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題研究方法有哪些

  教師開展課題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優化自己的教學行為,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對於一個幼兒教師,它的作用不但可以使自己對整個研究工作有一個完整的概念,工作起來更有條理,更有秩序,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相關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幼兒園教育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觀察法:為了瞭解事實真相,從而發現某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

  二、調查法:同樣是為了瞭解事實情況,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瞭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

  三、測驗法:是想描述某些行為的狀況,或推論某些行為的狀況***包括:能力與成就,個性、興趣、動機、態度、觀念及心理需要等***;從而考慮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進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測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評估、診斷和預測。***舉例,如XXX老師所做的“學生自學能力測驗***試驗***”,就是為了瞭解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

  所謂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將某種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徵用數字或符號表示出來的過程。測驗法是教育和心理學測量的一項主要內容和形式。

  測驗的客觀性是關於測驗系統化過程好壞程度的指標。測驗的控制,在不同時間對於同一個被試,或同一時間對於不同的被試,其意義都應該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觀性則要遵照一定的程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師在做這一測試前邀請我去在他們的家長會上的講話,目的就在於排除和避免人為因素影響,排除測驗的隨意性和不真實性,實現評測標準的同一性***。

  推論的客觀性指對同一結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論應該一致,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對同一結果的所做解釋應該相同。

  四、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範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改進工作,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

  模式基本是:計劃——行動——考察——反思***即總結評價***。教師個體比較適用。

  另一種模式:預診——蒐集資料初步研究——擬訂總體計劃——制訂具體計劃——行動——總結評價

  從上述行動研究法的幾個步驟中可以發現三個明顯的特徵:

  一是具有動態性,所有的設想、計劃、,都處於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中,都是可修改的;

  二是較強的聯合性與參與性,研究者、教師、行政人員的全體小組成員參與行動研究法實施的全過程。

  三是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貫穿於行動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終。

  五、經驗總結法:這是教師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根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挖掘現有的經驗材料,並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導新的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關鍵是要能夠從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實際經驗中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進自己的教學。進行教育經驗總結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要注意經驗的先進性***觀念必須更新***

  2.要全面考察總結的物件,充分佔有原始的事實材料;且做到有“點”有“面”,“點”、“面”結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3.要以教育實踐活動為依據,不能憑空想當然,那是毫無價值。

  4.要善於進行理論分析。

  六、文獻法:分類閱讀有關文獻***包括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訊等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理論價值和資料價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結論或者發現問題,尋找新的思路。

  文獻按內容性質分,有零次文獻、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零次文獻是未經發表和有意識處理的最原始的資料。一次文獻指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專著、論文、調查報告等文獻。二次文獻是指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包括著錄其文獻特徵、摘錄其內容要點,並按照一定方法編排成系統的便於查詢的文獻。三次文獻是指工具書和在二次文獻的基礎上,又對眾多一次文獻的綜合研究結果。

  七、個案研究法:個案研究法就是對單一的研究物件進行深人而具體研究的方法。

  個案研究的物件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個別團體或機構。前者如對一個或少數幾個優生或差生進行個案分析,後者如對某先進班級或學校進行個案研究。個案研究一般對研究物件的一些典型特徵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謂“解剖麻雀”的方法。

  八、案例研究法:什麼是“案例”?中外學者尚無普遍公認的、權威的定義,一般認為,案例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一具體現象的客觀描述。教育案例是對教育活動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能夠反映教育某些內在規律或某些教學思想、原理的具體教學事件的描述、總結分析,它通常是課堂內真實的故事, 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實記錄。對這些“真實記錄”進行分析研究,尋找規律或產生問題的根源,進而尋求解決問題或改進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九、實驗法:

  1.什麼是“實驗法”

  通俗地說,這是一種先想後做的研究方法***相對來說***——“想”:從已有的理論和經驗出發,形成某種教育思想和理論構想,即“假說”***亦可稱“假設”***;——“做”:就是將形成的假說在積極主動有計劃有控制的教育實踐中加以驗證。通過對實驗物件變化、發展狀況的觀察,確立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係,有效的驗證和完善假說。

  2.試驗法的特徵:“驗證假說”和“控制條件”是一切實驗方法所具備的共性。但教育實驗還有倫理原則、有限控制、控制下的形成性***其過程是很有價值的***等特徵。

  教育實驗的幾層含義:首先,教育實驗必須確立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係。其次,教育教學實驗必須科學地選擇研究物件。再次,教育教學實驗也必須控制和操縱實驗條件。實驗應當具有可重複性,亦即應不僅具有效度而且具有信度***即經過重複實驗後所得到的實驗結果應大致相同***。

  3.什麼叫“假說”?

  所謂“假說”,就是根據事實材料和一定的科學理論,對所研究問題的因果性和規律性在進行研究之前

  預先做出一個推測性論斷和假定性解釋。假說的形成是一個理論構思過程。一般經過三個階段:發現問題——初步假設——形成假說。

  4.教育實驗中的“變數”

  ①自變數***又稱做實驗因子或實驗因素因素***。它由實驗者操縱,由實驗者自身獨立的變化而引起其它變數發生變化。舉例如:考察不同教材對學生的學習影響。在這裡,教材就是實驗自變數。再如我校構建“‘樂學·會學’式課堂教學基本模式”的實驗……。一個實驗因子至少要有兩種水平***比如兩個組、兩個班級等等***才能進行比較***如上所舉就必須至少要有兩種教材***。否則其本身就不能構成實驗因子。

  ②因變數。因變數是一種假定的結果變數是對自變數的反應變數,或曰“輸出”。它是實驗變數作用於實驗物件之後所出現的效果變數。實驗因變數必須具有一定的可測性。

  ③無關變數***也稱“控制變數”***。那些不是某實驗所需要研究的、自變數與因變數之外的一切變數,這些統稱為該實驗研究的無關變數,也稱非實驗因子或無關因子。例如不同教材的比較實驗,教材之外的教師水平、學生原有基礎、家教、學習時間等一切可能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都是該實驗中的無關變數。

  控制無關變數非常重要:為了很好地探索因果關係,以確實保證因變數的變化是由自變數的變化所引起的,就必須排除其它無關因素的影響,控制無關因素,使實驗除了自變數以外的其它條件保持一致,這樣才能保證實驗實驗研究具有一定的效度,否則,實驗就失敗了。

  5.實驗的操作***嚴密控制實驗過程至關重要***:——形成假說

  ——研究制定嚴謹科學的實驗方案***選擇被試、確定對比組、實驗方法過程的設計、實驗材料和工具的選擇、研究無關變數及其控制措施、實驗的階段劃分、原始過程性資料積累的方案與分工、成果形式的確定等等***

  ——按照方案實施實驗

  ——形成實驗的階段性報告和總結性報告。

  ——對實驗進行評價論證。

  關於幼兒園課題研究不能常態化的現狀

  ***一***重形式輕過程。

  “申請課題——開題報告——結題報告”,這是現在很多學校和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基本程式。在整個程式裡面,開題轟轟烈烈,有關人員都到場,筆記做得很完整,只是為了充實材料;而結題要麼是草草收場,參與課題研究的老師交出一份結題報告,課題研究就結束了,要麼在結題前搞臨時集中進行材料突擊,忽視最為重要的研究實踐過程,以至於很多課題研究的結題報告是短期內胡拼亂湊的結晶,並沒有多少實用價值。

  ***二***重演繹輕實踐。

  有些課題選題寬泛,研究的主要方式是找資料、閉門造車、做些文字資料,缺少實際的調查、測量、實驗、統計、分析等方法,只通過理論的演繹推理,最終形成的研究成果脫離實際。

  ***三***重完成輕有效。

  課題研究需要對教師進行培訓,但一些學校的培訓的問題也諸多。如課題理論材料、學習材料、培訓材料隨意性很大,沒有圍繞專題研究選擇理論依據作為學習材料或者與專題沒有關係,材料的來源比較雜,想到哪裡,學到哪裡,培訓到哪裡,找點學習資料,大家做做筆記,留個學習的痕跡。這些理論的學習到底有啥作用都不知道,是無效的學習,實質上這些行為就是一種敷衍,“為研究而研究,為課題而課題”,沒有真正解決實際問題。

  ***四***課題研究一味求新,缺乏後續研究。

  為了追求所謂“眼球效應”,許多教師在選擇自己的研究課題時喜歡標新立異。一旦出現新的動向或潮流,就聞風而動,課題研究中新名詞、新概念迭出。殊不知,這些“新名詞”、“新概念”的出現,許多老師一下子並不能真正瞭解和理會,反而拉大他們與課題研究之間的距離,進而產生畏難情緒。一味地求新求異,使教師教育科研缺乏主體性,阻礙對自身實際面臨問題的洞察和捕捉;也讓教師的課題研究變得曲高和寡,極大地挫傷全體教師參與的積極性。

  ***五***研究成果單一,只求編撰論文。

  談到教育科研,很多人認為就是撰寫長篇大論的學術論文,似乎沒有論文發表就不能稱之為研究。一些教師為了一些考核打分,注重論文發表、獲獎的數量,忽視平時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開展。而許多老師的論文大多是應景之作,並沒有真正體現自己的科研成果。一些論文只是想方設法地引用大量的理論文獻,似乎只要和精深的理論結合,就能彰顯論文的力度和分量,進而造成論文話語方式的抽象,敘述結構的刻板,以及論點論據的空泛鬆散。這種“紙上談兵”式的論文情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對教育科研真正的實踐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