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佘姓來源_百家姓佘姓歷史名人

  佘姓,中國姓氏之一,一說由余變化而來,一說以地名為姓氏。接下來小編給大家介紹百家姓佘姓來源,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百家姓佘姓來源

  1、出自餘氏音變後轉化而來。據《姓氏尋源》載:“古有餘無佘,餘轉韻為遮切,音蛇。”在漢代以前無佘氏,因此在周、春秋、戰國時代都無“佘”氏的記載。後來“佘”字是從“餘”字音變後轉化而來的。那麼“佘”氏也應是有一些餘氏的後人改變而來的,遂形成佘氏。

  2、出自以地名為氏。漢後有佘山***今上海市青浦縣東南***,居住在佘山的周圍的居民,其中就也有以山名為姓氏,稱為佘氏。據古書記載,佘姓人多住於江西省南昌。錢大昕曰:“佘姓音蛇,即漢書荼恬之荼,省文。”

  得姓始祖:由余。春秋時秦國的大夫,也作繇餘。其祖先原為晉人,逃亡入西戎***古代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初在西戎任職,後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賢德大度,便留秦國為相,很得穆公信任。時秦作為眾多諸侯國之一,其地位並不顯要。由余為上卿後,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謀劃攻伐西戎之策,滅國十二,拓地千里,而稱霸西戎,最後使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曾為秦國富強、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人引以為榮,遂以其字為氏,尊其為余姓的得姓始祖。佘姓的得姓始祖,當同餘姓一樣,是為後來統一天下的秦國富強基礎的由余。

  百家姓佘姓遷徙分佈

  佘氏或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姓氏,以雁門、新蔡、新鄭為郡望。佘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從歷史文獻看來,佘姓是余姓轉化而來的。佘姓,初見於南朝宋人何承天的《姓苑》。據《姓苑》上記載,佘姓起源於南昌。而《通志·氏族略》上記載,佘氏,音“蛇”,從示,唐開元年間太學士佘欽,是南昌人。另從《姓氏尋根》上追溯,古時沒有佘姓,只有余姓,餘轉韻讀蛇。佘與餘,這兩個寫法十分相近的姓氏,它們之間也確有關係,從古人楊慎的筆記可看出其大概。清代學者張澍在《姓氏五書》上也指出,古代有餘寫作佘,音蛇。從這兩書記載可知,佘、餘兩姓關係同出一源。從《姓苑》介紹的主要繁衍於新安,也就是現在的安徽歙縣帶的情況考察,二姓可能是一家。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出現的佘姓名人,是唐代的太學博士佘欽。佘欽為南昌人,由此推測,佘姓的播遷時間較早。佘姓的得姓始祖,當同餘姓一樣,是為後來統一天下的秦國富強基礎的由余,有關情況,可參閱前已介紹過的余姓。餘、佘二姓後來在安徽和江蘇成了大姓。聚集地:據宋朝時候的古書《姓苑》上說,佘姓人多來自南昌那一帶。唐宋年間,余姓佘姓先後進入莆田、仙遊、泉州等八閩大地,江西、江蘇、湖南、廣東也留下他們遷徙足跡。佘姓宗氏祠堂往往刻有“雁門衍派”字樣,說明他們源於山西佘太君一族。佘姓望居新蔡***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新鄭***今河南省中部新鄭縣***。

  今安徽省的蕪湖市、銅陵市、安慶市樅陽、巢湖市和縣、含山縣、明光市,四川省的安嶽市、西昌市、儀隴市、遂寧市、南江縣,重慶市南川區、萬州區,北京市,廣東省的汕頭市潮汕、順德市、普寧市、陽江市,湖北省的武漢市、宜昌市、恩施市、隨州市、孝感市大悟縣、黃岡市、咸寧市,貴州省的安龍縣,江蘇省的南通市、揚州市、江陰市、如皋市、連雲港市、贛榆市,湖南省的望城縣、邵東縣、長沙沙縣、懷化市會同縣、益陽市南縣、桃源縣、張家界市桑植縣、湘西州龍山縣,遼寧省的瀋陽市,吉林省的九臺市,河北省的邯鄲市、定興縣,山東省的萊陽市、日照市,雲南省的昆明市、麗江市寧蒗縣,河南省的長垣縣、信陽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柳州市,福建省的莆田市仙遊縣、漳州市、石獅市、廈門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彭陽縣,陝西省的安康市、渭南市、西安市,浙江省的杭州市、湖州市,江西省的南昌市,越南、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省臺南市等地,均有佘氏族人分佈。

  百家姓佘姓歷史名人

  佘 欽:歷史上第一個佘姓名人是唐代太學博士佘欽,他的籍貫就是南昌,由此判斷,從安徽繁衍到南昌的餘氏,因某種緣故使自己的姓氏變成佘氏,極為可能。

  佘太君:原名佘金花,是河北省義安人,《楊家將》中人物,也稱楊令婆。北宋名將楊老令公楊繼業之妻,精通韜略。其八子及一孫,多數殉國。在西夏侵擾時,她已百歲高齡,仍身掛帥印,率領楊家十二寡婦徵西,集中地體現了楊家將的愛國精神。她以一老婦人而享有高度的威望,是古典作品中少見的人物,在民間廣為流傳。

  佘熙璋:清朝著名書畫家,祖籍江蘇省楊州人,居直隸宛平縣。能做詩、做文章,而以書法和繪畫和繪畫特別出色,擅長畫竹,他的圖章也刻得很好;他的書畫作品中,有著詩歌、文章裡的那種氣息,在當時社會中評價很高。

  佘國觀:祖籍江蘇省楊州人,居直隸宛平縣,佘熙璋之子。字容若,號竺西,又號石癲、石顛。父熙璋善畫,為麓臺高弟。佘石癲能世其學,善篆刻,尤工蘭竹兼鐵筆。印作曾被選入於《飛鴻堂印譜》。

  百家姓佘姓郡望堂號

  郡望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朝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新蔡郡:原為周朝呂國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帶。春秋時期蔡平侯從上蔡遷都到下蔡,故名,也稱為新蔡。漢朝設定新蔡縣。晉朝時期晉惠帝從汝陰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南北朝時期北齊改為廣寧郡。隋朝時期又改名為蔡州。

  新鄭郡:即今河南省的新鄭市。***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弟弟姬友于鄭***今陝西華縣***,曰鄭桓公,此鄭建國之始。東周初鄭武公遷都於此,曰新鄭***今河南新鄭,距鄭州市三十八公里***,以別於原陝西省之鄭地。戰國韓國滅鄭嘗都於此,當時為韓哀侯二年***甲子,公元前357年***,秦過置新鄭縣,又分置苑陵縣,同屬河南郡。晉省新鄭入苑陵郡地。隋朝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復置新鄭縣,隋朝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省苑陵入新鄭,後不復變。唐、宋諸朝以來或屬鄭州、或屬開封府、或屬鈞州,時有變動。明、清兩朝時期隸屬關係亦多有變動,自清朝乾隆六年***辛酉,公元1741年***又改屬開封府,後直至清朝末期不再變。民國初期,新鄭縣屬開封道,以後撤道,直屬省轄。

  堂號

  雁門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

  新鄭堂:以望立堂。

  慰忠堂:資料有待補充。

  佑啟堂:資料有待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