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的經典教案有哪些

  ?想了解更多初中數學的經典教案的資訊嗎,和小編一起看看吧! 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初中數學的經典教案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初中數學的經典教案一

  多邊形內角和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三學制***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多邊形內角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多邊形內角和公式。

  2、數學思考:通過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體會轉化思想在幾何中的運用,同時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問題的方法。

  3、解決問題:通過探索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4、情感態度目標:通過猜想、推理活動感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

  難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時,如何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

  四、教學方法:引導發現法、討論法

  五、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學媒體:大螢幕、實物投影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思

  師: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o ,那麼四邊形的內角和,你知道嗎?

  活動一:探究四邊形內角和。

  在獨立探索的基礎上,學生分組交流與研討,並彙總解決問題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個角的度數,然後把四個角加起來,發現內角和是360o。

  方法二:把兩個三角形紙板拼在一起構成四邊形,發現兩個三角形內角和相加是360o。

  接下來,教師在方法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作輔助線的方法,連結四邊形的對角線,把一個四邊形轉化成兩個三角形。

  師:你知道五邊形的內角和嗎?六邊形呢?十邊形呢?你是怎樣得到的?

  活動二:探究五邊形、六邊形、十邊形的內角和。

  學生先獨立思考每個問題再分組討論。

  關注:***1***學生能否類比四邊形的方式解決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

  ***2***學生能否採用不同的方法。

  學生分組討論後進行交流***五邊形的內角和***

  方法1:把五邊形分成三個三角形,3個180o的和是540o。

  方法2:從五邊形內部一點出發,把五邊形分成五個三角形,然後用5個180o的和減去一個周角360o。結果得540o。

  方法3:從五邊形一邊上任意一點出發把五邊形分成四個三角形,然後用4個180o的和減去一個平角180o,結果得540o。

  方法4:把五邊形分成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四邊形,然後用180o加上360o,結果得540o。

  師:你真聰明!做到了學以致用。

  交流後,學生運用幾何畫板演示並驗證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邊形的內角和之後,同學們又認真地討論起六邊形、十邊形的內角和。類比四邊形、五邊形的討論方法最終得出,六邊形內角和是720o,十邊形內角和是1440o。

  ***二***引申思考,培養創新

  師:通過前面的討論,你能知道多邊形內角和嗎?

  活動三:探究任意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

  思考:***1***多邊形內角和與三角形內角和的關係?

  ***2***多邊形的邊數與內角和的關係?

  ***3***從多邊形一個頂點引的對角線分三角形的個數與多邊形邊數的關係?

  學生結合思考題進行討論,並把討論後的結果進行交流。

  發現1:四邊形內角和是2個180o的和,五邊形內角和是3個180o的和,六邊形內角和是4個180o的和,十邊形內角和是8個180o的和。

  發現2:多邊形的邊數增加1,內角和增加180o。

  發現3:一個n邊形從一個頂點引出的對角線分三角形的個數與邊數n存在***n-2***的關係。

  得出結論:多邊形內角和公式:***n-2***·180。

  ***三***實際應用,優勢互補

  1、口答:***1***七邊形內角和*** ***

  ***2***九邊形內角和*** ***

  ***3***十邊形內角和*** ***

  2、搶答:***1***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等於1260o,它是幾邊形?

  ***2***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是1440o ,且每個內角都相等,則每個內角的度數是*** ***。

  3、討論回答: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比四邊形的內角和多540o,並且這個多邊形的各個內角都相等,這個多邊形每個內角等於多少度?

  ***四***概括儲存

  學生自己歸納總結:

  1、多邊形內角和公式

  2、運用轉化思想解決數學問題

  3、用數形結合的思想解決問題

  ***五***作業:練習冊第93頁1、2、3

  八、教學反思:

  1、教的轉變

  本節課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

  、合作者與共同研究者,在引導學生畫圖、測量發現結論後,利用幾何畫

  板直觀地展示,激發學生自覺探究數學問題,體驗發現的樂趣。

  2、學的轉變

  學生的角色從學會轉變為會學。本節課學生不是停留在學會課本知識層

  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課堂氛圍的轉變

  整節課以“流暢、開放、合作、‘隱’導”為基本特徵,教師對學生的

  思維減少干預,教學過程呈現一種比較流暢的特徵。整節課學生與學生,

  學生與教師之間以“對話”、“討論”為出發點,以互助合作為手段,以解

  決問題為目的,讓學生在一個比較寬鬆的環境中自主選擇獲得成功的方向,

  判斷髮現的價值。

  初中數學的經典教案二

  我僅從四個方面,藉助教學案例分析的形式,向老師們彙報一下我個人數學教學的體會,這四個方面是:

  1.在多樣化學習活動中實現三維目標的整合;2.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預設和生成的動態調整;3.對數學習題課的思考;4.對課堂提問的思考。

  首先,結合《勾股定理》一課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在多樣化學習活動中實現三維目標的整合

  案例1:《勾股定理》一課的課堂教學

  第一個環節: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學

  師***出示4幅圖形和表格***:觀察、計算各圖中正方形A、B、C的面積,完成表格,你有什麼發現?

  A的面積

  B的面積

  C的面積

  生:從表中可以看出A、B兩個正方形的面積之和等於正方形C的面積。並且,從圖中可以看出正方形A、B的邊就是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正方形C的邊就是直角三角形的斜邊,根據上面的結果,可以得出結論: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

  這裡,教師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探索發現“數”與“形”的密切關聯,形成猜想,主動探索結論,訓練了學生的歸納推理的能力,數形結合的思想自然得到運用和滲透,“面積法”也為後面定理的證明做好了鋪墊,雙基教學寓於學習情境之中。

  第二個環節:證明勾股定理的教學

  教師給各小組奮發製作好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紙片,先分組拼圖探究,在交流、展示,讓學生在實踐探究活動中形成新的能力 ***試圖發現拼圖和證明的規律:同一個圖形面積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學生展示略

  通過小組探究、展示證明方法,讓學生把已有的面積計算知識與要證明的代數式聯絡起來,並試圖通過幾何意義的理解構造圖形,讓學生在探求證明方法的過程中深刻理解數學思想方法,提升創新思維能力。

  第三個環節:運用勾股定理的教學

  師***出示右圖***:右圖是由兩個正方形

  組成的圖形,能否剪拼為一個面積不變的新

  的正方形,若能,看誰剪的次數最少。

  生***出示右圖***:可以剪拼成一個面積

  不變的新的正方形,設原來的兩個正方形的

  邊長分別是a、b,那麼它們的面積和就是

  a2+ b2,由於面積不變,所以新正方形的面積

  應該是a2+ b2,所以只要是能剪出兩個以a、b

  為直角邊的直角三角形,把它們重新拼成一個

  邊長為 a2+ b2 的正方形就行了。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學習數學的核心就在於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此設定問題不僅是檢驗勾股定理的靈活運用,更是對勾股定理探究方法和證明思想***數形結合思想、面積割補的方法、轉化和化歸思想***的綜合運用,從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發展創新能力。

  第四個環節:挖掘勾股定理文化價值

  師: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間的數量關係,見數與形密切聯絡起來。它在培養學生數學計算、數學猜想、數學推斷、數學論證和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中都具有獨特的作用。勾股定理最早記載於公元前十一世紀我國古代的《周髀算經》,在我國古籍《九章算術》中提出“出入相補”原理證明勾股定理。在西方勾股定理又被成為“畢達哥拉斯定理”,是歐式幾何的核心定理之一,是平面幾何的重要基礎,關於勾股定理的證明,吸引了古今中外眾多數學家、物理學家、藝術家,甚至美國總統也投入到勾股定理的證明中來。它的發現、證明和應用都蘊涵著豐富的數學人文內涵,希望同學們課後查閱相關資料,瞭解數學發展的歷史和數學家的故事,感受數學的價值和數學精神,欣賞數學的美。

  新課程三維目標***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三個維度構建起具有豐富內涵的目標體系,課程執行中的每一個目標都可以與三個維度發生聯絡,都應該在這三個維度上獲得教育價值。

  2.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預設和生成的動態調整

  案例2:年前,在魯教版七年級數學上冊《配套練習冊》第70頁,遇到一道填空題:

  例:設a、b、c分別表示三種質量不同的物體,如圖所示,圖①、圖②兩架天平處於平衡狀態。為了使第三架天平***圖③***也處於平衡狀態,則“?”處應放 個物體b?

  通過調查,這個問題只有極少數學生填上了答案,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會解,我需要講解一下。我講解的設計思路是這樣的:

  一.引導將圖①和圖②中的平衡狀態,用數學式子***符號語言——數學語言***表示***現實問題數學化——數學建模***:

  圖①:2a=c+b. 圖②: a+b=c.

  因此,2a=***a+b***+b.

  可得:a=2b, c=3b .

  所以,a+c = 5b.

  答案應填5.

  我自以為思維嚴密,有根有據。然而,在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想法時,卻出乎我的意料。

  學生1這樣思考的:

  假設b=1,a=2,c=3.所以,a+c = 5,答案應填5.

  學生這是用特殊值法解決問題的,雖然特殊值法也是一種數學方法,但是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不能讓學生僅停留在這種淺顯的思維表層上。面對這個教學推進過程的教學“新起點”,我必須深化學生的思維,但是,還不能打擊他的自信心,必須保護好學生的思維成果。因此,我立刻放棄了準備好的講解方案,以學生思維的結果為起點,進行調整。

  我先對學生1的方法進行積極地點評,肯定了這種思維方式在探索問題中的積極作用,當那幾個同樣做法的學生自信心溢於言表時,我隨後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你怎麼想到假設b=1, a=2, c=3?a、b、c是不是可以假設為任意的三個數?”

  有的學生不假思索,馬上回答:“可以是任意的三個數。”也有的學生持否定意見,大多數將信將疑,全體學生被這個問題吊足了胃口,我趁機點撥:

  “驗證一下吧。”

  全班學生立刻開始思考,驗證,大約有3分鐘的時間,學生們開始回答這個問題:

  “b=2,a=3,c=4時不行,不能滿足圖①、圖②中的數量關係。”

  “b=2,a=4,c=6時可以。結果也該填5.”

  “b=3,a=6,c=9時可以,結果也一樣。”

  “b=4,a=8,c=12時可以,結果也一樣。”

  “我發現,只要a是b的2倍,c是b的3倍就能滿足圖①、圖②中的數量關係,結果就一定是5.”

  這時,學生的思維已經由特殊上升到一般了,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歸納推理得到了訓練,對特殊值法也有了更深的體會,用字母表示發現的規律,進而得到a=2b,c=3b .所以,a+c = 5b. 答案應填5.

  我的目的還沒有達到,繼續丟擲問題:

  “我們列舉了好多資料,發現了這個結論,你還能從圖①、圖②中的數量關係本身,尋找更簡明的方法嗎?”學生又陷入深深地思考中,當我巡視各小組中出現了“圖①:2a=c+b. 圖②: a+b=c.”時,我知道,學生的思維快與嚴密的邏輯推理接軌了。

  我們是不是都有這樣的感受,課堂教學設計兼具“現實性”與“可能性”的特徵,這意味著課堂教學設計方案與教學實施過程的展開之間不是“建築圖紙”和“施工過程”的關係,即課堂教學過程不是簡單地執行教學設計方案的過程。

  在課堂教學展開之初,我們可能先選取一個起點切入教學過程,但隨著教學的展開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就會不斷形成多個基於不同學生髮展狀態和教學推進過程的教學“新起點”。因此課堂教學設計的起點並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不是確定不變的,而是預設中生成的;不是按預設展開僵硬不變的,而是在動態中調整的。

  3.一節數學習題課的思考

  案例3:一位教師的習題課,內容是“特殊四邊形”。

  該教師設計瞭如下習題:

  題1 ***例題***順次連線四邊形各邊的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怎樣的四邊形?並證明你的結論。

  題2 如右圖所示,△ABC中,中線BE、CF

  交於O, G、H分別是BO、CO的中點。

  ***1*** 求證:FG∥EH;

  ***2*** 求證:OF=CH.

  題3 ***拓展練習***當原四邊形具有什麼條件時,其中點四邊形為矩形、菱形、正方形?

  題4 ***課外作業***如右圖所示,

  DE是△ABC的中位線,AF是邊

  BC上的中線,DE、AF相交於點O.

  ***1***求證:AF與DE互相平分;

  ***2***當△ABC具有什麼條件時,AF = DE。

  ***3***當△ABC具有什麼條件時,AF⊥DE。

  教師先讓學生思考第一題***例題***。教師引導學生畫圖、觀察後,進入證明教學。

  師:如圖,由條件E、F、G、H

  是各邊的中點,可聯想到三角形中位

  線定理,所以連線BD,可得EH、

  FG都平行且等於BD,所以EH平行

  且等於FG,所以四邊形EFGH是平行四邊形,下面,請同學們寫出證明過程。

  只經過五六分鐘,證明過程的教學就“順利”完成了,學生也覺得不難。但讓學生做題2,只有幾個學生會做。題3對學生的困難更大,有的模仿例題,畫圖觀察,但卻得不到矩形等特殊的四邊形;有的先畫矩形,但矩形的頂點卻不是原四邊形各邊的中點。

  評課:本課習題的選擇設計比較好,涵蓋了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及特殊四邊形的性質與判定等數學知識。運用的主要方法有:***1***通過畫圖***實驗***、觀察、猜想、證明等活動,研究數學;***2***溝通條件與結論的聯絡,實現轉化,新增輔助線;***3***由於習題具備了一定的開放性、解法的多樣性,因此思維也要具有一定的深廣度。

  為什麼學生仍然不會解題呢?學生基礎較差是一個原因,在教學上有沒有原因?我個人感覺,主要存在這樣三個問題:

  ***1***學生思維沒有形成。教師只講怎麼做,沒有講為什麼這麼做。教師把證明思路都說了出來,沒有引導學生如何去分析,剝奪了學生思維空間;

  ***2***缺少數學思想、方法的歸納,沒有揭示數學的本質。出現講了這道題會做,換一道題不會做的狀況;

  ***3***題3是動態的條件開放題,相對於題1是逆向思維,思維要求高,學生難把握,教師缺少必要的指導與點撥。

  修正:根據上述分析,題1的教學設計可做如下改進:

  首先,對於開始例題證明的教學,提出“序列化”思考題:

  ***1***平行四邊形有哪些判定方法?

  ***2***本題能否直接證明EF∥FG , EH=FG? 在不能直接證明的情況下,通常考慮間接證明,即藉助第三條線段分別把EH和FG的位置關係***平行***和數量關係聯絡起來,分析一下,那條線段具有這樣的作用?

  ***3***由E、F、G、H是各邊的中點,你能聯想到什麼數學知識?

  ***4***圖中有沒有現成的三角形及其中位線?如何構造?

  設計意圖:上述問題***1***啟用知識;問題***2***暗示輔助線新增的必要性,滲透間接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問題***3***、***4***引導學生髮現輔助線的具體做法。

  其次,證明完成後,教師可引導歸納:

  我們把四邊形ABCD稱為原四邊形,四邊形EFGH稱為中點四邊形,得到結論:任意四邊形的中點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輔助線溝通了條件與結論的聯絡,實現了轉化。原四邊形的一條對角線溝通了中點四邊形一組對邊的位置和數量關係。這種溝通來源於原四邊形的對角線同時又是以中點四邊形的邊為中位線的兩個三角形的公共邊,由此可感受到,起到這種溝通作用的往往是圖形中的公共元素,因此,在證明中一定要關注這種公共元素。

  然後,增設“過渡題”:原四邊形具備什麼條件時,其中點四邊形為矩形?教師可點撥思考:

  怎樣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結合本題特點,你選擇哪種方法?考慮一個直角,即中點四邊形一組鄰邊的位置關係。一組鄰邊位置和數量關係的變化,原四邊形兩條對角線的位置和數量關係也隨之變化。

  根據修正後的教學設計換個班重上這節課,這是效果明顯,大部分學生獲得瞭解題的成功,幾個題都出現了不同的證法。

  啟示:習題課教學,例題教學是關鍵。例題與習題的關係是綱目關係,綱舉則目張。在例題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思維,揭示數學思想,歸納解題方法策略。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1***啟用、檢索與題相關的數學知識。知識的啟用、檢索緣於題目資訊,如由條件聯想知識,由結論聯絡知識。知識的啟用和檢索標誌著思維開始運作;

  ***2***在思維的障礙處啟迪思維。思維源於問題,數學思維是隱性的心理活動,教師要設法採取一定的形式,凸顯思維過程,如:設計相關的思考問題,分解題設障礙,啟迪學生有效思維。

  ***3***及時歸納思想方法與解題策略。從方法論的角度考慮,數學習題教學,意義不在習題本身,數學思想方法、策略才是數學本質,習題僅是學習方法策略的載體,因此,方法策略的總結是很有必要的。題1的歸納總結使題2迎刃而解,題2是將題1的凸四邊形ABCD變為凹四邊形ABOC,兩題的實質是一樣的。學生在解題3時,試圖模仿題1,這是解題策略問題。題1條件確定,可以通過畫圖、觀察發現,題3必須通過推理髮現後才可畫出圖形。

  4. 注意課堂提問的藝術

  案例1:一堂公開課——“相似三角形的性質”,為了瞭解學生對相似三角形判定的掌握情況,提出兩個問題:

  ***1*** 什麼叫相似三角形?

  ***2*** 相似三角形有哪幾種判定方法?

  聽了學生流利、圓滿的回答,教師滿意地開始了新課教學。老師們對此有何評價?

  事實上學生回答的只是一些淺層次記憶性知識,並沒有表明他們是否真正理解。可以將提問這樣設計:

  如圖,在△ABC和△A?B?C?中,

  ***1***已知∠A=∠A?,補充一個合適的

  條件 ,使△ABC∽△A?B?C?;

  ***2***已知AB/A?B?=BC/B?C?;補充一個合適的

  條件 ,使△ABC∽△A?B?C?.

  回答這樣的問題,僅靠死記硬背是不行的,只有在真正掌握了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基礎上才能正確回答。這樣的提問能起到反思的作用,學生的思維被啟用,教學的有效效能夠提高。

  案例2:一堂講菱形的判定定理***是講對角線互相垂直平分的四邊形是菱形***的課,教師畫出圖形後,有一段對話:

  師:四邊形ABCD中,AC與BD互相垂直平分嗎?

  生:是!

  師:你怎麼知道?

  生:這是已知條件!

  師:那麼四邊形ABCD是菱形嗎?

  生:是的!

  師:能通過證三角形全等來證明結論嗎?

  生:能!

  老師們感覺怎樣?實際上,老師已經指明用全等三角形證明四邊形的邊相等,學生幾乎不怎麼思考就開始證明了,所謂的“導學”實質成了變相的“灌輸”。雖從表面上看似熱鬧活躍,實則流於形式,無益於學生積極思維。可以這樣修正一下提問的設計:

  ***1***菱形的判定已學過哪幾種方法?***1.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2.四邊相等的四邊形是菱形***

  ***2***兩種方法都可以嗎?證明邊相等有什麼方法?***1.全等三角形的性質;2.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

  ***3***選擇哪種方法更簡捷?

  案例3:“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片段:

  師:如何解方程3x-3=-6***x-1***?

  生1:老師,我還沒有開始計算,就看出來了,x =1.

  師:光看不行,要按要求算出來才算對。

  生2:先兩邊同時除以3,再……***被老師打斷了***

  師:你的想法是對的,但以後要注意,剛學新知識時,記住一定要按課本的格式和要求來解,這樣才能打好基礎。

  老師們感覺怎樣?這位教師提問時,把學生新穎的回答中途打斷,只滿足單一的標準答案,一味強調機械套用解題的一把步驟和“通法”。殊不知,這兩名學生的回答的確富有創造性,可惜,這種偶爾閃現的創造性思維的火花不僅沒有被呵護,反而被教師“標準的格式”輕易否定而窒息扼殺了。其實,學生的回答即使是錯的,教師也要耐心傾聽,並給與激勵性評析,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糾正錯誤認識,又可以激勵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從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有的老師提問後留給學生思考時間過短,學生沒有時間深入思考,結果問而不答或者答非所問;有的老師提問面過窄,多數學生成了陪襯,被冷落一旁,長期下去,被冷落的學生逐漸對提問失去興趣,上課也不再聽老師的,對學習失去動力。

  關於課堂提問,我感覺要注意以下問題:

  ***1***提問要關注全體學生。提問內容設計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要富有層次性,不同的問題要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

  ***2***提問要有思考的價值,課堂提問要選擇一個“最佳的智慧高度”進行設問,是大多數學生“跳一跳,夠得著”;

  ***3***提問的形式和方法要靈活多樣。注意提問的角度轉換,引導學生經歷嘗試、概括的過程,充分披露靈性,展示個性,讓學生得到的是自己探究的成果,體驗的是成功的快樂,使“冰冷的,無言的”數學知識通過“過程”變成“火熱的思考”。

  初中數學的經典教案三

  二次函式***1***

  教學目標:

  ***1***能夠根據實際問題,熟練地列出二次函式關係式,並求出函式的自變數的取值範圍。

  ***2***注重學生參與,聯絡實際,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點難點:

  能夠根據實際問題,熟練地列出二次函式關係式,並求出函式的自變數的取值範圍。

  教學過程:

  一、試一試

  1.設矩形花圃的垂直於牆的一邊AB的長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邊BC的長,進而得出矩形的面積ym2.試將計算結果填寫在下表的空格中,

  AB長x***m***123456789

  BC長***m*** 12

  面積y***m2*** 48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範圍嗎?

  3.我們發現,當AB的長***x***確定後,矩形的面積***y***也隨之確定, y是x的函式,試寫出這個函式的關係式,

  對於1.,可讓學生根據表中給出的AB的長,填出相應的BC的長和麵積,然後引導學生觀察表格中資料的變化情況,提出問題:***1***從所填表格中,你能發現什麼?***2***對前面提出的問題的解答能作出什麼猜想?讓學生思考、交流、發表意見,達成共識:當AB的長為5cm,BC的長為10m時,圍成的矩形面積最大;最大面積為50m2。

  對於2,可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然後各組派代表發表意見。形成共識,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範圍,其範圍是0

  對於3,教師可提出問題,***1***當AB=xm時,BC長等於多少m?***2***面積y等於多少?並指出y=x***20-2x******0

  二、提出問題

  某商店將每件進價為8元的某種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銷出約100件.該店想通過降低售價、增加銷售量的辦法來提高利潤,經過市場調查,發現這種商品單價每降低0.1元,其銷售量可增加10件。將這種商品的售價降低多少時,能使銷售利潤最大?

  在這個問題中,可提出如下問題供學生思考並回答:

  1.商品的利潤與售價、進價以及銷售量之間有什麼關係?

  [利潤=***售價-進價***×銷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價,該商品每件利潤是多少元?一天總的利潤是多少元?

  [10-8=2***元***,***10-8***×100=200***元***]

  3.若每件商品降價x元,則每件商品的利潤是多少元?一天可銷售約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請求出它的範圍,

  [x的值不能任意取,其範圍是0≤x≤2]

  5.若設該商品每天的利潤為y元,求y與x的函式關係式。

  [y=***10-8-x*** ***100+100x******0≤x≤2***]

  將函式關係式y=x***20-2x******0

  y=-2x2+20x ***0

  將函式關係式y=***10-8-x******100+100x******0≤x≤2***化為:

  y=-100x2+100x+20D ***0≤x≤2***……………………***2***

  三、觀察;概括

  1.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函式關係式***1***和***2***,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

  ***1***函式關係式***1***和***2***的自變數各有幾個?

  ***各有1個***

  ***2***多項式-2x2+20和-100x2+100x+200分別是幾次多項式?

  ***分別是二次多項式***

  ***3***函式關係式***1***和***2***有什麼共同特點?

  ***都是用自變數的二次多項式來表示的***

  ***4***本章導圖中的問題以及P1頁的問題2有什麼共同特點?

  讓學生討論、交流,發表意見,歸結為:自變數x為何值時,函式y取得最大值。

  2.二次函式定義:形如y=ax2+bx+c ***a、b、、c是常數,a≠0***的函式叫做x的二次函式,a叫做二次函式的係數,b叫做一次項的係數,c叫作常數項.

  四、課堂練習

  1.***口答***下列函式中,哪些是二次函式?

  ***1***y=5x+1 ***2***y=4x2-1

  ***3***y=2x3-3x2 ***4***y=5x4-3x+1

  2.P3練習第1,2題。

  五、小結

  1.請敘述二次函式的定義.

  2,許多實際問題可以轉化為二次函式來解決,請你聯絡生活實際,編一道二次函式應用題,並寫出函式關係式。

  六、作業:略

1.初中數學的教學教案有哪些

2.初中數學教案模板有哪些

3.初中數學教案設計

4.初中數學教學教案

5.初中數學的教案設計有哪些