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實戰須知

  混元太極拳全稱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成形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由著名武術家、中國武術九段,已故太極宗師馮志強先生開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簡述

  一、知形

  即對人體形體變化要有充分的認識。這裡主要是指導對對方形體變化的把握。如果對方力大速度快,我方自然不能以慢動作式的太極套路應對,只能隨人之進退快慢而相隨。

  在這一過程中,最佳時機在於把握對方最初的動作雛形,即“一動”。因為這時對方的速度、力量都未形成,最易處理。如果一動之機失了,可以繼續破壞對方的發力距離,使之不能將力量作用到自己身上,這樣自然無損亦。

  如果這一機又失去,則要用自己的身體承力、化力,使之在自己身上形成不能力點,沒了力點,對方的進攻同樣無效。這個過程,實質上就是從對方發力距離之外到對方發力距離之內的過程,是一個知拍功夫。這個過程,是大多數練太極者長期難以做到的難解之謎。

  二、懂勁

  這裡談的懂勁,其實在上面用身體處理對方的力點時已經開始發生作用了。在此基礎上,要做的是,在與對方相接觸的一瞬間,必須通過聽勁功夫,知道並把握住對方的身體重心及其移動趨勢。只有這樣,才能為發人於丈外。

  三、要做到化髮結合,同化同發

  許多人在實戰中常常感到,我破對方的招後再去打對方時,對方卻又變了,所以只能化了再化,永無發人之機。其實,這中間的祕訣在於沒有把握住化髮結合。

  太極中,從來都是陰陽共存,而沒有先陰後陽或先陽後陰之說。要做到化髮結合,其訣在於“遇力成樁”。而樁必須是活樁,一虛一實,實腿承力,虛腿調整重心並及時根據對方重心之運動而進樁摧力。

  也就是說,在承、化對方發來之力的同時,樁就要動起來,或進樁掤擠採肘、或退步施以捋、按之勁,或繞步而走,施之以擺、掃、挒、扭等勁。總之,必須化發同時,以樁摧力。

  四、實戰中需明確的幾個問題

  1、如何認識對方力量的大小

  對方力量再大,只有作用到自己身上才算,在未作用到自己身上之前,沒有大小之懼,故無大小之說。

  2、如何認識對方速度之快慢

  對方加快速度,其目的無非是打破的的防禦節奏而混水摸魚。我如果隨人之動而進退伸縮,急則急應,緩則緩隨。

  3、如何做到“急則急應,緩則緩隨”

  此問看似在於身體素質之比較,實為發力技巧之高下。其訣在於要善發直發勁。無論手足,在無需力距、運勁、周旋的情況下能夠隨時發出力量者為太極!

  5、如何承力化力

  承力化力不是臂上的功夫,而是身上的功夫。要做到承力化力,非僅靠推手所能達到。必須以身試力,既試猛力,也試快力,直到周身無處不能承力,無處不能化力而功成。

  太極混沌,大道至易。拳者,武也,失之於武則為舞,失之於巧則無拳。如若後輩不懂戰,休言太極愧祖先。先父曾言如是,我輩當奮勇而習之揣之摩之領會之

  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行拳要領

  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走架打手行功要求,也叫做鍛鍊要領。各流派太極拳雖各有其體特點,有不同的練法,但其鍛鍊要領,基本上是一致的。其精粹所在,概括為“鬆圓”二字。

  練拳時,始終保持心平氣和,始終“神舒鬆靜”,身體要中正自然,頭頂***百會穴***同下部會陰穴要保持垂直,胸部自然,臀部***長強穴***微微後翻,全身放鬆,呼吸自然,面部嚴肅,不喜不怒。

  要精神集中,用意指導動作,動作要輕鬆圓活,不可用拙力;動作要螺旋轉換,分清順、逆纏法和自轉公轉,反旋與正旋的配合。逐步做到各個關節和肌肉群都能一動無有不動,動作協調;動作要均勻連貫,綿綿不斷;姿勢和動作處處要求圓滿,不使有凹凸缺陷之病。

  頭要正直,虛虛上領;目光注視方向,不可偏低偏高;頸項鬆豎不僵硬,不軟塌;口脣要自然合閉,下頦微內收,舌尖自然輕抵上顎,使唾液的分泌加強;養成呼吸以鼻的衛生習慣,這樣能使練拳時喉頭不幹燥。

  肩要松下,肘要鬆沉,肘節微曲;腕部要靈活,不可硬,亦不可軟,指要舒展,胸要中正自然,亦即胸肌要放鬆,胸腔微內含,不凹凸,術語:“含胸拔背”。

  兩腿要分虛實;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全然佔煞。腰要鬆沉直豎中略有不塌之意,脊骨節節往下鬆沉,胯根要鬆開撐圓。腹部鬆靜自然。要鬆肩沉肘;以手領肘,以肘領肩,輕輕執行,目光前視,眼光要照顧上下兩旁;內勁只能貫到九分,神氣要貫到十分。

  肩與胯要保持垂直,肘與膝上下相應,手指尖與足趾尖上下相應;前手指尖與後手指尖遙相呼應,前足尖與後足尖遙相呼應,上下、左右、前後相呼應合住。外形上要求自然合住,神氣尤須先行合住,開則俱開,合則俱合。姿勢要求圓滿、中正、氣順、自然、纏綿、鬆靜,精神要蘊蓄。

  凡逢前手指尖上對鼻尖,下對足尖的姿勢,術語稱作“三尖對照”,任何姿勢,必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術語稱作“外三合”。

  每一姿勢的起承轉合,著著貫串,處處合住,其中主次先後,要細心體會,辯別清楚,尤其在動作中間不可有停頓之處。內外、上下、左右和前後要協調一致,不先不後,要做到“節節貫串”,“一氣呵成”。

  練拳時講究動作連貫,一個姿勢接著一個姿勢,氣定神閒,愈練愈鬆愈靜,緩緩執行,呼吸自然。練拳步驟,先哲有言:“物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如無深淺之別,先後之序,即是失卻根本,無論教者本領如何高強,學者定不能藝超於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