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艾灸養生保健知識

  艾灸是我國古代就有的一種中醫穴位療法,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下面小編整理了中醫艾灸養生保健知識,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醫艾灸養生常識

  中醫學認為,艾灸法保健可疏通經絡、調和營衛、補益氣血、調和陰陽、協調臟腑,從而達到預防早衰、防治疾病的目的。灸法預防早衰,一般以溫和灸、化膿灸、養生灸、隔物灸、溫鍼灸最為常見。

  一、溫和灸

  取穴:關元、神闕、足三裡

  操作方法: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施灸穴位,距離約2-3釐米左右進行薰灸。以患者區域性有溫熱感而無灼痛感為宜,每穴每次施灸10-15分鐘,至面板潮紅為度。每日1次,於每月月初連灸7次。

  二、化膿灸

  取穴:足三裡

  操作方法:以陳艾做成0.7釐米左右的艾炷直接灸穴位7-9壯,灸完1壯後,以紗布蘸生理鹽水抹淨所灸穴位,再依前法繼續施灸。灸時輕輕拍打穴位旁以減輕疼痛,使得穴位產生無菌性化膿,艾灸後用小膏藥貼灸瘡化膿,直至灸瘡癒合為止。灸瘡癒合後,可再行施灸。注意勿使灸瘡潰破感染,施灸期間加強營養,清淡飲食。

  三、養生灸

  取穴:命門、腎俞、關元

  操作方法:取“強腎灸”貼敷於穴位處,每24小時更換一次,5日為一療程。一療程結束後休息2日,再行下一療程治療。

  四、隔物灸

  取穴:關元、氣海、足三裡、神闕

  1、隔姜灸

  操作方法:將鮮姜切成片,厚約0.2-0.3釐米,中央用針穿刺數孔置於穴位之上。用清艾絨製成蠶豆大小的艾炷***是為一壯***,放置薑片上施灸,如患者感到燒灼不可忍受,把薑片向上提起,再行施灸。每穴灸5壯,灸時以面板潮紅為度。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休息3-5日,再依法繼續施灸。

  2、隔附子餅灸

  操作方法:將附子研成粉末,每個附子餅以附子粉2.5克配以黃酒2.5克調成厚糊狀,用藥餅模具壓制成直徑2.5釐米、厚度0.5釐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穿刺數孔,上置艾炷施灸。

  3、隔藥餅灸

  操作方法:將補骨脂、當歸、黃芪、生地、仙茅、仙靈脾、肉桂等健脾補腎、活血通絡藥物研成粉末,再以80%酒精調勻,用藥餅模具壓制成直徑2.5釐米、厚度0.5釐米的藥餅。上置艾炷進行施灸。每穴每次施灸5壯,隔日1次,每人每年每穴灸量當在480壯以上。

  五、溫鍼灸

  取穴:命門、腎俞、足三裡

  操作方法:以上每穴區域性酒精消毒後,1.5寸毫針針刺0.8-1.2寸,得氣後行補法。再以2釐米艾條段插於針尾,點燃艾條段,待其完全燃燒後取下,拔出毫針。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一療程結束後休息一星期,再行下一療程。

  使用艾灸應注意事項

  1、艾絨質量

  選擇質量好的艾絨。劣質艾絨,生硬不團聚,燃燒時火力暴躁,易使患者感覺灼痛,甚至燻烤時石粒脫落,灼傷面板。

  2、環境通風

  環境應保持通風,避免艾煙過濃,傷害人體。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特別是哮喘病人慎用艾灸。

  3、施灸部位

  施灸的部位,妊娠期婦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顏面五官、陰部、有大血管分佈的部位不宜直接灸;頭部、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不可多灸。

  4、避免燙傷

  施灸時應及時調整灸火與面板間的距離。有些患者區域性寒氣大,初灸時,對艾火的忍耐力強,常常不知不覺將艾火靠近面板,結果將面板灼痛。實際上,以灸至皮膚髮紅為度,每次灸10—15分鐘為宜。

  5、注意次數

  體質壯、病情輕、病程短者,灸治1—2次即可;體質差、病情重、病程長者,可灸數月乃至1年以上。初灸時,每日1次;長期灸治者,3次後改為2—3天1次。

  如果自己在家艾灸時,一定要注意以上幾點。為了避免傷害身體,最好是找專業人士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