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創業養殖事蹟

  一個成功的創業者,三個因素,眼光、胸懷和實力。看看那些在農村創業的事蹟,學習他們,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留學生養豬回鄉當“豬倌”

  樂亭縣龐各莊鎮王莊子村東南的生豬養殖基地陸續迎來全國各地的客戶。1月29日,記者走進這片有著9個大棚的野豬養殖基地,看到大小不等的黑、白、黃三種顏色的野豬,在各自的豬舍內有的吃著飼料,有的在晒太陽,有的用嘴含住自來水龍頭喝水解渴。然而,令記者驚奇的是,這個養豬場的場主竟是一位曾留學韓國的大學生。他就是年僅31歲的劉凱。

  劉凱,曾就讀於唐山學院,隨後又到韓國留學學習國際貿易專業,2007年學成回國。作為一個對生活懷著滿腔熱血的80後,他嘗試過工程建築、銷售等多種職業。2008年“三聚氰胺”這個詞彙一夜間傳遍了世界的各個角落,食品安全問題倍受政府和老百姓的關注。偶然一次機會,劉凱在吉林一個養野豬的朋友那裡吃的豬肉,味道鮮美,令人回味無窮。當時,他便想到留學時韓國的野生鮮豬肉120多元一公斤,非常昂貴。“能不能從吉林引進野豬帶回唐山來養,這樣家人、朋友就能吃到自家養的安全放心的豬肉。”劉凱從那時起就萌生了養豬的想法。

  “留學生要養豬?這大學不就白上了嗎!”在和家人一番爭論後,執著於生態養殖業的劉凱逐漸佔了上風。作為一名碩士研究生,已有機會留在省、市大醫院工作的妻子蒙豔鳳,為了支援丈夫創業,也選擇回到了樂亭家鄉。2009年,劉凱開始籌集資金,修建豬場,通過朋友以平均一頭一萬元的價格引進了108頭長白山原始森林的純種野豬,與中國原生態家豬雜交繁殖。等到家人和朋友吃到這種豬肉之後,個個讚不絕口,向他訂豬肉的人越來越多,豬肉價格也很穩定。面對大眾對生態豬肉的反應,劉凱考慮擴建豬場將養殖範圍擴大。

  談起綠色養殖,劉凱說,基於對綠色養殖的考慮,他組織成立了“牧康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吸納了102名合作社社員共同致富。由於實施了生態養殖方法,飼料全部採用自種的青貯玉米芯、玉米、大豆等純天然綠色無汙染植物,能夠提供豬生長所需的多種維生素,而且生長週期是現代養殖豬生長週期的三倍。所以,這種奔跑鮮豬肉肥而不膩。

  然而,出乎他預料的是養豬也是一門風險行業。2014年冬天,因氣溫驟降,劉凱的豬場凍死了400多頭小豬。為解決室溫問題,他修建了9個溫室大棚作豬舍。6年來,他們已經先後投資1600萬元,僅去年一年就投入400萬元。往年野豬產量大都在2萬公斤左右,銷售不成問題。由於去年野豬養殖規模產量都有所加大,現有存欄野豬2600頭。年底宰殺後,約5萬公斤的切割冷凍野豬肉被存放在冷庫裡。為幫助村民開啟銷路,近日劉凱一直在忙著利用網路、電話、微信等方式聯絡買家。目前,他已把野豬肉打進了北京、山西、天津、石家莊和唐山荷花坑等市場,深受消費者歡迎。

  劉凱說,我們的目的是讓更多的人吃上健康的肉食,但面對眼下銷售市場遇冷的現狀,我們急需得到大家的支援和幫助。100多戶村民一年的收成希望都在這裡,他們盼著儘快將庫存的野豬肉賣出去回家過年。

  二

  打工仔養雞創業十年欲造大品牌

  他16歲外出打工,從事餐飲服務行業,雖說辛苦,但也不至於風吹日晒。打工時,他認為打工不能長久,遂產生創業想法。在廣東某雞場打工的第一天,他吃了有史以來最難吃,但吃得最飽的一頓飯。儘管條件艱苦,一想到自己的選擇,他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

  創業十年來,他帶領上百戶村民搞烏骨雞養殖,村民們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收。在看到烏骨雞批發的抗風險能力低時,他開始想到走品牌的路線。“提升產品附加值,提高抗風險能力,讓村民持續增收。”目前,他已經在成都“探路”,未來兩年將基本實現品牌化的道路。

  說起創業,他總是顯得很熱血,他有說不完的話,有訴不完的情。在他看來,創業是一件能讓他激動的事情。他說,創業不僅能讓自己的日子過得好一點,還能帶動周邊的鄉親致富,這就是令他熱血沸騰的事情。

  他就是高縣慶符鎮百通村村民李叢江。

  打工少年與雞結緣

  2001年,16歲的李叢江外出打工,在成都溫江一家農家樂從事餐飲服務。農家樂的生意不錯,一道名為“叫花雞”的招牌菜點單率很高,“雞的價值原來這麼高?”這個印象逐漸進入了李叢江的腦海。兩年後,他又到廣東清遠從事餐飲服務。

  “外出打工的人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知道回家後能做什麼。”李叢江說,他和身邊的務工人員交流發現,只要家鄉有機會,他們都願意回家,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回家後自己能做什麼。不到20歲的李叢江心想,那些四十多歲務工者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他想要改變這個現象,就只有選擇一條未知的路。

  許是機緣巧合,許是命運安排。李叢江想到的第一個專案是養豬,他有一個同事是清遠當地人,同事的親戚養豬的效益還不錯。某天,兩人跑到書店,選購兩本養殖的書籍,一本是養豬,一本是養雞。“沒想到養豬那本書沒看進去,倒把養雞的書看進去了。”李叢江說,書後就熱血沸騰,書上都是成功的例子,他想自己也會很快成功的。

  說幹就幹,三天後李叢江就辦理了辭職,在親戚的介紹下去一家養雞場打工。廣東是我國肉雞養殖的主產區  ,而當地的清遠雞更是聞名全國的雞種,深受港澳消費者的歡迎。這些資訊對於李叢江而言,無疑是興奮的。但是,他的興奮很快被舟車勞頓消磨了。

  “從清遠縣過去,要坐三個多小時的車,再轉車。”李叢江說,到了養殖場老闆的家裡,他吃了一頓目前為止,最難以下嚥,卻吃得最飽的飯。原來,那裡飲食條件很差,在李叢江看來,那是在老家連豬也許都會嫌棄的伙食。

  “我差點眼淚就流出來了,但是強忍住了。”李叢江說,他一想到這是自己的選擇,就咬牙堅持了下來,儘管飯菜難以下嚥,他也強逼自己吃了三大碗,算是為自己即將開始的艱苦生活打基礎。飯後,李叢江被帶到養殖場,開始了他新的打工生活。

  回鄉帶領村民致富

  2005年,李叢江回到家鄉,看到自己家鄉已有了幾家小型的養殖場,但他們都是在自己房屋內飼養,飼養方式還比較傳統。於是,他的創業路開始了,他用了2500元養了100只雞,雖然都成活了,卻因為品種的原因沒有賺到錢。“其實在打工期間,很多實用的技術並沒有學到。”李叢江說,雖然當時老闆對他能吃苦、善學習的精神很滿意,但是很多技術並沒有交給他,擔心他學成後就另立門戶了。幾年雞場的打工生涯,對於李叢江而言,就是開闊了眼見,對養雞的基本套路,以及雞場建設有了一定了解。

  經過選品種的失敗後,李叢江仔細分析發現,雖目前沒有掙到錢,但實際上幹這一行是很前途的,他暗暗給自己加油打氣。第二批,他購買了500只當地的烏骨雞,進行竹林飼養,深受城裡人喜愛。四個月後,果然賺到了6000多元,這比當時在外地打工要強多了,更加增加了他對養雞的信心。

  李叢江有個特點,善於思考接下來如何走。當養雞掙到錢後,他就在想,如果只養殖五六斤的大雞,肯定會因為它的養殖週期長***5個月***積壓資金多而週轉不過來,怎樣才能擺脫這個瓶頸呢?他從信用社貸款了5000元,只能暫時解決資金的困難,但是,這對以後來說是遠遠不夠的,還得從發展思路上想方法。

  後來,他調查發現,很多農民想養雞,苦於孵化技術不到位,而導致養雞的成活率不高。於是他想,何不把剛孵出的小雞養大點,然後賣給想養雞的農戶呢?這樣時間又短,見效又快,資金週轉也快,風險又小,而且還可以帶動農戶養雞的積極性,從而帶動該村的經濟發展。

  金漁村村主任李興友說,李叢江創辦養殖場獲得成功後,周圍村民漸漸上門來請教技術。他都耐心地將養雞技術傳授給村民,對缺乏養殖資金的村民主動提供脫溫雞苗,並精心指導飼養技術,幫助村民逐步走上脫貧路。來自落潤鄉的養殖戶潘廳洪說,李叢江不僅賣小雞苗給他,還教他怎麼喂,年初他買了100只小雞,前幾天把成品雞賣了,賺了好幾千元。“今天來多買點雞苗,喂到過年的時候準能賣個好價錢。”

  “探路者”欲造品牌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李叢江以自己近十年的養殖技術經驗為基礎,帶頭成立了高縣三合養殖專業合作社,並承包了位於慶符鎮金魚村150畝茶山作為養殖基地,年出商品雞2萬隻,帶領其他合作社成員出欄3萬餘隻,實現銷售額400餘萬元,商品雞主要銷售成都、重慶、昆明等地方。

  “雖然每年的出欄量在遞增,價錢上不去的話,抗風險能力就低。”李叢江說,在2013年以前,他和村民主要是靠批發銷售,量大價低,雖然銷量一直很好,但是李叢江擔心的是變化莫測的市場因素,一旦市場有變,村民們就掙不到錢了。

  2013年,李叢江在成都開設了第一家“糧辛生態鳥骨雞專賣店”並註冊了“糧辛土雞”商標。他的想法是,通過自己在成都市場的發展進行“探路”,看看能否走出一條品牌路線。以往批發價18元/斤左右的烏骨雞,在成都的售價是28-48元/斤不等,在附加值上提高了不少。“成都這邊的市民還是很接受這個價格,銷量不錯。”李叢江說,2014年在成都的總銷售額約80萬元。

  “我前期作為‘探路者’,一旦品牌成熟,就可以和村民合作,讓他們掙更多的錢了。”李叢江說,現在他要多條腿走路,一來是繼續搞批發銷售,二來則是做好品牌營銷,爭取在兩年之內讓“糧辛土雞”的品牌在成都打響,他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將他的養雞事業不斷做大做強。打出自己的品牌,帶動更多的村民來進行土雞養殖,帶動大家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