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業的艱辛故事

  創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其在任何經濟發展時期任何國家都最具活力與挑戰性。在這個創業社會中,有很多創業的故事在激勵著我們前行。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潮農李學友微博賣菜,成最潮的農民

  新潮農民微博賣菜的創業故事

  在很多人的眼裡,微博只是那些企業家、作家、娛樂圈、上班族和自由職業者等“知識分子”玩的新潮社交工具,你怎麼也不會想到,其實農民玩起微博,比這些所謂的“知識分子”要瘋狂的多。今天要介紹的一個農民創業者,叫李學友,在新浪微博上,他有一加V的認證號,叫“潮農李學友”,李學友是典型的中國農民——勤勞、樸實、憨厚、單純。讓誰也沒想到的是,幾年前網際網路的時髦玩意兒—微博,竟然改變了這位鄉村農民的平凡生活,讓他擁有了自己的“粉絲”,被稱為“最潮的農民”,並因此上了報紙和電視……農民李學友成了“名人”。但是42歲他總愛操著一口濃重的四川腔,靦腆地說:“沒啥子沒啥子,種地的嘛!”

  粉絲通過微博“訂菜”

  2008年,李學友才剛剛學會用電腦玩“鬥地主”,在他看來,“電腦很好耍”,僅此而已。2009年,李學友學會了在網上看新聞、上“農民論壇”,他通過“看不見摸不著的網路”認識了做環保農耕的世界自然基金會志願者,得到了學習種植生態蔬菜的機會。

  種了很多年地的李學友,生平第一次知道了“不用化肥和農藥的蔬菜可以更值錢兒”,也第一次見到了神奇的“太陽能捕蟲器”。在志願者的幫助下,2010年,李學友開通了自己的微博,他看著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著,自己卻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一年下來,自己的微博只有1名粉絲。

  2011年的春天,李學友決定在微博上“說說自己種菜的事”。他開始寫下——“油菜長得好肥。”“我的青筍冒薹了。”“蘿蔔纓子好若人喜歡。”……

  讓李學友始料未及的是,這些看似粗糙的隻言片語竟引來了無數粉絲的圍觀,很多粉絲要求,“拍個照片看看?”“菜賣不賣啊?能不能送到家裡來嚐嚐?”“能微博訂菜不?” 。突如其來的關注讓李學友異常興奮,他學會了用手機拍照,併發到微博上。他決定用微博打廣告,把他所在的環保農耕小組的菜通過微博賣出去。但是,怎麼賣呢?李學友發了一張表格到微博上,將蔬菜圖片、價格、派送範圍明確出來,“求購!”

  但是,圍觀的多,詢問的多,看熱鬧的多,就是掏錢買的沒有。直到2011年7月,一位粉絲成為了李學友的首位客戶。粉絲通過微博“訂菜”:“油菜安逸哦,來個三斤。韭菜嫩不嫩啊?先嚐個兩斤。”

  從此,李學友的粉絲越來越多,直至今日,已經有4000人,更為難得的是,居然有30多位粉絲髮展成為了他的顧客,其餘的都是潛在客服。

  微博講述種菜故事

  李學友決定,從此每天都發三五條微博,講述自己的種菜故事,傳送最新鮮的蔬菜照片,吸引粉絲們的關注。並且,李學友給自己加了“V”,將每週一和每週四定為“送菜日”,在微博上接受“訂單”,親自為成都市區和郫縣的30多家客戶“送菜到家”。

  雖然生意有所轉好,但李學友坦言,“微博只是一種銷售辦法,很新鮮,很好耍,”並沒有給他帶來理想豐厚的收益。“現在有固定顧客30多人,一大半是微博來的,雖然不像頭兩年在虧損,但除去成本只能是略有盈餘。”再加上種子、人工、管理等成本,李學友的收入仍然微薄。“我希望微博能成為一個橋樑,讓客戶信任我們,然後,通過季度訂菜、年度訂菜的方式預付菜款,讓收入更穩定,風險更小些。”

  李學友算了一筆賬,他平均每個月往成都城區送8次菜,30位顧客不是每人每次都要,“平均一次算20個顧客,每個人5斤菜,一共100斤,其中還有近一半是我們組其他農民的,也就剩下60斤是我自己的,按照5元一斤的價錢,我的純收入有300元,減去運費還剩200元,每個月就是1600元。”

  雖然,李學友經常因為接受媒體採訪而影響了正常的生活,但他仍樂此不疲,他也在打著小算盤。“你們也給我做廣告了嘛,讓更多人知道我們,買我們的菜。”他更希望,“能吸引大客戶多買點,小散戶還是不行,買的少,送起來麻煩,還不夠跑路的成本。”

  二:

  鞍山岫巖80後小夥靠修腳創業,9年開了十家連鎖店

  80后王徵靠修腳創業,9年開了十家連鎖店

  朋朋修腳店的鞍千路分店,近日正式開業,這是其在鞍山地區的第十家分店。這一天,對來自遼寧鞍山岫巖的80後小夥王徵來說意義非凡。這個年輕的創業者,用9年多時間開創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儘管有挫折與失敗,但他始終不曾放棄,憑藉一把柳葉刀,成為行業裡的佼佼者。

  艱難開局

  1985年出生的王徵來自岫岩石廟子鎮石佛村,初中沒讀完就輟學的他,曾經做過押運員,也在街頭髮過傳單。後來王徵應徵入伍,在部隊,他最喜歡做的事就是看書。憑藉這股勤奮勁兒,他成了班裡的思想教員。

  退伍之後,王徵曾糾結是回家鄉養雞,還是走出去幹一番事業。“我曾患過腳疾,很痛苦。後來經過治療,康復了,那時候我就開始注意修腳這個行業了。但在家人看來,修腳不是一個體面的工作,聽說王徵要靠“擺弄腳丫子”掙錢,鄉里鄉親的閒話可是沒少說。

  2007年,剛結婚不久的王徵向父母提出到鞍山開修腳店。“雖然他們是不贊同我的,但還是給我湊了3萬塊錢。”王徵說,帶著這3萬塊錢他隻身來到鞍山,租下一個不起眼的門店開始了艱辛的創業之路。

  5元、10元、20元……這是當時王徵平均每天能掙到的錢。近一年時間下來修腳店只盈利500元錢。為了節省開支,他連續數月每天只吃土豆白菜。後來妻子帶著幾個月大的孩子來和他一起生活,三口人住在狹小的出租屋裡,每天入不敷出的狀態讓王徵幾度想要放棄。“那時候親戚朋友都不敢接我的電話,就怕我跟他們借錢。”王徵苦笑著說。

  第一桶金

  支撐王徵堅持下來的,是一次難忘的修腳經歷。

  2007年末的一天,王徵接到一通電話,對方想讓他上門修腳。那是一個癱瘓在床的老人,因患嚴重的甲溝炎已經連被子都無法蓋嚴。王徵小心翼翼地去甲、清創、上藥,整整40多分鐘。待一切處理妥當,老人終於可以蓋上被,安穩地休息。

  憑著認真負責的服務態度,小店客源開始多起來。到2008年末,王徵的修腳店盈利5萬餘元,這是他創業以來的第一桶金。為了樹立品牌,王徵隨後加盟了大連朋朋修腳,此後的生意愈加興隆。與此同時,王徵的許多年輕同鄉也紛紛投奔他,希望一同實現創業夢。

  2009年,王徵開了第二家分店。雖然也經歷了一段“賠本”時期,但很快扭虧為盈。就這樣,經過9年的“摸爬滾打”,王徵的修腳店從最初一家發展到十家,遍佈鞍山各城區,並正在向海城、遼陽等地發展。所有店鋪的營業總額也在逐年增加,從最初的幾萬元,增加到近300萬元。

  公益之路

  這些年,王徵在摸索創業的同時,也將目光投注於公益事業。

  2012年,王徵帶著自己的團隊走進了敬老院,義務為那裡的孤寡老人修腳,並送上嶄新的襪子。起初大多數人都認為他們在“作秀”,然而,他們每個月至少一次走進敬老院、社群,義務為孤寡老人、環衛工人、殘障人士修腳,幾年來從未間斷,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們的公益理想。

  今年3月,王徵帶著他的創業經歷,去北京參加了中國沐浴行業交流會,得到與會領導的認可。其間,王徵與來自全國的19名修腳從業者,獲評“中國修腳大師”稱號,成為行業新秀。“這是我創業路上的又一次提速,相信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修腳行業一定會越走越寬。”

  那個曾經糾結於回鄉養雞還是堅持夢想的年輕人,如今已經成長為一個沉穩、自信的業界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