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養生有哪些食譜

  進入冬季,正確養生可以預防疾病,食療養生進補要抓緊了!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冬季養生的食譜

  養生食譜1.蘿蔔燉牛肉

  材料:白蘿蔔450克,牛肉100克,大蔥15克、姜,料酒10克、醬油,鹽4克,味精2克,八角3克,花生油40克。

  做法:將蘿蔔牛肉清洗乾淨,切塊,分別放在沸水中焯一下,將鍋中油燒熱,加入大蔥姜、八角、鮮湯、料酒、牛肉塊,等到牛肉煮爛再加入白蘿蔔,燒開,將浮沫撇掉,等到蘿蔔煮爛之後加入剩下那些調味料就可以了。

  功效:白蘿蔔有豐富的維生素,牛肉有豐富蛋白質及氨基酸,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力。

  養生食譜2.、冬筍老鴨湯

  材料:老鴨半隻***約400克***、冬筍400克、薑片、蔥末適量、鹽1小匙、雞精1小匙、胡椒粉1小匙、清水。

  做法:老鴨洗淨剁成小塊,冬筍去皮切成塊;鍋內倒入熱水,水開後把鴨塊放入焯10分鐘左右撈出待用;同時再起一鍋沸水,把冬筍焯過後再放到冷水裡,撈出來瀝乾即可,這一工序為的是給冬筍去澀;將鴨塊、冬筍塊、薑片放入煲鍋中,倒入清水,大火煮開後改小火煲2小時左右;最後加鹽、雞精、胡椒粉調味,撒上蔥末即可。

  功效:俗語說“嫩鴨溼毒,老鴨滋陰”,多選用老鴨煲湯。中醫認為,吃筍有滋陰、益血、化痰、消食、利便、明目的作用。冬筍老鴨湯清香鮮美,且有滋陰補血之效。

  養生食譜3.、臘八粥

  材料:芡實、薏仁米、白扁豆、蓮肉、山藥、紅棗、桂圓、百合各6克、粳米150克。

  做法:先取上述除粳米以外的八種原料煎煮40分鐘,再加入粳米繼續煮爛成粥。分頓調糖食用。

  功效:可健脾胃,補氣益腎,養血安神。適用於失眠以及體虛乏力虛腫、洩瀉、口渴、咳嗽少痰等。

  養生食譜4.、烏骨雞燉板栗

  材料:鮮板栗10枚,烏骨雞1只,生薑1塊,精鹽適量。

  做法:鮮板栗去殼取慄仁備用;烏骨雞褪毛,去除內臟,洗淨晾乾;將烏雞、板栗仁同入砂罐中,加清水沒過雞與慄,放生薑入水中,加蓋文火燜2小時。起鍋加少量精鹽食用。

  功效:烏雞甘平,入肺腎,滋陰益氣,能雙補肺腎。板栗補腎強筋。兩種食物同用,可按秋時補肺,亦為冬季補腎做好準備。

  養生食譜5.、芝麻粳米粥

  材料:粳米100克,核桃25克,百合***幹***10克,黑芝麻20克。

  做法:粳米淘洗乾淨;粳米與核桃仁、百合、黑芝麻一起放入沙鍋中;加水用小火燉煮,熟透成粥即可。

  功效:粳米補脾強智;核桃仁補腎健腦,補心益智;黑芝麻補肝腎,填腦髓。全方補虛滋陰,強腦益智,對肝病思維遲鈍,記憶力減退。

  養生食譜6、橄欖陳皮燉豬瘦肉

  材料:潮州橄欖2個、陳皮1/3個、豬瘦肉100克、生薑少許、冰糖1塊。

  做法:橄欖洗淨、去核;陳皮浸軟;豬瘦肉洗淨,一起剁爛碎,置燉盅內,加入冰糖和冷開水250毫升***約1碗量***,加蓋隔水燉約2個半小時便可。進飲時方下鹽。

  功效:橄欖有化痰、消食、開胃、利咽喉的功效,配以醇香化氣消痰的陳皮燉豬瘦肉,有潤燥、利咽、養陰之功,為肺燥致聲音嘶啞、口乾咽癢的調理湯水。

  冬季健康養生保健的方法

  1、冬季養生的小常識

  1.1、養生保健的最佳時間。冬季養生小常識首要的是注意養生保健最佳時間。實驗證明:早晨5-6時是生物鐘高潮,體溫上升,此時起床會精神抖擻。

  1.2、注意保暖。冬季養生小常識之一是注意保暖。按時收聽天氣預報,隨著氣溫的變化而增添衣服,添置保暖設施。睡前用熱水泡腳10分鐘3、房間溫度要適宜。如果開空調溫度不宜過高,冬季養生小常識之一是房間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房間內外溫差4-5度為宜。

  1.3、開窗通氣。冬季養生小常識之一是牢記每天上午9-11時,下午2-4時開窗通氣效果最佳。

  2、冬季保暖的妙招

  2.1、暖氣溫度別太高。專家表示,空調、暖氣溫度過高,室內外溫差過大,出門時小血管容易突然收縮,讓人感覺更寒冷。因此,室內溫度最好設為18℃~20℃。

  2.2、少攝入咖啡因。專家表示,咖啡因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使血管在寒冷的情況下也不易自然收縮,導致身體熱量損耗,讓人感覺更冷。薑茶等脫咖啡因熱飲保暖效果更好,更適合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