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提綱

  論文提綱最起碼要能清楚的顯示您論文的研究內容以及研究思路。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論文題目:明清《西廂記》研究

  論文第一次比較全面深入地對明清有關《西廂記》的批評研究進行了梳理評論,對明清《西廂記》研究批評中的重大問題、爭鳴的焦點熱點,在探本溯源的基礎上,結合明清兩代的具體文化特徵及其背景作深入全面的論證剖析,對其理論的正誤,儘量以科學的精神、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了闡釋評價。

  全文主要由七部分組成: 第一章對明清兩代《西廂記》研究批評狀況進行總體評介,論述中努力突出明清《西廂記》研究批評中的演變過程及前後聯絡。為了對古代《西廂記》研究能有一個全面的把握,第一章中還對元代涉及到的《西廂記》有關文字進行了歸納描述。 第二章主要探討研究明清兩代有關《西廂記》作者諸種說法及其相關意見,歸納總結了《西廂記》作者曾有先後六種說法出現。

  然後針對富有討論意義的四種主要說法王實甫作、關漢卿作、關漢卿作王實甫續、王實甫作關漢卿續在充分佔有材料的基礎上,詳盡考察了四種說法的生成原委,以客觀科學的態度對明清學者在此問題所作的考證論述進行了評價分析,指出除王實甫作《西廂記》外,其餘諸說,純屬無稽之談,有些版本署名的“王作關續”,均系以訛傳訛,毫無根據。 第三章對明清兩代的《西廂記》地位之爭進行評述分析,對諸家之論的本質、目的給予了剖析,指出特定文化背景下不同美學觀念導致的對作家作品的偏愛,是《西廂記》地位之爭產生歧義的關鍵所在。通過這場地位之爭,《西廂記》“天下奪魁”、為“古戲之首”的崇高地位得以基本確立,《西廂記》的影響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

  第四章評價明清《西廂記》風格論及存在的問題。《西廂記》風格論是明清兩代研究批評的熱點與焦點,入明後,社會文化審美心理髮生轉變,風格論爭的本質就是 “雅”與“俗”之爭,文章在進行深入的分析後指出,片面強調“雅”或“俗”,都存在某種程度的侷限,至於“尚雅”論把風格與作者問題糾纏在一起,實際是審美心理畸變的產物。 第五章對明清兩代有關《西廂記》思想內容不同觀點進行評論。肯定論與否定論表現出的矛盾衝突,實際是兩種不同思想文化的鬥爭與對立,但對肯定論者也不作不切實際的褒揚,而是結合實際情況歷史地評價其觀點的積極意義與進步價值,對摺衷調和派既看到其不足,又肯定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其主張有利於《西廂記》的傳播與進步價值的發揮。 第六章從語言的構成與音韻、情節結構、創作技法三個方面,將明清人關於《西廂記》藝術的研究評價進行了評述歸結。關於《西廂記》語言的構成,從當時戲曲語言風格本色與驕儷爭論的大背景下進行具體分析後,《西廂記》語言構成論的內在本質意義馬上便令人豁然開朗;情節結構中金聖嘆的“一人論”、李漁的“一事論”等也都有理論上的深層闡釋;創作技法的總結和歸納實屬首次嘗試。

  第七章主要就明清《西廂記》有關版本的整理研究及其文獻資料的蒐集彙總工作進行述評。明清兩代《西廂記》版本與文獻的整理以王騾德、凌漾初、劉世須為代表,本章主要探討的就是王駭德在版本研究上的貢獻,凌檬初刻本體例與元雜劇最相契合的特色,劉世琉對《西廂記》研究資料的蒐集與彙總,此外還總結口顧了明清人關於“崔氏墓碑”的辨偽與考證,指出“崔氏墓碑”的反覆“出土”的實質是在作《西廂記》的翻案文章,從文化觀念層面上指出了作偽者的動機根源。

  中文摘要3-5

  英文摘要5-8

  目錄8-10

  引言10-12

  第一章 《西廂記》研究嬗變軌跡12-34

  第一節 元末明初《西廂記》研究拉開序幕12-20

  第二節 明末清初《西廂記》研究掀起高潮20-28

  第三節 清代後期《西廂記》研究步入困境28-34

  第二章 《西廂記》作者諸說及其考定34-61

  第一節 《西廂記》作者問題與作者諸說35-41

  第二節 “關作”與“關作王續”說考辨41-48

  第三節 “王作關續”說諸家考論48-61

  第三章 《西廂記》曲壇地位論爭61-78

  第一節 《西廂記》與《琵琶記》《拜月亭》的品評62-69

  第二節 《王西廂》與《董西廂》的比較69-72

  第三節 王實甫與元曲“四大家”72-78

  第四章 《西廂記》風格殊遇及越位78-97

  第一節 風格美譽後的分歧79-85

  第二節 “雅豔”又“本色”的風格定位85-91

  第三節 風格論的越位及其失誤91-97

  第五章 《西廂記》思想內容評價97-116

  第一節 《西廂記》思想內容否定論97-102

  第二節 《西廂記》思想內容肯定論102-109

  第三節 《西廂記》思想內容“折衷”論109-116

  第六章 《西廂記》藝術形式評析116-136

  第一節 《西廂記》語言構成與音韻鑑賞116-124

  第二節 《西廂記》情節結構論評124-129

  第三節 明清《西廂記》創作技法剖析129-136

  第七章 《西廂記》版本文獻整理研究136-161

  第一節 王驥德《新校注古本西廂記》136-144

  第二節 凌漾初刻本《西廂記》144-149

  第三節 劉世珩《西廂記》研究資料彙總149-156

  第四節 “出土文物”《崔氏墓誌》辨識156-161

  參考文獻161-168

  篇2

  論文題目:泰戈爾與中國現代文學

  1913年,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他帶著獨特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這讓一直處於失語狀態的東方話語受到了西方世界的注意。受西方和日本“泰戈爾熱”的影響,從1913年起,泰戈爾的思想和文學作品就開始在中國文學的園地上傳播開來,到了1923年,“泰戈爾在中國,不僅已得普遍的知名,竟是受普遍的景仰。”***徐志摩語***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泰戈爾對中國文學存在著廣泛的影響。1924年,泰戈爾來華講學,一時間,各大報紙、雜誌紛紛刊登歡迎泰戈爾的專號,文學青年們竟相翻譯、介紹泰戈爾的詩歌、小說、戲劇,還有一些團體排演了泰戈爾的劇本,泰戈爾在中國所做的20次公開講演及數十次小型談話被各大報刊紛紛轉載,掀起了中國的“泰戈爾熱”。 今天看來,泰戈爾在中國的影響本身已經蒙上了歷史塵埃,但只要拭去灰塵,我們就會發現,泰戈爾研究還有很多“問題點”,值得我們去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當前,一些學者即使研究泰戈爾,也是把興趣集中在泰戈爾的個體研究和泰戈爾與中國作家的比較方面,而相對忽略了泰戈爾在中國文學轉型期間所起到的雖不十分重要,但也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就是說,泰戈爾在中國現代文學轉變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始終未被中國人看清過。其人其文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中國文學對其的“學習”程度,以及這其中的“成功”和“失敗”,都是我所關注的,我想在重新審視、重新評價、重新思考中,將泰戈爾影響中國文學的獨特性展現出來。 本文主題是在兩個層次上展開的,共分六章。在第一個層次上,做史實層面的梳理,具體闡述泰戈爾傳入中國的過程;他與中國知識界發生關係的歷史過程,有關他的種種論爭,力求從歷史的橫截面上再現歷史的真實。在這一層次上,共分二章: 第一章論述泰戈爾傳入中國的種種情況;文學作品的翻譯以及翻譯中的頻繁論戰。

  第二章圍繞泰戈爾來華所引起的激烈論爭做史實的描述,論述泰戈爾對中國思想文化所產生的影響,分析他是如何被捲入了“科學與玄學”的論爭、傳統與現代的論爭、“東西方文化”的論爭以及救國話語論爭的漩渦之中的。 在第二個層次上,我將梳理泰戈爾對“五四”前後文學的影響,意在從中國文學流變的大勢中考察泰戈爾的藝術精神、創作機制和創作方法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從而將泰戈爾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加以重新定位,共分以下四章: 第三章研究泰戈爾文學主題基本傾向的三大方面:“愛”的福音。“梵”的現實,“我”的尊嚴,如何影響了現代文學中的情愛觀、自然觀和生命觀。分析泰戈爾的審美意識、文學思想與中國作家的接受心理形成了怎樣的對接,中國現代文學與泰戈爾創作的基本主題或從屬主題具有了怎樣的淵緣關係。 第四章從“五四”時期新詩、小說和戲劇的橫切面,分析泰戈爾。對中國文學體式所產生的影響,分析泰戈爾與中國的散文詩、小詩和詩劇的因緣關係。

  第五章分析泰戈爾小說的敘事形式與審美取向和小說、戲劇中的女性形象為中國作家的創作提供了怎樣的潛在範本。一方面,作家閱讀泰戈爾的文學作品後,會留下深刻印象,在寫作過程中成為不易覺察的背景力量,潛在地影響或指導他們的寫作理念;另一方面,中國作家對泰戈爾小說的結構形態、人物形象的模擬寫作,往往與自己的。藝術追求和敘事習慣有關,學習和接受的程度也因人而異。我必須強調的是:這裡所選取的小說、詩歌、戲劇都是抽樣提取的,並且可以明顯地看出是受到泰戈爾敘述策略影響的,因而這些作品的數量是有限的。

  第六章從巨集觀角度分析泰戈爾研究在20世紀中國所走過的歷程,我將重點分析泰戈爾研究的歷史概況,力求反映出一定時期內中國文學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泰戈爾其人其文的接受態度等問題。 值得說明的是,在泰戈爾影響發生的同時,始終伴隨著中國思想 界的過分抵制和文學者的過分模仿,在中外文學交流和批評史上,還 沒有哪個外國作家在中國受到過如此矛盾的批評和模仿。但不可否認 的是泰戈爾文學作品為中國的詩歌、戲劇、小說的發展,提供了適宜 的模仿和學習的物件,體現了泰戈爾影響中國文學的獨特性。

  中文摘要3-6

  英文摘要6-10

  目錄10-12

  第一章 泰戈爾的作品在中國的傳播12-34

  第二章 泰戈爾與“五四”時期的思想文化論爭34-90

  第一節 泰戈爾同中國“五四”時期科學與玄學、傳統與現代的論爭35-49

  第二節 泰戈爾與中國“五四”時期東西方文化的論爭49-70

  第三節 泰戈爾與中國“五四”時期救國話語70-90

  第三章 泰戈爾影響下的中國“五四”時期文學觀的流變90-156

  第一節 泰戈爾的“愛的哲學”影響下的中國文學的情愛觀90-117

  第二節 泰戈爾的“梵的現實”影響下的中國文學的自然觀117-140

  第三節 泰戈爾的“我的尊嚴”影響下的中國文學的生命觀140-156

  第四章 泰戈爾與中國“五四”時期文學體式的變革156-220

  第一節 泰戈爾影響下的中國現代散文詩156-182

  第二節 《飛鳥集》與中國的小詩氣象182-207

  第三節 泰戈爾影響下的中國詩劇207-220

  第五章 泰戈爾影響下的現代文學的敘事與美學特徵220-258

  第一節 泰戈爾影響下的中國現代小說的敘事與審美取向220-235

  第二節 泰戈爾影響下的女性人物形象研究235-258

  第六章 二十世紀中國的泰戈爾研究述評258-288

  附錄一 泰戈爾研究資料選目288-301

  附錄二 泰戈爾在中國的行程和講演表301-303

  附錄三 主要參考文獻303-306

  後記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