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成本創業成功案例***2***


  零成本創業賺錢案例

  12、邊打工邊創業。

  這種創業方式一般是利用自己的專業經驗和自身的廠商資源在上班時間外進行創業嘗試和增加收入,好處是沒有任何風險,但應該處理好本職工作與創業的關係。

  李先生是某服裝企業採購,從事了幾年的採購工作後頗有心得,對服裝有了一定的敏感並熟悉各種服裝加工企業,由於服裝企業現在很多是虛擬經營,即便是我們熟悉的知名品牌也只是負責產品設計,本身並不設廠,設計出衣服樣式後找服裝廠加工製成成衣,然後加上品牌標識發往全國的零售終端,現在李先生就經常接一些“私活”,客戶提供樣式,然後李先生負責採購面料和找加工廠,最後交付成衣。

  一單下來少的幾千,多則幾萬,的確非常愜意。這種方式的好處是沒有風險,自己在有固定收入的同時可以創造更多價值。可能有人認為此方法欠妥,有對公司不忠的嫌疑,我認為只要掌握一個度該方法還是非常可行的,利用閒暇時間去開拓自己的事業並且增加收入也無可厚非。

  總結:

  1、應該知道自己發展的主次,在企業打工除了養家餬口也是個人能力和資歷的增長,因此重心是完成好本職工作,推進個人能力和職業發展的程序。

  2、保持以下尺度,客戶不要是你打工企業的競爭對手;不要佔用任何上班時間,那個時間屬於為你提供薪水的公司;不洩露任何公司的商業祕密。保持自己的職業操守和信用對將來個人發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3、不花一分錢成本狂賣土豆,一天就賺1萬多元。

  有一個人高中畢業就出去打工,覺得打工沒意思,於是就琢磨乾點什麼。一次他去菜市場買菜他找到了靈感。他發現土豆的價格居然2元一斤,而且炒出來吃的時候口感也不是很好。

  在他老家,每斤還賣不到3毛錢,而且老家種的土豆都是用來餵豬的,人都不怎麼吃的,偶爾炒土豆絲吃,那種味道比城裡賣的土豆味道好多了。於是他就想了想,要是把自己老家農戶種的土豆弄出來賣到城裡,就算每斤能掙1元,也很不錯了。

  於是,他先讓家裡給他郵寄了1袋土豆,找到幾家菜市場的老闆,讓這些老闆拿幾個回家炒菜吃,這些老闆一吃覺得味道比較好,主要是澱粉比較多,吃起來沒有那種“沙沙”的感覺,於是就跟這位小夥簽了進貨合同。

  然後這小夥回家僱了輛車收購了一車土豆,由於都是當地人,相互認識,都答應先賣出去等回來再結款。於是,裝車之後直奔這個城市,一家一家送土豆,一天時間,就把這一車土豆賣出去了。刨去路費,就這一天,掙了10000多元。

  總結:

  當你老家有什麼特產,或者不是什麼特產,是普通的商品,只要價格低,而城市裡麵價格高的話,都可以採用這個方法,先談好買家,再去準備貨,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14、利用不起眼的廢品,如何賺10倍的利潤。

  一安徽人專門到城市裡大街小巷收舊衣服,收的時候適當選選,只要沒有破的衣服,就以五毛錢一件的價格收下來。然後把衣服洗洗,熨熨,以二十元一件的價格賣到安徽老家鄉下,這就是所謂的“尾貨處理”。

  15、如何釋放誘餌釣客戶。

  農村建房子喜歡把外牆面貼上磁磚,這幾年來是農村建房的高峰期,所以有大量的磁磚需求,你注意到了嗎?

  看看牛人怎麼賣瓷磚的。一牛人見到蓋房子的農戶,就先送上兩箱磁磚,並告訴農民兄弟這是國家的惠農活動,農民兄弟一看還有這好事,自然是收下了,可只有這兩箱瓷磚不夠啊,扔又捨不得扔,只好繼續在這位牛人這裡把剩餘的瓷磚買齊。這位牛人一家一家地不斷重複著上面的推銷模式,取得了大量的訂單,然後到建材市場又得到了很低的供貨價,一手賺兩頭,據說第一個月就賺了八千。

  總結:看看有沒有什麼東西先掉住客戶的胃口,讓人慾罷不能,最後只有跟你合作。

  16、利用半真半假的新聞賺錢。

  話說前段時間溫州很多老闆跑路,溫州做皮具的廠又比較多,皮具***錢包,男包,女包之類***又特別適合擺地攤,我就看到一哥們,在車子後備箱拉了一大堆各種包,直接從後備箱拉下來就開始賣,不需要整理,亂七八糟一地。

  旁邊立了很多農民工討要工資的照片,音響裡放著:“某某廠老闆某某某,吃喝嫖賭,欠下多少多少億,我們給他幹了大半年,最後一分錢工資都沒有,還我血汗錢啊!還我血汗錢!!!最後,我們只有撬開倉庫………”在一個不是很繁華的路段,圍了好大一堆人,他那堆東西統一賣30元,我站著看十分鐘,就賣出去二十件。至少賺三百元,一小時怎麼也得過千元。

  17、四處借力。

  “健力寶”是怎樣出臺的嗎?提到健力寶,我們就要提到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廣東的李經緯。李經緯,何許人也?李經緯原來是一個三流酒廠的廠長。廠雖小,但他的志向卻很大,想幹出一番事業。他在不斷地尋找機會。

  有一天,他聽到一個訊息:奧-運-會需要一種運動飲料。這條訊息,對一般人來說,不會太去注意;但是,他認為這是一個發大財的好機會。他想:一定要想辦法把它做成。最後,經過努力,他真的做成了。

  他是怎樣做成的呢?總得來說,就是一個字——“借”!在整個操作過程中,他連續3次用了借。

  第一次借——研究配方

  李經緯,他是酒廠的廠長,可以說,對運動飲料他是一竅不通。他想:要做這樣高檔次的飲料、高科技的產品,必須要有高尖端的人材,憑我李經緯一個人的能力是根本做不成的。怎麼辦?

  必須去找一個懂行的人。結果,他找到了廣東體育科研所的歐陽孝。他對歐陽孝說:我們來搞個合作,你研究這個飲料的配方,我組織生產、負責營銷,利潤咱們分成。於是,他們達成了合作協議。歐陽孝經過100多次試驗,終於研究出了健力寶的配方。這就是他第一次借——向別人借腦。

  第二次借——市場推廣

  產品配方出來了,如何推向市場呢?李經緯有一個套路:因為是運動飲料,首先就必須進入體育運動會,再由運動會來推向市場。有一天,他聽到一個訊息:亞足聯將在廣州白天鵝賓館開會,亞足聯的主席將出席這個大會。

  李經緯想: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一定要想辦法把飲料擺到這個會議桌上去。大家不知道,當時的健力寶可不像現在的健力寶,簡直就是個“醜小鴨”,除了配方什麼也沒有。要想登上這個大雅之堂,至少也要有個易拉罐什麼的。怎麼辦?還是一個字——“借”。

  他跑到深圳百事可樂廠,借了一些空罐子,然後,灌上配好的健力寶,再貼上標籤,通過關係就擺上了“亞足聯”的會議桌上。同時,李經緯請了一個攝影記者幫忙,跟他面授機宜,記者心有靈犀一點通,記者守在亞足聯主席的旁邊,眼睛緊緊地盯著他的一舉一動***他可能喝,他也可能不喝,但是,他一旦喝的時候……***當亞足聯主-席一拿起易拉罐想喝的時候,記者“啪啪啪……”來了個連續拍攝,一下子十幾二十張,全拍下來了。

  然後,他拿著這些照片大肆宣傳,說:某某都喝健力寶,市場潛力如何廣闊。於是,很多經銷商都願意跟他合作,簽下了大量的訂單。市場有了,產品在哪裡呢?

  第三次借——生產產品

  要生產健力寶,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引進一條生產線要幾千萬,要有廠房,要有工人、管理人員,原材料購進等,要完成這些沒有一年半載的籌備,這個廠是搞不出來的,更何況,李經緯沒有一分錢。怎麼辦?他還是借。怎麼借?

  他採取“集約化經營”方式。什麼是集約化經營?簡單地說,就是他選中一個飲料廠去加工。按照他的配方要求,進行加工。加工好以後,貼上健力寶的標籤,等經銷商付了錢以後,再付加工費。這種辦法有什麼好處呢?

  首先它不需要投資、建工廠、招人員,不需要承擔什麼風險,即使這批貨賣不出去,也就是這一批貨的損失,不會像有些企業那樣,如果這個產品銷售不暢,就會造成很大的積壓,還要承擔許多費用,比如說企業人員工資、廠房裝置投入、原材料費等,給自己造成很大的損失。

  “健力寶”就是這樣,靠一個“借”字,創下了中國飲料界的第一品牌。他巧妙地借用了別人的腦袋、資產、裝置、場地、技術……

  18、利用媒體銷售自己。

  四川有一個人叫做王奇,原來只是一個普通的策劃人員,平時只為一些三流的企業做做文案、宣傳、創意之類的工作。但他有個願望: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策劃名流。

  要成為一個策劃名流,就必須要讓別人知道你。要讓別人知道你,就必須推銷自己、宣傳自己,就必須賣出去***創業網:

  那麼,賣什麼給媒體呢?媒體,它需要新聞,需要有價值的新聞。

  他在人才市場轉了幾圈,發現一種現象:所有的企業招聘人才都是一個模式,都是企業掛牌招聘人才,企業高高在上,工資由企業說了算,一旦人才被錄用,這個人才就成了企業的私有財產。

  人才市場口口聲聲說:招聘和被招聘是平等的。實際上並不平等,都是企業說了算。於是,他決定抓住這個“不平等”為突破口,來製造一個爆炸性新聞,把自己賣出去。

  他在家裡關了三天三夜,搞出了四個創意:

  一、掛牌突破——人才掛牌招聘企業:既然企業可以掛牌招聘人才,那麼,人才也可以掛牌招聘企業,這樣才叫平等。

  二、定價突破——人才自我報價:過去,待遇都是企業說了算,那麼,人才掛牌招聘企業,也可以自我報價,企業主接受,則簽約;不接受,就下一個。

  三、求職突破——企業向“諸葛亮”求智:既然是人才掛牌招聘企業,那就不是向企業求職,而是企業向人才求智。

  四、私有突破——一個“諸葛亮”可為多家企業服務:在考察過程中他發現一種現象:一些企業重大的決策,一年就是1-2個,如果一個“諸葛亮”似的人才為一家企業服務,就會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只有為多家企業服務才能夠提供人才的使用率,對社會的貢獻會更大。

  所以,人才不應該成為企業的私有財產,應該為整個社會服務。

  他把這“四個創意”整理成一份材料,寫好通稿,一起拋給了《成都商報》。

  《成都商報》的總編一看,拍案叫絕。第二天,在頭版頭條刊登了記者的文章:副標題是:時薪100、日薪1000、月薪10000。主標題是:一打工仔在蓉城叫板:誰來聘我!

  文章最後說,這四個轉變為節約人才資源,合理利用人才資源提供了一種新思路。第二天,《成都商報》又跟蹤報道,刊登出這樣一篇報道:高價求職的王奇找到“組織”,一個廣告公司拍板:我聘你!就這樣,王奇接二連三,天天佔據顯要位置。

  王奇的報道,在成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成都的《華西都市報》與《成都商報》是強勁競爭對手,兩張報紙都辦得不錯、賣得很火,他們之間互搶新聞、互搶讀者。

  《成都商報》這條爆炸性新聞出現後,《華西都市報》的總編也不甘落後,立即投入到王奇的新聞報道中來。當時,《華西都市報》剛結束“百家企業成都大招聘”話題的討論,總編當即做出決定:一定要抓住王奇標價賣自己這一話題,結合百家企業成都大招聘的話題,再次展開人才價值大討論。

  《華西都市報》當天就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林中飛來一隻獨唱的“鳥”》,“關於‘王奇新聞’的再思考”,並連續報道。接著,什麼三思考、四思考、五思考,紛紛出爐。

  一時間,成都各家報刊、電視臺像炸開了鍋,形成了一個大合唱。王奇天天佔據新聞媒體的主要位置,成了一個新聞人物。全國各家報刊也紛紛轉載,採訪他,王奇一下成了一個名人。很多企業慕名而來,請他出山,請他號脈,請他演講,王奇一下子就打進了策劃界,成了策劃界的名流。

  19、靠銷售起價的必經之路。

  浙江溫州有一個人叫做劉恩,他是某重點大學的一個學生。我們都知道,溫州人被譽為“東方的猶太人”,溫州人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在這個地方,工廠、企業多如牛毛,星羅棋佈,可以說家家戶戶、村村寨寨都是工廠。

  在這裡,沒有什麼要國家安排就業的概念,在這裡的人也從來就不怕什麼下崗。劉恩他就生長在這樣的環境裡,從小就受到這種環境的薰陶,所以,他特別地精明,財商特別地高。

  有一年,他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重點大學,他非常欣賞美國人的教育方法,在美國,滿了18歲的青年,如果還要家裡負擔簡直是一種恥辱。不想增加家庭的負擔,想靠自己的勤工儉學來解決學習和生活費用。

  在溫州家家戶戶都開小工廠,所以競爭激烈,只要有熟人老鄉關係,就可以先貨後款,賒銷貨。劉恩拿了二大包牛仔褲,決定回學校先來個投石問路,看看這個牛仔褲好不好銷。

  他開始在同學中賣。市面上賣20塊錢的一條牛仔褲,他賣12元,他想既然都是同學,就不要賺得太多。他對同學說:這都是我從家鄉帶來的牛仔褲,大家都是同學,我賺點路費,就算給大家帶一件吧。

  經他這麼一說,同學們你一件我一件地,不一會兒,一大包牛仔褲就被搶-購一空。劉恩一看,這麼好銷,就想看看其他學校是不是好銷。

  於是,第二天就背起另一包來到了鄰近的大學,他不是沿街叫賣,而是直奔學生的宿舍。這一次,他開價18元,比市面上便宜2塊,經過討價還價,一般以15塊成交。就這樣,二大包牛仔褲,不到二天的時間,就全賣完了。

  劉恩一算,收到1800多塊錢,其實,每條牛仔褲批發價只要5塊錢,除了本錢,還淨賺1000多。這次牛刀小試,旗開得勝,馬到成功,讓劉恩嚐到了代銷服裝的甜頭,心裡非常地興奮,從中他也看到這裡面的商機。

  於是,他準備大幹。他把錢匯到廠家,廠家看到他這麼快就銷完了把錢寄來了,非常高興,稱讚他幹得不錯。

  劉恩跟廠家說:這樣吧,我乾脆做你們在北京的代理得了,我在北京先聯絡好,我叫你們發貨,你們就把貨發過來。廠家一聽,滿口答應,因為這正是他們求之不得的。這樣,劉恩就印好了一盒精製的名片,儼然以溫州某廠駐京辦事處主任的身份,洽談起業務來。

  劉恩知道:要大幹,就一定要搞批發,靠走街竄巷搞推銷,一件一件來賣肯定是做不大的。因此,他聯絡了一大批要貨的商販,特別是期間他掛上了一個搞服裝的大老闆,這個大老闆決定跟他合作,包銷他的產品。

  劉恩按照所訂購的單子,叫廠方速速運來。廠方很快就把貨發到了車站。由於這批貨款式新穎、價廉物美,在市場上非常適銷對路,所以,很快就一銷而空。

  這位大老闆,通過這次交易,更加信任劉恩,決定跟劉恩聯手合作,大幹特幹。通過一段時間的合作,劉恩的存摺上已經有了6位數字。這個時候,他的羽毛已經豐滿,他的銷售渠道越建越多,經驗越來越豐富。

  他已經不再侷限單賣牛仔服了,而是全方位地出擊。他也不再把自己吊死在一棵樹上,而是跟眾多的廠家、眾多的商家取得聯絡,只要市場上什麼服裝好銷,他就賣什麼服裝;只要市場上需要什麼服裝,他就生產什麼服裝,他甚至根據市場上攤販們的需求,把樣品寄給廠方,由廠方訂做。

  結果,越做越精、越做越熟、越做越大。隨著業務的發展,他的業務一個人完全忙不過來了。於是招了幾個助手,租了一套二室二廳的寫字樓,儼然以公司化來運作。

  這個時候,他也不再大事小事,事必躬親,而是具體的事情都交給手下去辦。他坐在辦公室裡搖控指揮,一手牽著眾廠家,一手牽著眾商家,坐吃中間的差價,獲取豐厚的利潤。幾年過去了,劉恩大學也畢業了。

  他沒有去單位報到,也不要那個鐵飯碗了,而是留在京城,繼續指揮著他的服裝大軍。這個時候,誰也不知道,他已經是京城腰纏萬貫的大老闆了。

  20、一個叫做供應鏈條接龍的遊戲。

  圖德拉是美國的一個工程師,他很想在石油界大展巨集圖、大顯身手,但苦於沒有錢。怎麼辦?有一天,他從一個朋友那裡得到一條資訊:阿根廷想採購2000萬的丁烷氣體,圖德拉突發奇想,決定去碰碰運氣。

  當他來到阿根廷之後,才發現自己碰到了強勁的對手——英國石油公司和殼牌石油公司。是打退堂鼓,還是迎難而上?他決定用自己的智慧,跟兩家公司叫板。圖德拉精心調查,苦思良策。

  一天,他在報紙上發現一則訊息:阿根廷牛肉過剩,積壓嚴重,虧損大增,他們正不惜代價賣掉這些牛肉。這條訊息引起了他的注意,這不是天賜良機嗎?為什麼不利用一下?

  於是,他找到阿根廷政府說:如果你買我2000萬的丁烷,我就買你2000萬的牛肉,也就是說,你不花一分錢,只要給我你積壓的牛肉,就可以得到2000萬的丁烷。這正是阿根廷夢寐以求的,於是當場簽了協議。

  合同簽好後,圖德拉拿著牛肉的供貨單,跑到西班牙,因為那裡的造船廠沒有訂單,瀕臨倒閉。圖德拉對西班牙政府說:如果你買我2000萬的牛肉,我就在你們的造船廠,打一艘2000萬的超級油輪。西班牙政府的難題輕而易舉地解決了,非常高興。他馬上通過他們駐阿根廷的大使,叫他們把圖德拉要的牛肉發往西班牙。

  牛肉有了買主,那麼油輪又賣給誰呢?圖德拉離開西班牙後,返回美國,直接跑到費城的石油公司。圖德拉對他們說,如果你們買我在西班牙建造的2000萬的超級油輪,我就買你們2000萬的“丁烷氣體”。太陽石油公司見有利可圖,就同意了。就這樣,圖德拉一分不花,空手打進了石油界,從此大發其財。

  21、如何讓顧客對我們的產品感興趣。

  唐代有一個牛人,叫陳子昂,大家可能不認識,但是他寫的詩大家一定有所耳聞,他就是寫“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的人,這個人可以說是中國事件營銷的祖師爺。陳子昂年少時不僅貌美才高,且深諳此道懂得用炒作來推銷自己。據說陳子昂初次進京趕考,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如無貴人引薦,考進士基本無望,但陳家有錢,可以用錢砸。

  候考的日子裡,陳子昂在洛陽城裡閒逛,遇見一衣著破爛的胡僧當街賣一把不起眼的古琴,竟然漫天要價到一百萬,陳子昂湊過去看,當場宣佈:這把琴我出一百萬買下了!

  今天出門沒帶那麼多銀子,翌日攜款來付,到時用這把琴即興為大家演奏,歡迎各位屆時光臨。此事瞬間成為熱點新聞,一夜爆紅。

  第二天陳子昂果不食言,慷慨付足百萬,買下了胡僧的古琴。趕來看熱鬧的人圍了裡三層外三層,個個伸長脖子準備聆聽陳子昂的百萬琴音時,不料這個風度儒雅的翩翩少年卻一把將古琴摔碎於地,開口道:“我陳子昂的琴藝雖精,但比起我的詩差遠了,不信大家可以拿一本回家去看。”

  說著拿出早已備好的一箱個人詩集。如此聲勢浩大的炒作,短短几天,陳子昂成了無人不曉的人物。陳子昂的詩的確文采卓然非同凡響,於是如願以償順利考中進士。

  這是一個比較有積極意義的炒作,比起網路上那樣的靠脫的炒作,更有積極意義,也對現實中開店,或者在網路上推廣自己的產品,更有實質性的指導作用。

  往往正面的積極的炒作能夠形成長久的競爭力。就比如張瑞敏當年砸劣質冰箱,讓人對海爾逐漸形成了一種良好的印象。還有李開復抵制非你莫屬,大大地收買了觀眾朋友的一顆顆真心。其實主要思路還是抓住人的眼球,

  讓人家看看熱鬧,滿足人家的好奇心,讓大夥因為你樂呵樂呵的,生意自然就來了。

  22、不花一分錢,複製別人的專案賺錢。

  有一個河南的小夥,在一家超市門口看見別人搭了個簡易臺子在賣集團手機充值卡,這種卡就是買100元送100元的,打電話很便宜,不過這種充值卡充的錢,只能打電話,不能發簡訊。但是也非常吸引消費者。十分鐘就賣出去5張了。小夥子看這人賣得這麼快,便趁人家不忙的時候,過去打聽打聽。因為這個商場還有另外一個出口,如果這個卡很賺錢的話,可以在另外的一個出口搭個臺子再賣。打聽之後得知,買卡的人也是從老闆那裡批發的,每賣出一張卡可以賺8元,人流量大的時候,1個小時能賣30張,1個小時就能賺240元。

  每天這個商場人流量大的時間也就這麼幾個小時。交完場地租金,每天還能賺1000多元。當然了,這個生意成本比較大,進貨的時候一次進了1000張。這位河南的小夥就跟他商量,讓他第二天多帶一個臺子過來,再多帶一些卡,他在超市的另外一個出口幫他賣,每張只需提成5元第二天這小夥就在超市的另外一個出口,賣了五個小時,總共賣出去100來張,就輕輕鬆鬆賺了500元。

  總結:這個生意的本質在於,看見別人賣什麼賣得好,果斷地加入,但是最好不要自己進貨,不要自己搭臺子,借用別人的貨,借用別人的臺子,以最小的成本,來借用別人的資源為自己賺錢。最關鍵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別人還會告訴你一些寶貴的經驗!以後當你走在大街小巷,看見別人賣什麼賣得好的時候,不管是人家賣首飾項鍊,還是賣鞋墊皮帶,或者是賣什麼狗皮膏藥,你都主動過去看看,看看能不能讓老闆為你墊點貨,你幫他賣,然後給他分點錢,既然人家賣得好,就一定有賣得好的道理,大膽地借他的貨,在你們合作的時候,也是在幫他賺錢,他一定會將賣這個貨的經驗告訴你,這樣,你不光賣貨賺錢了,還學到了他的經驗,這是借雞生蛋最直接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