”到了養龜行業的商機。2012年從華南師範大學畢業,他沒有選擇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而是走上養龜的創業之路。昨日,筆者獲悉,莫樞偉的養龜場擁有5000多隻“石金錢”,估計約2000萬元,養龜場規模在不斷擴大。

  大一花光積蓄購6只龜飼養

  莫樞偉飼養石龜的場所為家庭式仿野生模式。在一棟出租屋裡,利用三層建龜池、孵化場所以及鐵架式養龜槽等,出租屋樓頂共打造18個養龜池,分餵養區、產蛋區和水池區,每個池都種植植物以遮擋太陽。整體構造是莫樞偉獨自一人花費8個月時間親手打造的。

  莫樞偉每天為龜池換水、隔天傍晚餵養、檢查產蛋區,以及隨時留意剛孵化的龜苗健康情況等。談起養龜創業的開啟,時間追溯到2008年。當時莫樞偉讀大一,無意之中瀏覽了養龜的視訊,於是他就上網搜尋養龜資源,看到了一個買賣的交易平臺,讓莫樞偉很為心動。

  莫樞偉仔細觀察了該平臺幾個月後,發現養龜的龜苗交易價格從80元翻到160元,“真的有那麼好賺嗎?當時心裡就有些按耐不住了,”莫樞偉說。於是大一暑假,他隻身一人坐了6個半小時的車,來到養龜地茂名沙琅鎮一探養龜行業火爆的真實。

  “我利用3天時間在養龜市場進行考察,供應商、旅店和大型養殖場來回跑,併到大型的養龜場裡參觀,發現網上的資訊是真的。”莫樞偉心動了,於是掏出了攜帶的1.6萬元,那是他兼職賺回來的全部積蓄,購買了6只擁有6年龜齡的石龜。

  家人對養龜創業從反對到支援

  用了全部積蓄買了6只龜回來的做法,遭到了家人的反對。但莫樞偉依然在前院打造一個臨時養龜池。1年後,該6只龜產下18只蛋,但是由於自己沒有掌握孵化技術最終沒有成功孵出小龜。

  在大二、大三兩年裡,莫樞偉依然每天瀏覽大量的養龜帖,學習養龜知識,當時龜苗的市場價格又上升了。“曾有人聯絡我想用3萬元,購買我那6只龜。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養龜能有出路。”莫樞偉說。

  大學畢業了,家人一致認為莫樞偉要找一份正當職業,不少鄰里認為莫樞偉留在家裡對著烏龜玩物喪志、不懂事。當時莫樞偉下定決心,無論家人如何反對,自己都要去創業。

  “創業一要有資金,二要有場地。”莫樞偉說,解決這兩個因素是創業的開始也是關鍵。正當莫樞偉著急時,他的舅舅說服了莫樞偉父母,最後答應給10萬元作為創業的開始。莫樞偉決定選擇奶奶家作為養龜場地,於是莫樞偉開始做泥水工,打造養龜池,自己一個人挑這幾百斤的沙泥走上3樓,從早上7時一直忙到晚上10時,整整做了3個月,花了1萬元的臨時養龜池最終打造完畢,他又用僅剩的9萬元全都買了石龜。

  常為養龜老前輩打短工學技術

  “當時一共買了430只。由於技術不成熟,成活率並不高,損失有50多隻石龜,於是我就不斷地找前輩瞭解經驗,併到老師傅家裡免費打短工並學習。” 莫樞偉說,他加入了東莞市龜研會,在那裡學習了養殖技術、如何引進品種等。莫樞偉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的學習模式讓養龜事業很快有了起色。現在,養龜場年產量達1000至2000只龜苗。

  莫樞偉說:“家裡對我有信心,接下來我將正式從家庭式仿野生養殖轉變為池塘養殖。租了30畝地,打造了3個魚塘作為養殖的地方。”

  回想自己的創業道路,莫樞偉說現在只是成功了3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希望大學生能提前定好創業目標,一旦選擇了就要堅定和堅持。大學生首先做到的就是“少去想,多去做”,才能為成功創業鋪墊基礎。

  篇三

  第二次融資經歷尼葛洛龐蒂的訪華讓張朝陽一下子獲取了注意力,也由此吸納了諸多人才的加盟。不過,張朝陽面臨的具體問題是他所創辦的愛特信公司賬上現金已經消耗殆盡,需要進行第二輪融資。如果說第一次融資的股東多少是基於對張朝陽個人的信任以及私交的話,那麼第二次融資則再也沒有這樣的情感因素幫忙。對於張朝陽來講,這次融資的過程幾經起伏,長達半年的融資經歷令他刻骨銘心。在張朝陽的印象中,當時的美國人對中國十分陌生,幾乎沒有投資人願意聽他的計劃。事實上,那個時候能夠找到一個願意接見這個中國創業者的投資人都很困難。在羅伯特和尼葛洛龐蒂的引薦下,張朝陽自費前去美國加州見那些億萬富豪。

  他先在加州的一個小旅館住下,用綠卡租了輛車,然後用了兩天時間不停地打電話與幾位可能改變他的公司命運的人約定見面時間。1997年9月11日讓張朝陽終生難忘,他至今為自己在這一天表現出來的能力而驕傲-在這一天中他馬不停蹄地見了4位風險投資人。按照事先約好的時間,張朝陽應該在早上9點先去見英特爾投資公司的人,接著是12點與世紀投資的負責人會談,下午3點是軟銀,下午5點則是後來給王志東投資的億萬富翁羅伯森·斯蒂文森。前三位投資人都在矽谷附近,而最後一位則在舊金山。為了充分利用分分秒秒,頭一天晚上張朝陽利用雅虎地圖已經把路線搞清楚,準備第二天飛車前去會見這4位超級富翁。誰知道第一個會面就被推後了半個小時,雖然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會面,但當會面結束時,已經中午12點了。張朝陽匆匆在麥當勞買了食物然後一邊開車一邊吃地趕往世紀投資。

  當張朝陽見完前三位投資人的時候,時間已經晚了,再加之那天趕上舊金山的地鐵罷工,所有的車都在地面上爬行,嚴重的堵車迫使張朝陽勉強開下高速公路。到了距離羅伯森·斯蒂文森還有7個街區的時候,他將車棄置在一個停車場後提著膝上型電腦飛奔著跑到了見面地點,他到的時候,羅伯森·斯蒂文森已經等了他將近一個半 小時。還好,雙方談得不錯,羅伯森·斯蒂文森表示出很強的投資意向。李彥巨集:199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資訊管理專業,隨後赴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完成電腦科學碩士學位。在搜尋引擎發展初期,李彥巨集作為全球最早研究者之一,最先建立了esp技術,並將它成功的應用於infoseek/的搜尋引擎中的影象搜尋引擎是他的另一項極具應用價值的技術創新。1999年底,懷抱“科技改變人們的生活”的夢想,李彥巨集回國創辦百度。經過多年努力,百度已經成為中國人最常使用的中文網站,全球最大的中文搜尋引擎,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網站。

  篇四

  十六歲的時候,大多數人可能還在學校讀書,對社會一無所知,至於經商賺錢那更是遙遠的概念。可他在十六歲的時候已經擁有自己的公司,不到一年便盈利五十餘萬元。他最大的心願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人過上富裕的生活,並且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90後創業小超人賣胸章年入50萬

  他,就是90後創業小超人:吳朗健。這位早早就走上社會歷練的創業小超人仍保有著少年特有的靦腆和坦誠。為了做自己擅長的事,同時證明自己的能力,學習成績並不理想的吳朗健毅然決定棄學從商,在父親的幫助下辦起一家經營五金製品的小公司,開始自己的創業生涯。

  步入社會的第一場陣仗,就是要獨立經營自己的公司。面對並不輕鬆的公司管理和複雜的業務往來,90後的吳朗健難免會感到迷茫與不知所措。剛開始的時候,自己每天都傻傻的不知道該做什麼。吳朗健回憶起創業初期的情形,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這種狀況維持沒多久,慧聰網的樊紅勝通過電話聯絡到我。瞭解之後,我加入了買賣通會員,並陸續接到訂單。萬事開頭難,當訂單漸漸多起來之後,便能逐漸找到創業的感覺了。

  當問到創業過程中最難忘的經歷,吳朗健毫不猶豫的說起自己去廣州參加西班牙採購會。當時採購會是在廣州的白天鵝賓館舉行的,現場來了許多國外的大買家團體,這讓頭一次經歷這種場面的小朗健興奮不已。儘管我帶去的產品沒能獲選,但這次經歷讓我看到了禮品促銷品市場的廣闊前景,使我更有信心將業務做好。

  吳朗健公司的主營產品是胸章、開瓶器、冰箱貼等小五金製品。雖然這些產品價格低廉,但是隨著社會活動的豐富,越來越多的場合要用到這些商品,而且還可廣泛用於廣告促銷等領域,市場需求巨大,前景十分廣闊。所以,即便賣出一個胸章只能有幾分錢的利潤,小朗健仍舊可以在一年之內賺到五十萬的利潤。

  提到一年賺五十萬的成績,吳朗健並不滿足。因為他的理想更遠大:長大以後我要做到身價過億!小朗健滿臉稚氣的憧憬著。這可不是小財迷的拜金狂言,而是一個十六歲的少年心底最樸實最真誠的願望:賺更多的錢,讓爸爸媽媽過上好日子。以後自己賺錢多了,就去學做一些善事。還有我不會看不起沒有錢的人,不會去傷害別人的自尊心。我要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為人子女的責任,作為社會公民的責任,小朗健也許說不分明,但是這些已經牢牢的記在他的心裡。

  說起目前最大的困難,小朗健的答案出乎筆者意料,竟然是因為年紀不夠,拿不到駕照。不能自己開車的小朗健,去拜訪客戶和跑業務的時候,只能坐公交車,這讓他感到十分無奈。但是,對於眼前的困境他並不多做抱怨,因為創業過程中的艱辛挫折遠不止如此,他有自信能夠憑藉自己的毅力和耐心克服。

  一個被稱為90後差生的年輕人,通過自己的努力現在兩年賺百萬!

  開著寶馬車,在月租過萬的高檔寫字樓開公司,這個90後看起來很款。然而,他並不是富二代,眼前的這些都是靠雙手打拼來的。他叫龔偉明,出生於1990年,今年21歲。

  讀書:不算好學生

  龔偉明的公司設在鷺江道第一廣場,推門走進總經理辦公室,鼓浪嶼全景迎面而來。龔偉明稚氣未脫,記者剛見到他,還以為是他的總經理助理。

  龔偉明告訴記者,單從讀書來衡量,他不算好學生。初中畢業後,他堅持要到新加坡讀高中,但只讀了兩年便回國了,隨後到集美大學旁聽了一年。他說:初回國時,全家人很失望。龔偉明的家庭只是小康之家,為他留學期間花了不少錢。連文憑都沒有拿到!他媽媽一下子哭了出來。

  然而,在龔偉明看來,兩年的新加坡之行收穫頗多,不僅開拓了他的思維,而且積累了巨大的人脈資源。

  賺錢:颱風天送機票

  從2009年開始到現在,我沒從家裡拿過一分錢。 龔偉明說。龔偉明從骨子裡就想賺錢。2009年,他還在集大旁聽期間,發現代購機票利潤很高。於是,他自己跟航空公司聯絡,稱可以幫其賣機票。他開始在校內校外騎著摩托車到處跑,幫人買票送票。

  有一次,一名學長向他買機票。當時正逢颱風天,他為了不失信於人,冒雨送機票,送到時全身已經溼透了。那名學長很受感動,之後為龔偉明介紹了很多客戶。就這樣,龔偉明賣了兩年機票,賺了好幾萬元。

  創業:被家人說沒救

  真正讓龔偉明賺到第一桶金,是2009年秋天。

  他在新加坡的一位同學是臺灣人,家中主營垃圾處理裝置,計劃開拓大陸市場。同學請已經回廈門的龔偉明打聽,尋找合作者。龔偉明把這件事放在心上,把親戚問了一遍,最後找到了意向人。然而,臺灣方面要求意向人先拿20萬元做保證金,但意向人沒有見到裝置,不願意付錢。為了促成此事,龔偉明決定自己籌錢,先把保證金墊上。

  他說:我當時跟家裡一說,都說我沒救了,沒賺錢還開口要幾十萬,根本不同意。我只好向朋友開口。這時,他在新加坡期間積累的人脈資源發揮了作用。他找了眾多的朋友和同學,竟然湊到了20萬元。他終於幫別人促成了生意,而他也從中賺到了50萬元。

  龔偉明從中發現了商機,開起了公司,做起企業營銷推廣。僅兩年時間,就賺到了1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